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6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比丘尼。這比丘尼她有病,大概這個背什麼的,有一點問題。有問題去看醫生,醫生說這是癌,醫生說這是癌症,這是很難治療了。那麼這個比丘尼聽醫生這樣說,心裏面很不舒服,她自己就是等于是牢騷的話,說:我出家以來,我持戒清淨,我也誠心誠意地爲寺院服務,沒有什麼錯誤的事情,爲什麼我現在得這種病?就是這些牢騷的話,說這種話。然後夜間做個夢,夢見觀世音菩薩來了。觀世音菩薩說:你去到藥房裏買這個藥,就可以,這個病就治好了。可見觀世音菩薩懂得英文,你看知道這個藥的名字,就是寫出來、念出來。她就拿這個,她這個人也是學醫的,學過多少英文的,所以她也能記住了,就是到藥房買,就有這個名字吧。就買了這藥,吃下去就好了!就是好了。

  

  那麼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什麼?就是我們人間的事情,佛菩薩都是明白的,明明白白地。有這種事,這就叫做後得智。觀世音菩薩後得智,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也學習這種智慧,也是有這種智慧的。所以是般若波羅蜜中,若是能夠成就了根本智,會有後得智。

  

  但是學習根本智、後得智這件事,在我們是凡夫的時候,我們是平常人,凡夫的時候,學習根本智是重要的,學習後得智是次要的。因爲學習根本智,你成就了根本智,能解決一切的生死苦難的問題,完全能解決這個問題。我們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、很多的汙染,由根本智能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就不會到叁惡道去,我們可以成爲聖人了啊!根本智有這種作用。後得智呢?就是所有的這些有益于人的這些知識,佛菩薩也都是有的。所以佛教徒學習佛法的時候,應該積極地努力成就根本智,成就根本智以後,再廣學一切法。

  

  成就了根本智就是聖人了。得入聖位之後,這個時候沒有到叁惡道的問題,決定不會墮落到叁惡道去,就是過去世你造過罪,現在成爲聖人了,也不會道叁惡道去,因爲叁惡道太苦了。所以,這個問題解決以後,你就不緊張了,就可以廣學一切法、普度衆生,就可以這樣做了。

  

  現在這裏面也同樣有提到這件事。這位「善男子、善女人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這是根本智。根本智來護念自己,使令自己沒有虛妄分別,能與真理能相契合,心裏面能離一切相,能不住色生心、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能有這種境界啊!這是聖人的境界。下邊「亦分別一切法」,就是得成就了這樣的功德的人,他也廣學一切法,他就有很多差別的智慧。

  

  若是從經論上看,我們不學習根本智,先學習後得智,佛菩薩心不安。因爲你還有危險性啊,因爲你心裏面很多的貪瞋癡的煩惱,很容易跑到叁惡道去啊。所以,佛菩薩在經論上看,應該先學習根本智。

  

  「亦分別一切法,若世間、若出世間」,若世間的善法,所以有醫方明,菩薩道從五明處學,就是要學醫方明,對衆生有利益的,就是要你要懂得醫,要醫衆生的病。還有工巧明,工巧明是什麼?工巧明就是建築,造房子這些事,是工巧;你是種田也是工巧;我是個會寫字、會寫文章、乃至會唱歌,這工巧啊,範圍很廣的,很多很多的。這就是世間的一切的善法,菩薩也都是通達無礙的。

  

  這樣子,他分別世間,若世間法。若出世間法,那就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是無量無邊的佛法也要學習。譬如小乘佛法這個《阿含經》你要學習、《阿毗達磨論》也要學習,乃至到出家人的戒律,當然這個是出家的,要學習。大乘佛法裏面也是無量無邊的經論,都要學習。什麼是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集經》、《涅槃經》,很多很多的經,都要學習,那都是出世間法。

  

  「若有漏、若無漏」:「漏」就是煩惱的意思。有漏,就是有煩惱。什麼叫做有煩惱?什麼叫做無煩惱?這裏面也有很多的相貌,也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明白的。

  

  「若善、若不善」,若善法、或者不善法,就是惡法了。善法,佛法的定義,你現在做這件事,對你有利益,將來也會對你有利益,那就叫做善法。如果這件事,我現在做,現在對我有利,將來沒有利益,那還不是善法的。這個不善法,就是你現在做這件事,對自己有害,將來還是有後患的,還是令你苦惱的,那是不善法。是這樣子規定的。

  

  我們不相信佛法的人、不相信因果的人,常是會有這個問題。只要現在沒有問題,我現在就可以做這些事;將來沒有這回事,不承認這件事。所以隨時就會做惡事,就有這個問題;但是我們佛法不是這樣說。佛法是說:現在不可以做惡,因爲現在對自己有傷害,將來還有後患,不可以做惡。

  

  我們中國的哲學,孔孟之道對于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很大,對我們中國人也是利益了很多,得到他很多的智慧,得到了很多的利益;但是沒能說明這件事,孔夫子還沒有說: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將來還有叁惡道的果報,有人天的果報,這件事兒沒有說明白。孔夫子是相信天;但是沒有說明白究竟天是怎麼回事兒。老莊也是更沒有說這些事。只有佛法來到中國以後才說這件事,說這件事,這個善惡果報的事情,就算是不信佛的人,你若注意看曆史上的事情,也應該相信有善惡果報的事情。中國的曆史上有這種記載,這些記載的事情。記載的事情,我看還是很多,還不只一回、一樣事,現在不說。

  

  「若有爲、若無爲」:「有爲」就是由因緣所創造的事情,就叫做「有爲」。「無爲」就是沒有因緣的事情,沒有因緣,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,沒有這件事,那個時候,那叫做「無爲」。就是有生滅變化的,這些都叫做有爲法。沒有生滅變化的,叫做無爲,沒有時間性的,這叫做無爲法。這個無爲,實在這是聖人的境界,聖人才能達到那無爲的境界;我們凡夫只是在有爲上活動。

  

  「若聲聞法、若辟支佛法、若菩薩法、若佛法」,前面只是約法說;這底下約人說。約人說,單說聖人。「聲聞法」,就是聽佛的法語,聲是佛的法語,聽聞了佛的法語而後內心裏面有所覺悟,然後用功修行,然後能得聖道的,這種人就叫做「聲聞法」。就是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,就是這些人。

  

  「辟支佛法」,辟支佛翻到中國話,翻個獨覺,孤獨的獨,覺悟的覺。這個獨覺是什麼呢?他就是在沒有佛、也沒有佛法流行在世間,這個時候他無師自悟,沒有人教導,他自己就覺悟了。看那個花開了、花落了,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了,就明白佛法的道理了。他也可能經過一番的修行,也可能很快地,就得辟支佛道了。這個人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就是他前多少生遇見過很多的佛、聽聞了很多的佛法,也用功地修行四念處,但是還沒得聖道。他的善根栽培地特別地厚,善根深厚,所以到無佛、無佛法的世間,他能夠無師自悟,這叫做「辟支佛法」。

  

  「若菩薩法」,菩薩法就是也還是要遇見了很多的佛,聽佛說法也是很多,要他發無上菩提心了,他能修學六波羅蜜,但是功德沒有圓滿,那麼叫「菩薩法」。「若佛法」,那就是菩薩是因,佛就是果,得了無上菩提了,這是「佛法」。

  

  這些事情,在這經論上分別的都是很微細的。什麼叫做世間法、出世間法;有漏、無漏,善、不善,有爲、無爲,乃至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法、佛法,都是很微細的,這只是略標一個總相而已。

  

  善男子、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,亦不見受難者,亦不見般若波羅蜜。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,無有能難壞者。

  

  前面這個分別,是已分別一切法,就是一直到「若聲聞法、辟支佛法、若菩薩法、若佛法」一直到這爲止。就是他通達了真理,同時他又能通達一切的緣起法,他有這兩種智慧。所以,他能夠「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」是這個意思。而這底下又再解釋。

  

 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爲什麼人家難問他,他心裏面沒有恐怖呢?說出這個理由。因爲他的內心安住在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,乃至到無法有法空,一共十八種空,安住在空上面,他就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,他的心是這樣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