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话就是,你若想要明白这件事。我们世间上的人,我们到学校读书也好、到研究所里读书;我们在那里读书干什么?我认为办学校的人,乃至到学校读书的人,有同一的意愿;当然有同也有别,有不同的想法,但是大多数人呢,就是发财,就是要希求荣华富贵啊!荣华富贵简单的说就是发财啊!就是这么回事啊。我们没有想人生是怎么回事?不想这件事,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?不知道,我们不想这件事。佛法,释迦牟尼佛讲的经论,就讲这件事,不讲我们世间发财的事情,不说,也有提到;提到、但是和世间的说法不同。佛法所讲的财,要合法,要合法才可以,不合法的事,我不要,不取。孔夫子有这个思想;所以我们若是读《四书》也有道理,会知道做人之道,不应该做的事不要做。不要是不管合法、不合法,只要可以拿到,我就拿,警察看见也不要紧,我就给他一点,我就好了!但是佛法不是的,不合法的事情不可以做。
我们说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:「三世一切佛」这个地方怎么讲呢?三世佛,就是过去世佛、有现在佛,这都是圣人;未来佛呢,就现在还不是佛,就是凡夫啊!这三世佛就是凡、圣这两件事,你要明白有凡、有圣。虽然是人,但是有差别,有是圣人、也还有凡夫;虽然现在是凡夫,有凡圣之别,但是事实有这件事,不全都是凡夫,也不全是圣人,有凡圣之别;这是约人说有凡、圣之别。
「应观法界性」:「法界」,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的体性也有凡圣之别;就是有染污的法、也有清净的法。譬如说我们凡夫现在举心动念,离开了贪瞋痴,另外没有事;就是贪瞋痴在这儿活动。你小学毕业也好,你中学毕业也好,你大学毕业也好,你是大学的教授也好,无差别,就是贪瞋痴,另外没有别的事情,这是染污法。什么叫做清净呢?只有佛,佛告诉我们的事情,在佛法里面修行的人,戒、定、慧,这是清净。法、法界这个体性,也有染净之别;人也有凡圣之别。你要知道法有染净之别,你要知道人有凡圣之别。凡夫、圣人也好,染污、清净也好;一切唯心造,都是心造的。凡夫也是心造的,圣人也是心造的,染污、清净也是心造的,也是这样子。
世间上的人;如果不学习佛法,世间上的人如果是学习孔孟之道,多少还有一点「有所不为」。「无所不为」这就有问题啊!只要我能做我就做,那有分别呢?那可有问题。但是孔夫子说:「有所不为」,有的时候我不能,我不做,不可以做的。那就是有善恶之别,就是有是、有非了;说是,我才可以做;非,我不可以做,不可以不讲是、非,不要说是糊涂人了。讲的这是是、这是非,这样子,我们要学习什么叫做「是」?什么叫做「非」?然后呢,我们「是」就可以做,这「非」就不可以做,要这样。
说:我不学习是、非,我只是学习发财之道,危险!有警察也没有用,也没有用啊。真实有事情的时候,警察和你也一样啊!所以啊,要学习。说:不要讲是、非,我不同意这句话,要告诉我,你要告诉我什么叫做「是」?什么是「非」?这是智慧境界,这是智慧啊。
所以这时候呢,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你自己造的。圣人是你自己造的,这个凡夫也是你自己造的,你不要怨天尤人。我现在也没有做什么坏事,我现在为什么这么倒楣?你怨天尤人,不对呀。佛法中讲的,有过去世、有现在世、有未来世;不只是现在,也有过去。说那个人生来命就很好,他过去有栽培啊;我生来就倒楣,你过去也是你栽培的呀。都是你自己造的,不要怨别人。
我再说几句话;我们,我小学毕业,我就要到大学去做教授,可以吗?不可以这样,我中学毕业要做大学教授也不行的呀!你一定大学毕业还要念研究所也还要进一步深入地学习,你才可以做大学教授,你才能讲得好一点。我们佛教徒,学习这个道理,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这个偈子的道理你学一百年都不算多啊。何况我一年都没有,进修了几年,我就做老师了,可以吗?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。要深入的学习佛法,不要说学一百年啊;你学了一年以后,你的程度就是这样子,你学了二年,程度就不同一点,你学了十年以后的时候,你要去为人讲经说法,和学五年就不同,你不是多学一点好嘛,多学一点。说我心好,我发好心、劝人好;结果你的程度不够,你好心,没做好事啊。要深入多多地学习,不同。
我们从经论上看,很明白地看出来,那些大阿罗汉虽然是小乘,但你能和他比吗?你不能和他比的呀。我们虽然发无上菩提心,但是你的爱、见烦恼一直地在活动,你怎么能和阿罗汉比呢?你看这大菩萨得无生法忍之后,转不退转*轮,那种大境界那么高,都是修来的呀。我们一点儿也没有,我就想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,可以吗?发心,有个好心,也是很好;但是不行,程度不够啊!程度不够的呀!我这是耽误时间,说这话。
若「不回向萨婆若」,前面我讲这回向的时候,讲这三种回向,一个回因向果、一个回自向他,都很好,这唯有佛教徒才有这件事。第三种回事向理,就是这句话了,「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」这个「萨婆若」这句话,翻到中国话翻个「一切智」。翻个「一切智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一切智」这句话怎么讲?就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,叫做「一切智」;通达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识耳识乃至意识,这一切法,十八界;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一切法都是诸法实相,你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叫「一切智」,这个智慧。这个一切智,是佛的智慧;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叫做「一切智」。
这个「一切智」呢,「不回向一切智」,就是不回向诸法实相,就是不回事向理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」我们若不这样回向的话呢,我们做布施;譬如说我买个苹果去供佛,这就是布施,当然也是供佛也是一个功德,但是它不称为檀波罗蜜,你若没有回向萨婆若,就不叫做檀波罗蜜,不能说是布施波罗蜜的。我们下文再详细讲,这里就讲这么多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(2002年于波乐兰妙法寺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