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事只是一個善巧方便,而實在菩薩的目的不只于此,是爲你,希望你因此而能夠相信佛法,能夠栽培出世間的善根,那就是菩薩道了,那就是菩薩道了,希望你將來也能成佛,你若有這樣的心情,那就是菩薩道。如果你沒這個心情,你沒這個心情,那不是菩薩道,就是一般的善法。就是我們出家人做什麼事,或者在家居士做什麼事,也都是一樣,道理都是一樣。就是你那個動機來決定你這個功德的性質,你做這件事的動機,決定你這個功德的性質,不是一樣的,大家共同地做功德,但是每個人得的果報不一定都是一樣的,因爲什麼不一樣?就是動機不同。動機不同,有的人可能還有點過失,但是有人純是功德;大家同是合作一件事,但是不一樣,這裏還有這個分別的。
這也可以知道,我剛才說這個阿賴耶識,這阿賴耶識公平得很,就是你心裏怎麼樣動,阿賴耶識就怎麼樣給你攝取下來那個力量;你一動就有個力量,那個力量,阿賴耶識給你保持下來;你繼續動呢,把那個力量給你增長、繼續增長。
所以這佛法裏面,我想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常常的學習佛法、增長智慧,增長智慧,就對于我們的思想,對于我們的活動、思想行爲有直接的影響。如果不學習,我小小的知道一點,你原來的思想不改變,也影響你的功德,你做事情的功德就停留在你那個執著心的範圍內,而不能超越,是有這種事情;所以學習佛法是很重要。而能造一個廟,常常地大家在這兒打佛七、在這裏講經說法、在這裏坐禅、拜忏,種種的功德,這個造廟這個人的功德真是太大了。說我們在這裏栽培善根所有的功德,那個造廟的人都有他一分的,你不能自己享受你的功德的,你的功德要給他一分的,說造廟那個人有功德,造廟的人有功德。
我們還有一種事情,我就順便解釋一下。我們不要說佛菩薩的慧眼,我們不要說那個話;我們就說這個肉眼,這肉眼看的這些境界,看這一些的境界,看這些境界,我們有時候就不滿意,就從這個不滿意的地方,就種種的分別,種種分別,就說:好!我不到那兒去了;好!我不在那兒做功德了,凡夫就是這樣子,凡夫是這樣的。但是你若學習佛法以後呢,就不全是肉眼了,就有多少慧眼的力量;慧眼的時候,同是那個境界,但是你觀察的時候,就有不同的想法。不同的想法呢,你就會發現這裏不是過失,而是功德,那你就有一個栽培功德的機會了。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,你那個眼睛是個肉眼,沒有智慧的成分的時候,完全看的是過失的境界,那麼你這個可以栽培善根,可以做功德的機會,就自己障礙,把自己障礙住了,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……但是這件事也無可奈何,有的人,他就不願意學習佛法嘛!所以我們只好多學習佛法,我們從經律論裏面增長我們的智慧,慢慢地、慢慢地我們就可以得成聖道了,我們的功德就逐漸逐漸就會多了。如果你不這樣子,不這樣子,你的智慧就停留在那裏,也可能會退下去,還有可能。
現在這裏這個文是說:「不證聲聞、辟支佛地,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」。我再說一句話,好像我們有私心,好像我們出家人有私心。你在叁寶裏面做功德,就算是你沒有佛法所贊同的動機,但是你是在佛法僧,在這個境界上栽培善根,你將來還有可能就能引發出世間的善根,就能引發。若是在社會上,社會上一般的沒有佛法僧的地方去做功德,你非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回向,那才是出世間的功德,不然的話,不是!就是世間的一般善法,就是一般的善法,因爲那些都是沒有佛法僧的氣氛,它不能引發無漏的功德。所以你本身若不能夠……,沒有大悲心回向無上菩提的話呢,那就是一般的世間善法;若在佛法僧的這個寺廟裏面做功德,那不同,是不一樣的。但是我們佛教徒,心量要大一點,就是普遍地能做什麼慈善的事業,應該你看因緣,能做都是做,就是我們用無上菩提的這種大悲心去回向他,那麼也就是出世間的功德了。但是你要知道,這個地方是有差別的,有差別。
我那一天,我曾經說過一件事,我們能夠學習佛法,我們也常會感覺到這個世界不理想,我那天說,就是追逐財富,盡力地追逐財富,而對于自己的品德沒有去注意;我應該加強、提高我的品德,這件事也應該注意,但是多數把這件事忘掉了,只是追逐財富。其實這件事,這樣子情形不吉祥,不是吉祥的事情。所以我們要做功德呢,一方面追求財富也是對,人要生存嘛!就是我生存,我夠了,你多一點,我幫助其他的人也好嘛,也是好!但是也注意這個道德的這件事。我們昨天說到那個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法乃至出世間的四念處,這些事也應該注意,提高自己的品德,也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我們不提高我們的品德,我們還是原來的貪瞋癡在活動,就像我那天說的那個話,就不一定能在人間享受你做的功德果報,你可能是到龍的世界、到龍的世界去享受你的……,我做了很多的功德,但是不是在人間、也不是在天上享受,是在龍的世界享受,龍也是個畜生,也有苦惱啊!也有大福德的鬼,他是鬼,鬼也有苦惱,但是還有很大的福德。你若在人世間享受福,人就沒有那麼多的苦,人的苦輕,你享受福就好一點;到天上去享福,那是更好了。總而言之,就是我們提高我們的品德的時候,我們修學十善法,不要有惡,我們還做了很多的功德呢,我們在人間也好、在天上也好,都是如意自在的。所以我們一般的社會大衆,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,政府有這個責任,他那個教育部是幹什麼的?他有這個責任做這件事,但是那個事我們不管了,我們也管不來。就是佛教徒本身應該注意這件事,要注意這件事。當然說,我們一下子辦不到,現在說有分期付款的辦法,你也可以這樣做,我這叁個月內,我把我的品德提高一步;我再叁個月,又提高一步,總是不斷地要求進步。
所以我們學的這個經上,就是說到行十善法,能破除一切惡法,就是這樣意思。我們不是說你現在……,他不是說你現在光去發財這件事,經上不說這個話,不說這個話。爲什麼不說這個話呢?這個話還用說嗎?自然他自己就要去求財了,還用說嗎?但是佛法是說:你要合法,不要違犯國家的法律、也不要違犯佛法的戒律,在這個範圍內去求財也是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這樣子,這個財叫做「淨財」;如果我們,人家說走法律的漏洞,我們去得了很多財,這個財叫「不淨財」,叫做不淨財。就是我們出家人去求財也應該注意這件事,你不合法,就是不淨財!不過另外也有個解釋,這個不淨財的意思。
所以這上面說:「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,壽命成就」,這個「壽命成就」是什麼意思呢?因爲菩薩有大悲心,常是不殺害衆生,所以他的壽命能成就,成就什麼呢?我來到這個世界上,需要多長的壽命,我就能活多久;我若是這件事不需要了,我隨時也可以舍壽,也走了,這個得到壽命的自在,叫做「壽命成就」。我們一般人沒這個力量,我想多活幾年,這恐怕不行,這是壽命受到限製。
「國土成就」,這個國土也成就。他要有一個世界,就可以成就一個世界。你若到一個……,譬如說是這個菩薩在一個山洞裏面住,我們去拜見他的時候,感覺這個洞好像很窄小、很苦惱,但是菩薩若把神通現出來,立刻那個地方就是一個世界,一個獨立的世界、清淨莊嚴的世界,立刻就可以這樣子。或者你去拜這個菩薩的時候,在深山裏面,本來是一個小茅篷,但是菩薩現,那就是菩薩的莊嚴世界,等到因緣不需要了,又看是個小茅篷,並不是個莊嚴的世界,莊嚴的世界看不見了。所以叫「國土成就」。
「菩薩眷屬成就」,你能爲菩薩做父親、母親、兄弟姊妹,也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呀!那都不是平常人,所以都是「菩薩眷屬成就」。「得一切種智」,就是最後功德圓滿,得一切種智。
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這是說這麼多的功德,「以方便力,行檀那波羅蜜乃至禅波羅蜜,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不證聲聞、辟支佛地;亦能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;壽命成就、國土成就、菩薩眷屬成就,得一切種智」,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都從般若波羅蜜法門出現的;這可見般若法門的重要。阿彌陀佛!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