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比丘尼。这比丘尼她有病,大概这个背什么的,有一点问题。有问题去看医生,医生说这是癌,医生说这是癌症,这是很难治疗了。那么这个比丘尼听医生这样说,心里面很不舒服,她自己就是等于是牢骚的话,说:我出家以来,我持戒清净,我也诚心诚意地为寺院服务,没有什么错误的事情,为什么我现在得这种病?就是这些牢骚的话,说这种话。然后夜间做个梦,梦见观世音菩萨来了。观世音菩萨说:你去到药房里买这个药,就可以,这个病就治好了。可见观世音菩萨懂得英文,你看知道这个药的名字,就是写出来、念出来。她就拿这个,她这个人也是学医的,学过多少英文的,所以她也能记住了,就是到药房买,就有这个名字吧。就买了这药,吃下去就好了!就是好了。
那么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什么?就是我们人间的事情,佛菩萨都是明白的,明明白白地。有这种事,这就叫做后得智。观世音菩萨后得智,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也学习这种智慧,也是有这种智慧的。所以是般若波罗蜜中,若是能够成就了根本智,会有后得智。
但是学习根本智、后得智这件事,在我们是凡夫的时候,我们是平常人,凡夫的时候,学习根本智是重要的,学习后得智是次要的。因为学习根本智,你成就了根本智,能解决一切的生死苦难的问题,完全能解决这个问题。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烦恼、很多的污染,由根本智能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就不会到三恶道去,我们可以成为圣人了啊!根本智有这种作用。后得智呢?就是所有的这些有益于人的这些知识,佛菩萨也都是有的。所以佛教徒学习佛法的时候,应该积极地努力成就根本智,成就根本智以后,再广学一切法。
成就了根本智就是圣人了。得入圣位之后,这个时候没有到三恶道的问题,决定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,就是过去世你造过罪,现在成为圣人了,也不会道三恶道去,因为三恶道太苦了。所以,这个问题解决以后,你就不紧张了,就可以广学一切法、普度众生,就可以这样做了。
现在这里面也同样有提到这件事。这位「善男子、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」,这是根本智。根本智来护念自己,使令自己没有虚妄分别,能与真理能相契合,心里面能离一切相,能不住色生心、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能有这种境界啊!这是圣人的境界。下边「亦分别一切法」,就是得成就了这样的功德的人,他也广学一切法,他就有很多差别的智慧。
若是从经论上看,我们不学习根本智,先学习后得智,佛菩萨心不安。因为你还有危险性啊,因为你心里面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,很容易跑到三恶道去啊。所以,佛菩萨在经论上看,应该先学习根本智。
「亦分别一切法,若世间、若出世间」,若世间的善法,所以有医方明,菩萨道从五明处学,就是要学医方明,对众生有利益的,就是要你要懂得医,要医众生的病。还有工巧明,工巧明是什么?工巧明就是建筑,造房子这些事,是工巧;你是种田也是工巧;我是个会写字、会写文章、乃至会唱歌,这工巧啊,范围很广的,很多很多的。这就是世间的一切的善法,菩萨也都是通达无碍的。
这样子,他分别世间,若世间法。若出世间法,那就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也要学习。譬如小乘佛法这个《阿含经》你要学习、《阿毗达磨论》也要学习,乃至到出家人的戒律,当然这个是出家的,要学习。大乘佛法里面也是无量无边的经论,都要学习。什么是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涅槃经》,很多很多的经,都要学习,那都是出世间法。
「若有漏、若无漏」:「漏」就是烦恼的意思。有漏,就是有烦恼。什么叫做有烦恼?什么叫做无烦恼?这里面也有很多的相貌,也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明白的。
「若善、若不善」,若善法、或者不善法,就是恶法了。善法,佛法的定义,你现在做这件事,对你有利益,将来也会对你有利益,那就叫做善法。如果这件事,我现在做,现在对我有利,将来没有利益,那还不是善法的。这个不善法,就是你现在做这件事,对自己有害,将来还是有后患的,还是令你苦恼的,那是不善法。是这样子规定的。
我们不相信佛法的人、不相信因果的人,常是会有这个问题。只要现在没有问题,我现在就可以做这些事;将来没有这回事,不承认这件事。所以随时就会做恶事,就有这个问题;但是我们佛法不是这样说。佛法是说:现在不可以做恶,因为现在对自己有伤害,将来还有后患,不可以做恶。
我们中国的哲学,孔孟之道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很大,对我们中国人也是利益了很多,得到他很多的智慧,得到了很多的利益;但是没能说明这件事,孔夫子还没有说: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将来还有三恶道的果报,有人天的果报,这件事儿没有说明白。孔夫子是相信天;但是没有说明白究竟天是怎么回事儿。老庄也是更没有说这些事。只有佛法来到中国以后才说这件事,说这件事,这个善恶果报的事情,就算是不信佛的人,你若注意看历史上的事情,也应该相信有善恶果报的事情。中国的历史上有这种记载,这些记载的事情。记载的事情,我看还是很多,还不只一回、一样事,现在不说。
「若有为、若无为」:「有为」就是由因缘所创造的事情,就叫做「有为」。「无为」就是没有因缘的事情,没有因缘,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,没有这件事,那个时候,那叫做「无为」。就是有生灭变化的,这些都叫做有为法。没有生灭变化的,叫做无为,没有时间性的,这叫做无为法。这个无为,实在这是圣人的境界,圣人才能达到那无为的境界;我们凡夫只是在有为上活动。
「若声闻法、若辟支佛法、若菩萨法、若佛法」,前面只是约法说;这底下约人说。约人说,单说圣人。「声闻法」,就是听佛的法语,声是佛的法语,听闻了佛的法语而后内心里面有所觉悟,然后用功修行,然后能得圣道的,这种人就叫做「声闻法」。就是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,就是这些人。
「辟支佛法」,辟支佛翻到中国话,翻个独觉,孤独的独,觉悟的觉。这个独觉是什么呢?他就是在没有佛、也没有佛法流行在世间,这个时候他无师自悟,没有人教导,他自己就觉悟了。看那个花开了、花落了,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了,就明白佛法的道理了。他也可能经过一番的修行,也可能很快地,就得辟支佛道了。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就是他前多少生遇见过很多的佛、听闻了很多的佛法,也用功地修行四念处,但是还没得圣道。他的善根栽培地特别地厚,善根深厚,所以到无佛、无佛法的世间,他能够无师自悟,这叫做「辟支佛法」。
「若菩萨法」,菩萨法就是也还是要遇见了很多的佛,听佛说法也是很多,要他发无上菩提心了,他能修学六波罗蜜,但是功德没有圆满,那么叫「菩萨法」。「若佛法」,那就是菩萨是因,佛就是果,得了无上菩提了,这是「佛法」。
这些事情,在这经论上分别的都是很微细的。什么叫做世间法、出世间法;有漏、无漏,善、不善,有为、无为,乃至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法、佛法,都是很微细的,这只是略标一个总相而已。
善男子、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,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,亦不见受难者,亦不见般若波罗蜜。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,无有能难坏者。
前面这个分别,是已分别一切法,就是一直到「若声闻法、辟支佛法、若菩萨法、若佛法」一直到这为止。就是他通达了真理,同时他又能通达一切的缘起法,他有这两种智慧。所以,他能够「若有论难,亦无畏想」是这个意思。而这底下又再解释。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,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」,为什么人家难问他,他心里面没有恐怖呢?说出这个理由。因为他的内心安住在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、空空、大空,乃至到无法有法空,一共十八种空,安住在空上面,他就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,他的心是这样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