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是大德諸天來故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生大心」,這個大德諸天來了,又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修學般若法門這個人,他這個心量逐漸逐漸會廣大,就是和以前不同,和以前不一樣!那麼這個大德諸天的境界,對我們有這樣的好處,就是使令我們這個善心,這善根增長,容易增長廣大。
這樣說,和這大德諸天相反的這小鬼,那就是惡鬼,善惡的惡,惡鬼,這惡鬼若是和我們在一起住的話,我們也容易受他的影響,我們也就容易有惡念,也可能會引起一些過失,就有這個問題。道理是一樣的!大德諸天來,對我們這個善法、這個思想上的清淨有幫助;那麼這惡鬼,就是對于我們這個惡心、煩惱就會有幫助,幫助我們多煩惱,也就同樣有這些問題。這樣子,諸天來,這小鬼走了,而這對我們的善根的增長有幫助。
「以是故,般若波羅蜜所住處,四面不應有諸不淨,應當然燈燒香,散衆名華」,所以修學般若法門的人,你的住處要弄的清潔,不要有一些這些汙染的東西,要清淨,諸天是清淨,若來到人間,人間不清淨,他就不歡喜呀。所以,佛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住處弄清淨,穿的衣服也要清淨。
我們這個讀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四明尊者編這大悲忏,也告訴我們,拜忏的時候要清淨,穿上清淨的衣服,拜忏的時候要穿清淨衣服,去廁所的衣服不要穿。拜忏的時候不要穿這個去廁所的衣服,單獨有衣服做拜忏的時候用,這是清淨,也常常地沐浴,這樣子才好。還要「散衆名華」,還要「衆香塗地」,還要「衆蓋」,很多的寶蓋、幢幡,種種的嚴飾這個地方,要這樣子諸天這才歡喜來的。
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,終無疲極,自覺身輕心樂,隨法偃息,臥覺安隱,無諸惡夢。夢中見諸佛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比丘僧恭敬圍繞而爲說法;在諸佛邊聽受法教,所謂六波羅蜜、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;分別六波羅蜜義,分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亦分別其義。亦見菩提樹莊嚴殊妙;見諸菩薩趣菩提樹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見諸佛成已,轉*輪;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議,應如是求薩婆若,應如是成就衆生,應如是淨佛國土。亦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,亦聞其名號,某方某國某佛,若幹百千萬菩薩,若幹百千萬聲聞,恭敬圍繞說法。複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;複見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七寶塔,見供養諸塔,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華香乃至幡蓋。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善夢,臥安覺安。諸天益其氣力,自覺身體輕便。不大貪著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;于四供養,其心輕微。譬如比丘坐禅,從禅定起,心與定合,不貪著飲食,其心輕微。何以故?憍屍迦!諸天法應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。十方諸佛及天、龍、鬼神、阿修羅、幹闼婆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亦益其氣力。
「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,終無疲極」,這底下第叁科「覺夢常安」,覺夢常安。「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說法」的時候,就是宣揚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時候。「終無疲極」,雖然講的時間很久,但是他也不疲倦。「自覺身輕心樂」,感覺到身體很輕快、心情也快樂。「隨法偃息」,他能夠隨順戒定慧,法就是戒定慧,能隨順這個戒定慧去學習。「偃息」,這一切的煩惱都不浮動,煩惱都停下來。
就是有諸天的威德力,加上般若波羅蜜多的威德力,加上自己的善根力,這修行的時候不感覺到困難,不感覺到困難,所以「隨法偃息」。「臥覺安隱」,你睡眠的時候也感覺到很安隱,不睡眠的時候,醒覺的時候也很安隱自在。「無諸惡夢」,睡眠的時候怎麼叫做安隱呢?沒有惡夢,沒有這些惡夢的事情。「夢中見諸佛叁十二相」,有好夢,做什麼樣的好夢呢?夢裏面能看見諸佛,看見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你看!有這種殊勝境界。還看見有比丘僧,比丘僧不是少數的,多數,很多的比丘僧。「恭敬圍繞而說法」,很多的比丘僧恭敬圍繞著佛,佛爲這些比丘僧在說法。「在諸佛邊聽受法教」,而這位修學般若做夢的這個人,他也是在諸佛邊聽佛說法,聽受法教。說什麼法呢?「所謂六波羅蜜、四念處、乃至十八不共法;分別六波羅蜜義」,這個佛的大智慧,那個微妙的音聲,爲這麼多的人解釋六波羅蜜的道理。不但是六波羅蜜,還有「分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亦分別其義」,它的道理。
「亦見菩提樹莊嚴殊妙」,還看見佛成道的那個樹,叫菩提樹,特別地莊嚴、特別地微妙。「見諸菩薩趣菩提樹」,看見很多的菩薩就是向菩提樹來了,走過來了,在菩提樹下坐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,看見成佛的這種事情。「見諸佛成已轉*輪」,諸佛成佛之後,在那裏爲衆生說法,名爲轉*輪。這個說「轉*輪」,這裏面有一個特別的意思,諸佛說法的時候,一定有人得聖道,那才叫做轉*輪,轉*輪有這樣意思。
「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議」,這個還看見,前面是看見佛說法,這底下看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會在一處討論佛法。「應如是求薩婆若」,討論佛法,討論什麼佛法?就是應該這樣子去求般若波羅蜜。像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、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後邊有個常啼菩薩求般若波羅蜜,都這樣求法。「應如是成就衆生,應如是淨佛國土」,應該這樣子現神通成就衆生,應該說法成就衆生,應該這樣子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得到聖道,這成佛的時候就是清淨的佛土了。
「亦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,亦聞其名號」,聞諸佛的名號是:某方某國,東西南北,十方世界,某方。某一個國土、某一位佛,說是阿彌陀佛、或者藥師佛、或什麼佛。「若幹百千萬的菩薩」,若幹百千萬還有聲聞,恭敬圍繞說法。圍繞那位佛,佛說法。
「複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」,說法度化衆生,有緣的度化衆生完了,應該栽培善根的也栽培善根了,這個時候佛就入涅槃了。「複見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七寶塔」,佛滅度以後,很多的國王、大臣爲佛做塔,做七寶塔供養佛舍利。「見供養諸塔」,也看見很多人來供養塔、供養佛舍利。「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」,供華香乃至幡蓋的供養,「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善夢,臥安覺安」,這個修學般若法門的人能夠有這樣的好夢,這真是太殊勝了啊。
我們若是爲了某一種目的,拿出來很多的精神、拿出來很多的時間去求,去求那件事;我們若是說是爲求這個好夢,我們能夠努力地學習般若法門嗎?肯不肯這樣子?「臥安覺安」,就是睡眠也安,醒覺的時候心也是安。
「諸天益其氣力,自覺身體輕便。不大貪著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」,對于這個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這四樣,不是那麼貪著,貪著心很輕。「于四供養,其心輕微」,前面這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這四種供養,他的那個愛著心很輕,執著心很輕。
「譬如比丘坐禅,從禅定起,心與定合」,這個比丘坐禅,到了一個時候,他從禅定裏面起,就是這個心不在禅定裏面,心裏面去分別種種事了。但是,這個時候雖然從禅定出來了,但是還有禅定剩余的力量,和他的心還是相合的,就是不是那麼多的分別。心還是寂靜的,所以心與定合。那麼這個比丘就是不貪飲食,其心輕微;現在,這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也是,這樣意思。
「何以故?憍屍迦,諸天法應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」,你學習般若法門,那諸天自然是應該用天上的甘露味,輸入到你的身體裏面去,這是「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」,所以,對人間的飲食衣服也是不大貪著。
「十方諸佛及天龍鬼神、阿修羅、幹闼婆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,亦益其氣力」,這些善神也願意幫助你的,也願意做這件事。「益其氣力」。
如是,憍屍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,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、親近、讀誦、說、正憶念,亦不離薩婆若心。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受持乃至正憶念,應當書持經卷,恭敬供養,尊重贊歎,華香、璎珞乃至幡蓋。
「如是,憍屍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」,所以呀,憍屍迦呀!我告訴你呀,人間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想要得到現在世得到這樣的功德,你「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,親近、讀誦、說」,你應該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流通這般若波羅蜜,印刷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能夠讀誦,常常地與這經、這個法接近,這是思想。你內心、這個身體與這樣的法接近,而主要是內心。內心與般若波羅蜜這個道理相接近,也就是修止觀了。還要讀誦、還要演說、還要正憶念,修止觀。「不離薩婆若心」,你要回向無上菩提,你要回向第一義谛,要回向一切衆生,要這樣子做。
「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受持乃至正憶念,應當書持經卷,恭敬供養,尊重贊歎」,這底下又給我們開個方便。佛招呼憍屍迦,說是人間的這個善男子、善女人,雖然這一位善男子、善女人他不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修止觀辦不到。那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「書持經卷」。前面受持這個持,這裏是書持,就是書寫,常常地書寫。「持」,表示長期的意思。那麼,現在就是印刷了。而對于這個經卷能夠恭敬、有恭敬心,而能夠供養、還要尊重贊歎般若法門。什麼供養呢?就是「華香、璎珞乃至幡蓋」來供養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