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波樂蘭妙法寺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始它這個是欲界定,由欲界定再進一步就是近分定,近分定再進一步就是色界初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再進一步就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;這都是世間的有漏禅。這個欲界定,也可以稱之爲定,但是還不能稱之爲禅波羅蜜;到了近分定的時候,未到地定,它把它附屬于初禅,就是未到地定是初禅的前方便,你得初禅之前先要得未到地定。得了未到地定,就容易得初禅了,是這樣意思。得了初禅以後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然後到無色定。

  

  到這個時候,我們佛教徒;佛教徒是要得聖道的,以聖道爲目的,我們佛教徒理應該不停留在,不要停留在有土匪的地方,應該到那個沒有土匪的地方叫他安住,安住在那裏,你應該有這樣的願望;但是今天的佛教徒得聖道的人很少,得聖道的很少,並且有這個願望的都不多;我出了家以後,我想要得聖道,有這樣心情還不多。多數人就在這有土匪的這個地方,就在這裏住,多數是這樣子,多數是這樣的問題。那麼這個問題是什麼呢?就是沒有禅。根本不靜坐這件事,不靜坐呢,這個土匪常常跑來跑去的,就是不安全,心情不安樂。

  

  現在若是得了未到地定,到初禅以後,土匪稍微好一點,稍微輕一點,我認爲輕一點。在這個時候我們修四念處,學習般若波羅蜜是能得聖道的。得了聖道以後,這個時候我們再弘揚佛法,應該是這樣做。但是我們現在佛教徒啊!懶!不願意修學禅定,就是佛法學一學,普通佛法學一學;我有學問,我對文字沒有障礙,我就可以講,不願意修止觀再把自己的土匪清理清理,不高興做這件事,就完了,就可以了,大事已畢,好像;就這樣子。所以佛法衰微了;我們也可以說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,我們應該這樣想都可以啊!你要這樣想都可以的!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!不要說再幾十年、幾百年後,不是。現在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,要知道這件事啊!要知道這件事啊!這是一個非常痛心的事情。

  

  但是,我們現在的善知識啊!大慈大悲啊!你讓我們學般若波羅蜜,我們能學嗎?我看都不能學,只好拜忏,還可以。這些善知識告訴我們常常拜忏,只有這樣子我們能接受,我們今天佛教徒就是這麼回事,多虧有這些善知識領導我們拜忏,別的我們做不來啊!好!我不要說這個,我們現在談這個。

  

  「何以不稱譽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」,現在我們佛教裏邊,禅波羅蜜,談不到這件事;但是,佛法是有這麼一回事,過去時代,我們讀這個高僧傳,當然以前坐禅的人還是很多,學習禅的還是很多。這是禅波羅蜜。

  

  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中間還有一段是贊佛的十力、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,這是佛的功德,我不要細講了。這十八不共法,就是佛,單獨佛有這樣的功德,不共于阿羅漢,就是阿羅漢沒有這個功德,只有佛才有這些不共法。

  

  「但稱譽般若波羅蜜」,佛陀只是贊歎般若波羅蜜,其余的都不贊歎,什麼理由呢?這是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其中有一件事,就是這六波羅蜜;六波羅蜜有前五波羅蜜,就是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這前五波羅蜜,再加上般若波羅蜜,就是六波羅蜜。六波羅蜜是互相支持的,不是單獨地可以名之爲般若波羅蜜的,也不是單獨地稱爲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不是單獨地,一定要互相合作,才可以稱之爲六波羅蜜的。那麼現在這樣子說,應該贊歎,就是都贊歎嘛!也贊歎檀波羅蜜乃至禅波羅蜜,爲什麼只是贊歎般若波羅蜜呢?這是阿漢尊者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這是提出來的疑問,提出來的問題。下面第二科「釋疑」,解釋疑惑。解釋這個疑惑,分成叁科。就是第一科是「法」,法、譬、合,這叁科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明般若爲尊導故歎般若」。

  

  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。阿難!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薩婆若,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;是故稱譽。

  

  「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」,所以要贊歎般若波羅蜜,這理由是這樣。就是在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中,這個般若波羅蜜它是最重要的,它有什麼重要呢?「爲導」,它是一切功德裏面的師父,它是老師。

  

  你行布施的時候,你要有般若爲師,以般若來指導這件事;你做布施的時候,你不可以沒有智慧,就這樣子。我們普通的行布施,我們就是我看見那個人有困難,我就用慈悲心,願意解決他的困難;我就這樣布施,我們一般就是這樣行布施。但是按佛法來說,這樣還不足,還有所不足,還要加上般若,那才可以,才是可以的。

  

  布施、持戒;持戒也是,也是要有般若智慧爲導、爲尊導,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也是以般若爲尊導的,不然,你做的那些事都不及格,你坐的禅也是不及格的。我們一般的靜坐的時候,就是小小的,多數也是不具足;小小的知道那麼一點修奢摩他的方法,這就是靜坐了。其實不是,佛法裏面,還要有般若在裏面才可以。現在我沒有;沒有,那是不及格的。

  

  現在佛告訴我們,這些你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乃至十八不共,都要有般若波羅蜜做老師才可以。所以般若是我們的老師,所以它的功德最大,你應該贊歎它,這個理由是這樣子。

  

  這句話就是總說的,總說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,裏面有解釋,下面就是加以解釋。加以解釋分兩科,就是第一科「明般若爲尊導故歎般若」,第二科「釋般若爲尊導義」。這兩科就都是解釋。

  

  前面這一段「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爲尊導」,這是把這個要義標出來,下面解釋。

  

  「阿難!于汝意雲何?」我說出來般若爲尊導,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,這件事在你心裏怎麼想?怎麼叫做「爲尊導」?這下面解釋。「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」就是若沒有般若波羅蜜,那個布施能稱爲檀波羅蜜嗎?是這麼一句話。

  

  但是「回向」這種事,怎麼叫做回向?這回向有叁種。我先解釋這個「回向」怎麼講?這個「向」,是個方向,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我們的意願,我爲什麼要做這件事?就是心裏面有個目的,這就是「向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爲什麼要去賺錢,我想要造廟;這造廟是一個意願,就是「向」,就是你的志向,我們一般說叫「志向」,實在就是內心的意願,這樣子。這個「回向」,這邊說這第一個解釋;這幾個,前面是第一個,回轉我們的意願。譬如說我現在想要占這個人的便宜,我做這件事,但是表面上是利益那個人,但實在是要傷害那個人,我有這樣的意願;現在我相信佛法了,這不對,回向,回轉這個意願,把這個意願從不對的地方回轉過來,讓它好!我原來是有惡意,現在我回惡向善,這叫「回向」,回向這麼講,這是一個解釋。或者這是一種回心向善,這叫做回向。

  

  我們再講一個回向呢,是「回因向果」,回因向果。譬如說是有人說:我們多放生,我們將來會得長壽果報。我們放生這是個因,將來得長壽是果,回因向果;我做這個功德,希望我將來能得長壽,這就是回向。我現在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呢?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,也是回因向果是這個意思,很多很多的事情。譬如說我現在沒有智慧,我現在願意學習佛法要開智慧,這就是回向,回向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另外還有一個不同的回向呢;我們這樣回向是回因向果,我要不殺生、不偷盜,我不要做這些壞事、我要做好事,這是自己,利益自己,我願意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去,也是利益我自己。現在增加一個,我要利益他人,回自向他;我做了什麼什麼功德的時候,我回向我的母親,回向我的母親能夠長命、無量壽,我希望我母親身體健康,心情快樂,這就是回自向他。但是回向這是我自己的母親,我還回向其他的一切衆生,回向我的朋友的父母;回向我朋友、我朋友的父母,回向很多很多人,都能開大智慧,都能夠相信佛法栽培善根,這回自向他。回因向果,是自己;回自向他,就不但是自己了,也關心到很多很多的人,我關心我的父母,我也關心別人的父母,這叫做「回自向他」。

  

  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,還有一個「回事向理」。我們這樣念阿彌陀佛也好、我們持戒也好,做種種功德也好,這都是事;這不是第一義谛。我們現在從事上做的功德,回向到第一義谛去,這叫做「回事向理」。所以按這個回向的意旨分叁類: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、回事向理。回事向理比較深刻一點,我們等一會兒再講,現在就是說這個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,這個容易懂。

  

  這個「回向」,我們佛教徒,這句話還常用的;或者念經,念經我們也要回向,我們拜佛也回向,我做種種功德的時候也都回向,常常用這句話。這句話怎麼講呢?是這樣意思,就是你有所求,當然這是要合法的,有所求,我做這件事。佛教是講緣起,我們佛教不相信上帝,我們相信緣起,就什麼事情要自己創造,才有這件事。你不創造這件事;不管是善、是惡,不創造就沒有這件事,你若創造了就是有,這件事就有了,這是緣起啊。不做不得,做已不失,不做就沒有這件事,你若做了就有這件事,不管是惡也好、善也好,你做了就有,佛法是講究緣起的,就是你要自己做。我們今天和一位居士也才談到: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是佛的大智慧的獅子吼啊!都是自己創造的。

  

  我講一講喔!我把這四句話講一講;我們放蒙山的時候就念這幾句話。「若人欲了知」,這句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波樂蘭妙法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