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「内空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这是内空。色声香味触法,就是「外空」。为什么内空、为什么外空?就是自性空。这我们头几天讲的。因为自性空,内法自性空、外法自性空、乃至一切法都是自性空,所以加起来成为十八种空。因为观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关系,「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」,就是来难问他般若法门的道理这个人,而这位法师观察那个人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所以难问般若波罗蜜那个人,在他的心里面是无所有的,不看见有人难问他。
「亦不见受难者」,他是被难问的人,他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也是空无所有的。所以,受难者也不可得、能难的也是不可得。
「亦不见般若波罗蜜」,般若波罗蜜也是因缘生法,也是智慧是由因缘成就的,也观察它是自性空的,所以般若波罗蜜也不可得。他这个心在无所住,在无所住中安住不动,所以他心里面没有恐怖想。
「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」,怎么叫做般若波罗蜜所护持?就是前面这几句话,他安住在诸法空相中,是不见有能难的、也不见有所难的、也不见有般若波罗蜜可得。所以,为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护持故,他心里面安住不动,所以没有恐怖人家难问的这种想法。
「无有能难坏者」,就是没有人能够难问他、能难坏他、能难问他的,没有这种人能破坏他的智慧,没有这种力量。这个地方,我们若从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上看,人的智慧,虽然都是圣人,智慧还是有深浅的。譬如说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、摩诃迦叶尊者、须菩提尊者、富楼那尊者,这些大阿罗汉,他们智慧都是很高的。但是遇见了维摩诘居士,他就辩论不过他。这可见有更高的智慧的境界。更高智慧的原因,就是这些大菩萨修行的时间久。
阿罗汉最利根的人,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,从开始栽培善根,三生就能得阿罗汉果,或者最钝的六十劫,经过六十个劫的时间得阿罗汉;若辟支佛的这种根性人,有四生可以得辟支佛道,最钝根的要一百劫才能得辟支佛道。
若是大菩萨境界,有多少阿僧祇劫的修行。所以,他们修行的时间久,学习佛法也学习得多,所以所成就的智慧也特别高深,所以阿罗汉、辟支佛所不能及,也是同样有这些事情,就是阿罗汉与阿罗汉也同样有这个问题。有的阿罗汉没有什么辩才、有的阿罗汉有辩才。有的阿罗汉他在家的时候,没有读过什么书,根性钝,出家以后由他的,或者是佛、或者是阿罗汉做他的师长,教授他四念处,他就这样子证悟了真理,断了爱烦恼、见烦恼得阿罗汉;但是,这是有了根本智,但是后得智就是没有,后得智少。他如果得了阿罗汉以后就停下来,没有广学佛法,他的后得智就是少。若是在家的时候读书多,而根性特别利,他出家以后,学习佛法得阿罗汉以后,他的后得智就强。所以读书、不读书,还是有差别的。我们一般人读书、不读书有问题,圣人亦复如是。不读书,他那后得智也受到限制的。
所以,这里边说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他不见有能难问的、也不见有所难问的,也不见般若波罗蜜。这里边有个什么问题呢?如果是有更高的大智慧人的话,那他可能提出问题,他也可能会不能答复。但是,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智,他心里面和我们凡夫不同。和我们凡夫,若是和人家有问题,答复不上来,心里面有点问题呀!但是圣人和凡夫不一样,这情形还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这里面说「无有能难坏者」,包括这件事在内。如果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,他本身是一个大菩萨,那就没有这个问题,当然所有的问题他都能回答。能回答,而这种人他不高慢,不是说:你问我,你难不住我,我都能回答。高慢起来了,没这回事。这菩萨他没这回事,因为他有那个根本智的加持力,不见有我可得、也不见有彼可得,所以没有高慢这件事。我看见有你、有我,我比你强!这是高慢心,他不感觉有我可得,所以他没有高慢心,「无有能难坏者」。
若是我们凡夫,就是有难坏的问题。因为,这个时候心里就不寂静了,心里面不寂静了。凡夫有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有贪瞋痴,那就是有问题。什么叫难坏?什么叫做坏?有烦恼起来了,就是坏了。大家讨论佛法,如果大家都是平常人,也算是发了好心学习佛法,但是,讨论起来,讨论讨论的烦恼出来了,那就是叫做坏。圣人没有这回事,圣人他断了烦恼了,他没有这回事;但是他也知道好坏,也知道自己的智慧不足,他也明白这件事的。所以,这里面说「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,无有能难坏者」。
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,不没、不畏、不怖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、恐怖者。憍尸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华香供养乃至幡盖,亦得是今世功德。
这结束这段文。这里又详细说这件事。「复次,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」,如果你能够有这样子学习、深入地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有闻思修三慧,有修慧,也就是有正忆念。有正忆念,有这个修慧的力量,就能够得圣道。修慧是通于凡圣的。
这个时候,「不没、不畏、不怖」:「没」就是对于般若法门没有信心了,这信心没有了,那么叫做「没」。「畏、怖」,就和前面文这么讲好了,就是也不看见有能难问的,叫「不畏」;也不看见有所受难的人,叫「不怖」,这样子解释也可以。
或者说是「畏怖」怎么讲呢?就是认为般若法门不合道理的,若修学这个法门,不吉祥,这就有畏、有恐怖。有畏,说是我能把我这个心情取消了,息灭这样的心情。不可以!不可以息灭,继续有这样的恐怖,那么叫做怖。现在这里面说这个人,他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入的学习,他有所证悟,他这个信心坚固而不没,就没有能畏、也没有所畏,没有能恐怖的、也没有所恐怖的,没有这回事。
「何以故?」是什么理由呢?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、恐怖者」,因为这个人他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,观察色受想行识,没者,也是色受想行识;恐怖者,也是色受想行识。现在观察色受想行识,照见五蕴皆空,所以「不见是法没者、不见是法恐怖者」,不见这件事。他心里面还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的真理不动,所以不没、不怖,不畏、不怖。
「憍尸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的话,你还能华香供养般若法门,乃至幡盖的供养,「亦得是今世功德」,也能得到这样的功德。就是难问你的时候,你心里面不恐怖,有这样的功德。
复次,憍尸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书持经卷,华香供养乃至幡盖;是人为父母所爱,宗亲知识所念;诸沙门、婆罗门所敬;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;一切世间若天、若魔、若梵及阿修罗等,皆亦爱敬。
他得到爱敬的这种果,能得到人家爱敬的果。所以佛又招呼憍尸迦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你能这样用功修行。
这个正忆念,我昨天讲一个禅的故事。讲禅的故事,能够「春秋不涉」,这是个正忆念,观察时间是不可得的,乃至宾主的问题。我想再讲一个禅的故事。
有一个香严禅师,香严禅师他这个人学过教,学过经论的。学过经论;但是到了这个沩山禅师那里去学禅。学禅的时候,沩山禅师说:你把那学教的这一套统统丢掉,你回答我一个问题:什么是西来大意?没有办法回答。你把你学的这些都丢掉,你回答这个问题。回答不上来。心里面,有多少对自己有点儿失望了,所以就是离开了沩山禅师,自己去住个地方,去用功。
一天,忽然间他,或者禅宗的人说是开悟了,就这么说吧!那么他就说出一句话来。他说:去年贫,不算贫。贫,就是贫穷。我去年穷还不算穷,今年穷,才算穷。我今年穷的才能算是穷。是什么呢?我去年贫,无立锥之地。没有立锥,锥子。没有立锥之地,是穷到这么个程度;但是那还不算贫。今年贫,锥也无。这个锥子都没有了。这是穷到这么个程度。那么,这实在我在看,就是正忆念,这就是正忆念。
「无立锥之地」,这句话怎么讲呢?无立锥,修行的时候…。禅宗的人,南无观世音菩萨!就是又是那么说、这么说。其实不需要!就是像经论这样说,顶好!就是所缘境,立锥之地,这个地就是所缘境,就是你坐禅的时候,修观的时候,照见五蕴皆空,五蕴就是你的所缘境。无立锥之地呢?所缘境空了,这就无立锥之地。这个锥是什么?就是能观察的智慧,就是能观察的智慧。
我看这个禅师的语录,古代的一点的,我生大欢喜,的确是开悟了。怎么知道?他和经论上说的合。和佛说的经论的道理是相契合,那这当然这就是对了嘛。而后来的禅师啊,南无观世音菩萨!没有什么意思,实在是没意思。当然,我说这种话,禅宗的人就不欢喜,你怎么可以说这个话?
「无立锥之地」,就是观察所观察的境界不可得。眼耳鼻舌身意,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眼识不可得、耳识、鼻识乃至意识不可得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是所缘境不可得。「锥也无」就是能观察的智慧,能观察的智慧就是从经论上学习来的智慧,去观察一切法不可得;但是,这个智慧从那来的呢?它也是由因缘有的。就是我或者听师长的教导、或者从经论上的学习,你自己有生得慧。我们人有生得慧、有修得慧。生得慧,就是前一生带来的智慧,前一生他也可能是学过佛法,或者学过世间法,总是也有一点智慧。就是今生没经过学习,就有这样的智慧。因为小孩子读书就看出来嘛,那个小孩子他就是聪明一点,那个小孩子就是笨一点嘛!那就是生得慧的高低嘛。学习佛法也还是要以前的生得慧,加上现在不断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