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地学习,这个生得慧就一直增长。用这样的智慧去观察所缘境是空的,同时也观察能观察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,就是「锥也无」。
所谓「贫穷」,什么叫做贫穷?贫穷者,空也,空的意思。「去年贫,不算贫;今年贫,才算贫。去年贫无立锥之地,今年贫,锥也无!」这个话就是一种隐语,含蓄的话。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,就是观察: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境界,都是空无所有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也就是这样修行,也就是这样忆念,正忆念,有这个意思。
你常常这么样观察,久了的时候,就能够证悟诸法实相的真理,就是说那无为的境界。也就能断除去内心的贪瞋痴的烦恼,断惑证真,那么就是圣人了,就是这样子。
这个呀,我们学习佛法的人,应该有一种认识:不管你是天台宗也好、你是华严宗也好、你是禅宗、你是法相宗、是唯识宗,是各式各宗派,当然他们说的话有点不一样;但是,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佛法。不管你怎么说,要同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要合,不然的话,你就是邪知邪见!我们佛教徒要有这样的认识,要有这样的认识,才对的。
不要说是:我比你强!你说的不对,我比你高。这都是方便的,不需要重视这件事。那么若这样的时候,我们虽然是有宗派的不同,但是意见还是一致的,就是一定要和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要合,这样子它就一致了,就没有冲突,没有冲突。不要说:你们是那样的佛法,我是教外别传,我是更高的!这是邪知邪见的说法!这个人就是等于是不承认有释迦牟尼佛呀,你这样说。不应该这种说法。就是你一定要承认,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一定是这个态度,要这样态度才合适,你才能够慢慢地能契入。你如果这样说,你这就是高慢心,你用高慢心来说佛法了啊,那怎么合道理呢?不合道理!
所以,我在想:末法时代修行难,这是一个困难。就是佛法,你说一样、他说一样,也不知道谁说的对?那么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,怎么学呀?就是有困难,就是思想混乱,不知道怎么回事。你说一样、我说一样,究竟怎么回事?就是不容易得到正知正见,就困难!若是深入地学习经论,这困难就会减少,就不会有这些问题。如果是不读经论,说是:这祖师说的!祖师是不是佛?是佛吧?你是相信祖师的话?还是相信佛的话?所以,我们从经论上读完以后,再看禅宗的这些语录,有的时候发现有问题,就是有问题,是这么回事!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其实无论是那一个宗派,你一定要符合正忆念这个规则,不可以违背的。
「书持经卷,华香供养乃至幡盖;是人为父母所爱,宗亲知识所念」,这个人能这样的正忆念,当然这个人应该是有一点程度。我也曾经说过我的虚妄分别的话,佛教里面这些历代的高僧,这些高僧,像天台智者大师、华严宗的清凉国师这些人,还有一些高僧啊,那些人如果在世间上若想要有所作为,是很容易的事情!他若想要是做国王,我认为也不是难事;若想要得到一个权位,不是难事,他就是不想做这个事,就放弃了!把世间上都放弃,去学习佛法。初开始他的父母可能不同意,像这个悉达多太子出家,他父母也是不同意。但是后来呢?他还是同意了啊!还是恭敬啊,对佛还是恭敬的呀。悉达多太子这个情形,和后来的佛教徒,有的是弃舍了世间的欲,而后出家修学佛法,有了成就了,也是一样嘛!也是他感觉:啊!这个人是对的,他这条路是对的。是对的。
「是人为父母所爱」,当然,这是一个智慧,这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,不是说没有智慧。没有智慧的爱,不足贵!这里是说智慧。是为智慧所爱,就是为父母所爱。我这个儿出家得了圣道,也是非常好!是有意思的。
我,刚才主人叫我多讲,要多讲,我现在再讲一段。这不是这上的,但是这也是有点意思。
佛在世的时候,佛不常在一个地方住的,住一个时期佛就走了、他又住一个时期,又走了。佛若是想要到什么地方去,那个地方也是有人欢迎、也有人反对的,也有这个事情。那个不欢迎的人有什么事情呢?就是他把他的儿女藏起来,藏起来,然后对别人也说,说是:瞿昙要来了,你把你的儿、把你的丈夫都藏起呀!不然的话,若瞿昙来就带着跑了。就这么到处宣传啊!当然佛还是来了。来了,出家人还是这样子嘛,那些阿罗汉去托钵乞食,这样。乞食,就听到这个消息,就是听见有这件事,回来就对佛报告。佛说是:他们说这话以后,听见这话,你怎么说呢?说:我没有话说呀!我不知怎么说。佛说:你这么说:「如来有大力,以法而将去,以法将去者,汝等何忧惧」,说出这么四句话。
「如来有大力」,就是佛陀,佛陀有高深的道力,大慈悲、大智慧境界。这是「如来有大力」。「以法而将去」,说是把你的儿、女、你的丈夫带走了,带到什么地方去了?带到真理那个地方去了啊!「以法而将去」,这个法就是真理。是把你的儿、把你的女、你的先生、或者是把你自己带到真理那个地方去了啊!「以法将去者,汝等何忧惧」,如果是把这些人带到真理那里去,不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吗?你怕什么呢?就是这么一句话。
「以法而将去」,这个地方是的确是应该要注意!说我有个儿、我有个女,我栽培他读书,拿到很好的成绩、很高的一个学位,我心里很欢喜。然后在社会上做事,我也很欢喜。有什么欢喜呢?他在社会上做事,有的时候可能是满意,我看有的时候也不满意,不是完全都满意的,谁能完全满意呀?我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是满意的,没有一个人!都是有的时候快乐、有的时候苦恼。那么,你的儿女在社会上就是这样子。那么最后呢?就是头发也白了啊,或者就老病死,就结束了。这社会上的人就是这样子,我看没有一个人例外的。或者还没有老就死了,就是这样子。
若是说,佛陀把他带到真理那里去,修学佛法的时候,譬如说,他能有正忆念,他能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时候,他心里面没有这些事情,世间上这些忧苦的事情完全没有,完全是没有的!因为世间的忧苦也可能会来侵犯他,世间上苦恼的事情也可能会侵犯他;但是,他若有般若波罗蜜所护,他心里没有事,他心里没这个分别。心里面是还是光明的、还是安乐的、自在的。不是很好吗?佛陀把你带到这个境界来,你的儿到一个大光明、大自在安乐的境界里面生活,不是很快乐,很好吗!好过在社会上,有的时候冷了、有的时候热了,风风雨雨的呀,我看好过那个境界。那个境界,我看不是太快乐。快乐吗?我看不快乐。
我听过人家讲过一个故事,这好像不是一个…,是件事实。就是一个心理学者,她可以用这种知识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,也很好。但这个人是个女人,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学位的人。那么,用心理学的这种智慧帮助人解决苦恼;但是,她也是一样,她有个男朋友,她男朋友有一天对她说:我们停下来,我们从这以后不再来往了!她心里面不同意,她说:再约会一个时间,我们再谈,再谈一谈。这个心理学家就是对她男朋友这么说。男朋友说也好,约会的时间到来了,那么大家又谈。又谈,这个男朋友还是这样的态度,没有变。没有变,这个心理学家第二天就自杀死了,自杀死了。
还不是很久,好像还是最近。也就是,现在是九八年了,是九七年的事,九七年,大概今年的三、四月间的事,有发生一件事,一件事。就是一个大法师请来很多,这就是台湾,请来很多的心理学家,都是台湾有名的心理学家,大家讨论。有多少个心理学家说:不需要佛法,就是心理学能解决人的问题!有多少个心理学家这么说。另外一个心理学家说:佛法和心理学合起来是很好的,解决人的问题。这样。而那个法师,出家的,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大法师,似乎不置可否。喔!好像表示同意。
我想他表示同意,这个心理可能还是有点儿问题呀。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?那么,当时参加这个集会的一个法师,从台湾回到美国来,告诉我这件事。心里面感觉到奇怪呀。喔!不需要佛法,心理学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。那么就是说,刚才这个就是:喔!她是个心理学家,用心理学来辅导人的问题,辅导人,怎么怎么好、怎么好,结果她一样,她辅导别人可以说得可能是头头是道,结果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不能辅导,也是和别人一样自杀而死!
所以,我感觉到世间法无论如何不能和佛法比!不能和佛法比。还是「如来有大力,以法而将去,以法将去者,汝等何忧惧」!还是这个好,世间法,若说心理学能解决人的问题,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呢?顶多就是那个人想自杀,不自杀了,还是正常这样生活,顶多就是这样子吧?还能怎么样呢?能令那个人转凡成圣吗?不可能的嘛!怎么能说是:不要佛法!就是个心理学就可以了。这实在是人的思想有问题,思想有问题!
所以,在我的想法,现代科学的进步带来的问题很严重。空气的污染,还有很多的问题!人类的生存都受到威胁了。这从那来的?就是我们的科学的进步带来的嘛!若是我们比较农村的社会,没有这么多科学的进步,可能也没有电灯;但是我们农村的社会,大家也能够衣食住解决了问题,还有多少余暇,我们还能够学习佛法,也很好!我感觉也是很好。所以,世间上,我们如果我再说得太明白了,简直是人家也可能会骂我了。
我们出家人去办大学?我认为不应该去做这个事。我说是所谓佛学院,只要出家人住的地方就是佛学院,不是说名字叫佛学院才是佛学院,我的想法不是这个。只要是你是一个精舍,就是在家居士成立一个佛学团体,也是一样,统统都是佛学院。不是说起的名字叫佛学院,才是佛学院,不是这个意思,所有的佛教的团体统统都是佛学院。
佛学院学习佛法,有利而无弊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