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8

  說是我不可得,色受想行識是有,這是什麼東西啊?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,是什麼東西?這是因緣生法的這麼一個東西,假名爲我是可以,就是假立一個名字叫做「我」。譬如說這個車,它是各式各樣的零件,把它裝起來,名之爲車,這個車的名字是假的,離開了各部分的零件之外,另外還那有個車呢?所以車但有個假名字,而沒有它獨立的自體。「我」亦複如是,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,統合起來名之爲我,這樣說是可以,但是我本身沒有體性。這樣沒有體性,但有名字的我,佛法也承認的,承認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我們人、我們凡夫還是執著有我的。所以在修行的時候呢,你還要修無我觀,這也叫做「空」,也可以說叫做「內空」;就在生命體上我不可得,那麼也可以說是內空。但是剩下來色受想行識還是有啊,色受想行識呢,它的自性也是空。緣起的色受想行識是有,但是自性的色受想行識是沒有的,這個有實體性的我是沒有的,假名的我是有的。假名的我也有,假名的色受想行識也是有;而沒有實體性的我,也沒有實體性的色受想行識,那麼就叫做「空」,一切法都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們修行人發心學習佛法,修行的人,你常常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,在毗缽舍那裏面觀我空、觀法空,常常這樣觀、常常這樣觀呢,慢慢地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就減少了,這個貪心就沒有了。說是有人來罵你,你在修我空的時候,你在罵誰呢?罵我,沒有我呀!沒有我,你罵誰呢?你心裏不生煩惱。你若不修我空的時候,還執著有我,那你若罵我可不行;就是沒有罵我,疑惑是罵我,就不得了,這個煩惱就來了。所以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的時候,就能夠從根本上降伏一切的貪瞋癡的煩惱,從根本上能滅除去一切的煩惱。滅除煩惱了,也就是見到我是空的、法是空的,見到空理的時候,這個煩惱才能消滅,不見到真理的時候,不能消滅。見到真理以後,得到那個無分別的智慧,就叫做「般若」。我們沒有見到真理的時候,我們通達這個我空、通達法空,這叫做「空慧」,這不是真實的,要真實得到般若波羅蜜了,那是空,那叫做般若,這個般若是無漏的、清淨的無分別智。我們現在在文字上這樣分別,這不是清淨的,但是也能向于清淨,趣向于清淨,能對向清淨去了,但是你要用功修行,它才能夠……,叫做對向;你光是嘴說一說,內心裏不修行,還是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它不向前進。這個「內空」我們就講到這裏,「乃至無法、有法空」。

  

 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不證聲聞、辟支佛地;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;壽命成就、國土成就、菩薩眷屬成就,得一切種智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。複次,憍屍迦!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親近乃至正憶念,是人當得今世、後世功德成就。

  

  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這是「四念處」,我們頭幾天簡單說過。「十八不共法」是佛的功德。「不證聲聞、辟支佛地;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;壽命成就、國土成就」。

  

  這個通達了十八空,你能夠從文字上通達了以後,你能夠常常地修四念處、作如是觀,修這個我空觀、修這個法空觀,觀成功了,就成爲聖人了,成爲聖人的時候,他這個正念一提起來呢,就與這個自性空、一切法空、我空的道理相應了,相應了的時候,他內心裏面是離一切相的,心裏面沒有影相的。我們凡夫,你心一動,心裏面就有相。說我心裏不動,睡著覺了,也不做夢的時候,心裏面就是糊塗,什麼也不明白!等到心裏一分別就有相,這個心和相互相爲伴侶的,而不能離相。聖人的心是能離一切相的,那是無分別的境界。

  

  無分別的境界,這裏面有兩條路:一條路呢,就是沒有大悲心的阿羅漢,沒有大悲心的阿羅漢這個聖人,他這個心離一切相的這種不可思議境界,到壽命盡的時候,他就把這個色受想行識不要了,眼耳鼻舌身意都滅了,就入于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去了,就是入無余涅槃了,他再不和我們人間發生關系,你想求他,他也不睬你了,你求他做什麼事情都不行了。但是生存的時候,阿羅漢你求他,他能辦到,他會幫你忙,阿羅漢還是有慈悲心,你求他做什麼事情,他能辦到,他幫你忙。

  

  我講一個小故事。這個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大阿羅漢叫畢陵伽婆蹉,所有的阿羅漢都是,都是他自己也不燒飯,他就是到吃飯的時候,他托缽去乞食;但是他常到那一家去乞食,那一家就是到時候給他准備這個飯,所以人也都很熟了,很熟了,但是那一家有個小孩子,大概兩、叁歲,叁、四歲吧!那麼這個阿羅漢一來到他這兒來,小孩子也可能熟了,就抱這個阿羅漢的腿,做這些遊戲的事情。可是這一天呢,畢陵伽婆蹉這個阿羅漢來了,這個小孩子不在,他的父母愁眉苦臉的,那麼這畢陵伽婆蹉阿羅漢就問他:怎麼回事情呢?說:阿阇黎!就是那個在家居士稱畢陵伽婆蹉稱爲「阿阇黎」。阿阇黎!您知道啊!你以前常常來,不是有個小孩子嗎?現在這個小孩子丟了、沒有了,希望阿阇黎怎麼辦法,能夠把他找到呢?說:好!畢陵伽婆蹉就是坐下來,坐下來一入定,就看見這個小孩子了。看見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呢?是一個賊把小孩子偷了,正在碼頭上,上船。畢陵伽婆蹉這一伸手就把小孩子拿回來了。所以你和這個阿羅漢,他若在世的時候,你求他的事情,他還能幫你忙的;但入無余涅槃以後,就是不可以了,你求他,他是不發生感應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阿羅漢,就說他是沒有大悲心,就是在這裏;但是生存的時候還是有慈悲心,入無余涅槃以後,那他就沒有這些事情了,就是全面地休息了。

  

  現在這說菩薩呢,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也一樣能夠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了,他也不斷地這樣用功修行,但是他的大悲心是很廣大的,他不入無余涅槃,他繼續不斷地在世界上廣度衆生,弘揚佛法,所以「不證聲聞、辟支辟地」,他不去到那個……,證悟,叫契合,和那個聲聞、辟支佛的無余涅槃的境界是不合的,他不到那裏去,不到無余涅槃去。

  

  「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」,所以他還保留這個身體。保留這個身體,和我們這個臭皮囊可不同了;他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得到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得到無漏的這種色身。這個地水火風有世間的地水火風,有欲界的、有色界的地水火風、還有出世間的地水火風,他有出世間的地水火風組成的身體,加上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功德,組成的法性身,菩薩有這種身體,有這個身體,這樣的菩薩身體,我們的肉眼是不得見的,我們肉眼不能見,天眼都不能見,他要再示現一個化身。

  

  示現化身有幾種情形:一種情形就是也找一個父親、母親,找個父親、母親,也是投胎這樣子,然後也是出胎,然後由小孩子漸漸長大,也得這麼一個身體。另外一種情形呢,就不是,就是沒有父母,忽然間就出現了;事情辦完了,忽然間就不見了,這也是菩薩的化身。所以他那樣的化身呢,我們讀《普門品》,你看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那是普遍到十方世界,都是同時的能有這種感應。我們就一個世界,衆生已經很多了,就是一個溫哥華也很多佛教徒,大家都念觀世音菩薩,你有所求于觀世音菩薩,那個因緣合適了,不分前後,同時都能感應。說是我們到普陀山,那叫「梵音洞」,是兩個大石頭,大家在那裏看,每人看的觀世音菩薩都不一樣,這件事也就不可思議。每人看的都不一樣,你看,都是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時間,但是每人看的不一樣,這事不可思議,這個法性身,那種大菩薩境界,真是不可思議,不是我們能想象來的。

  

  所以「不證聲聞、辟支佛地,亦能成就衆生」,他成就了法性身,他能普遍在十方世界去教化衆生,栽培無漏的善根的,所以「亦能成就衆生」。

  

  「淨佛國土」,淨佛國土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佛的世界,成佛的那個世界,菩薩成佛的那個地方,那個世界是清淨的。清淨的,當然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,那是黃金爲地,八功德水,這是清淨。其實,那固然也是清淨,但是實在那不是主要的,主要的還是人,人清淨,主要是人。那麼怎麼叫做人清淨呢?就是菩薩他現種種身,也就是種種的化身,可能是來給你做父親,也可能給你做兒子,也可能給你做女兒,也可能是現一個比丘、比丘尼,各式各樣的身,但是表面上你也不知道誰是菩薩。那麼他就和一切衆生結緣,結這個佛法的因緣,結這個佛法的因緣,爲你栽培善根,不斷地栽培,逐漸地就成熟了,這叫做「成就衆生」。那麼這樣受到菩薩教化栽培善根的衆生,菩薩成佛的時候呢,這個衆生就到菩薩成佛那個世界去了,去了,而這些人都是有善根的衆生,都是有功德的衆生,就像《阿彌陀經》上說: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不是普通的凡夫人;或者說都是有道德的人,所以那個世界是清淨的,是這樣意思,所以叫「淨佛國土」。

  

  「成就衆生」這句話呢,還有一點差別,還有一點事情。當然我們說是,就是教化他成就出世間的善根,那麼這就叫做「成就衆生」。但是表面上看呢,我們也未必也能明白,譬如說是這個地方、這個地區的衆生,譬如說是很多人有病,這個人,這個善心的人士在這裏造個醫院,造了醫院,請了很多醫生,很多人到這兒來看病,他來做這件事,我們表面上看,這就是世間的一般善法嘛!那麼怎麼能說這是菩薩道呢?菩薩在成就衆生呢?這個地方有點差別。如果說這個善心的人士在這裏造一個醫院,那麼設備也很好,醫生也很好,爲這個地區的人來治病,使令他們恢複身體的健康,沒有病痛,如果你這個善心人士做這件事,你的目的只于此了,就是爲他們恢複健康,消除病痛、恢複健康,你的善心的目的只于此,這是世間的善法,這不是菩薩道,不是。而若是菩薩道呢,也是,也是一樣的,表面上是一樣;但是菩薩道,這件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