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8

  说是我不可得,色受想行识是有,这是什么东西啊?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,是什么东西?这是因缘生法的这么一个东西,假名为我是可以,就是假立一个名字叫做「我」。譬如说这个车,它是各式各样的零件,把它装起来,名之为车,这个车的名字是假的,离开了各部分的零件之外,另外还那有个车呢?所以车但有个假名字,而没有它独立的自体。「我」亦复如是,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,统合起来名之为我,这样说是可以,但是我本身没有体性。这样没有体性,但有名字的我,佛法也承认的,承认这件事。

  

  但是我们人、我们凡夫还是执着有我的。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呢,你还要修无我观,这也叫做「空」,也可以说叫做「内空」;就在生命体上我不可得,那么也可以说是内空。但是剩下来色受想行识还是有啊,色受想行识呢,它的自性也是空。缘起的色受想行识是有,但是自性的色受想行识是没有的,这个有实体性的我是没有的,假名的我是有的。假名的我也有,假名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有;而没有实体性的我,也没有实体性的色受想行识,那么就叫做「空」,一切法都是这样子。

  

  我们修行人发心学习佛法,修行的人,你常常修奢摩他、修毗钵舍那,在毗钵舍那里面观我空、观法空,常常这样观、常常这样观呢,慢慢地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就减少了,这个贪心就没有了。说是有人来骂你,你在修我空的时候,你在骂谁呢?骂我,没有我呀!没有我,你骂谁呢?你心里不生烦恼。你若不修我空的时候,还执着有我,那你若骂我可不行;就是没有骂我,疑惑是骂我,就不得了,这个烦恼就来了。所以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的时候,就能够从根本上降伏一切的贪瞋痴的烦恼,从根本上能灭除去一切的烦恼。灭除烦恼了,也就是见到我是空的、法是空的,见到空理的时候,这个烦恼才能消灭,不见到真理的时候,不能消灭。见到真理以后,得到那个无分别的智慧,就叫做「般若」。我们没有见到真理的时候,我们通达这个我空、通达法空,这叫做「空慧」,这不是真实的,要真实得到般若波罗蜜了,那是空,那叫做般若,这个般若是无漏的、清净的无分别智。我们现在在文字上这样分别,这不是清净的,但是也能向于清净,趣向于清净,能对向清净去了,但是你要用功修行,它才能够……,叫做对向;你光是嘴说一说,内心里不修行,还是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它不向前进。这个「内空」我们就讲到这里,「乃至无法、有法空」。

  

 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不证声闻、辟支佛地;亦能成就众生,净佛国土;寿命成就、国土成就、菩萨眷属成就,得一切种智,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。复次,憍尸迦!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亲近乃至正忆念,是人当得今世、后世功德成就。

  

  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这是「四念处」,我们头几天简单说过。「十八不共法」是佛的功德。「不证声闻、辟支佛地;亦能成就众生,净佛国土;寿命成就、国土成就」。

  

  这个通达了十八空,你能够从文字上通达了以后,你能够常常地修四念处、作如是观,修这个我空观、修这个法空观,观成功了,就成为圣人了,成为圣人的时候,他这个正念一提起来呢,就与这个自性空、一切法空、我空的道理相应了,相应了的时候,他内心里面是离一切相的,心里面没有影相的。我们凡夫,你心一动,心里面就有相。说我心里不动,睡着觉了,也不做梦的时候,心里面就是糊涂,什么也不明白!等到心里一分别就有相,这个心和相互相为伴侣的,而不能离相。圣人的心是能离一切相的,那是无分别的境界。

  

  无分别的境界,这里面有两条路:一条路呢,就是没有大悲心的阿罗汉,没有大悲心的阿罗汉这个圣人,他这个心离一切相的这种不可思议境界,到寿命尽的时候,他就把这个色受想行识不要了,眼耳鼻舌身意都灭了,就入于那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去了,就是入无余涅槃了,他再不和我们人间发生关系,你想求他,他也不睬你了,你求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行了。但是生存的时候,阿罗汉你求他,他能办到,他会帮你忙,阿罗汉还是有慈悲心,你求他做什么事情,他能办到,他帮你忙。

  

  我讲一个小故事。这个佛在世的时候,有个大阿罗汉叫毕陵伽婆蹉,所有的阿罗汉都是,都是他自己也不烧饭,他就是到吃饭的时候,他托钵去乞食;但是他常到那一家去乞食,那一家就是到时候给他准备这个饭,所以人也都很熟了,很熟了,但是那一家有个小孩子,大概两、三岁,三、四岁吧!那么这个阿罗汉一来到他这儿来,小孩子也可能熟了,就抱这个阿罗汉的腿,做这些游戏的事情。可是这一天呢,毕陵伽婆蹉这个阿罗汉来了,这个小孩子不在,他的父母愁眉苦脸的,那么这毕陵伽婆蹉阿罗汉就问他:怎么回事情呢?说:阿阇黎!就是那个在家居士称毕陵伽婆蹉称为「阿阇黎」。阿阇黎!您知道啊!你以前常常来,不是有个小孩子吗?现在这个小孩子丢了、没有了,希望阿阇黎怎么办法,能够把他找到呢?说:好!毕陵伽婆蹉就是坐下来,坐下来一入定,就看见这个小孩子了。看见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?是一个贼把小孩子偷了,正在码头上,上船。毕陵伽婆蹉这一伸手就把小孩子拿回来了。所以你和这个阿罗汉,他若在世的时候,你求他的事情,他还能帮你忙的;但入无余涅槃以后,就是不可以了,你求他,他是不发生感应了。

  

  所以这个阿罗汉,就说他是没有大悲心,就是在这里;但是生存的时候还是有慈悲心,入无余涅槃以后,那他就没有这些事情了,就是全面地休息了。

  

  现在这说菩萨呢,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也一样能够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了,他也不断地这样用功修行,但是他的大悲心是很广大的,他不入无余涅槃,他继续不断地在世界上广度众生,弘扬佛法,所以「不证声闻、辟支辟地」,他不去到那个……,证悟,叫契合,和那个声闻、辟支佛的无余涅槃的境界是不合的,他不到那里去,不到无余涅槃去。

  

  「亦能成就众生,净佛国土」,所以他还保留这个身体。保留这个身体,和我们这个臭皮囊可不同了;他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得到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得到无漏的这种色身。这个地水火风有世间的地水火风,有欲界的、有色界的地水火风、还有出世间的地水火风,他有出世间的地水火风组成的身体,加上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的功德,组成的法性身,菩萨有这种身体,有这个身体,这样的菩萨身体,我们的肉眼是不得见的,我们肉眼不能见,天眼都不能见,他要再示现一个化身。

  

  示现化身有几种情形:一种情形就是也找一个父亲、母亲,找个父亲、母亲,也是投胎这样子,然后也是出胎,然后由小孩子渐渐长大,也得这么一个身体。另外一种情形呢,就不是,就是没有父母,忽然间就出现了;事情办完了,忽然间就不见了,这也是菩萨的化身。所以他那样的化身呢,我们读《普门品》,你看: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那是普遍到十方世界,都是同时的能有这种感应。我们就一个世界,众生已经很多了,就是一个温哥华也很多佛教徒,大家都念观世音菩萨,你有所求于观世音菩萨,那个因缘合适了,不分前后,同时都能感应。说是我们到普陀山,那叫「梵音洞」,是两个大石头,大家在那里看,每人看的观世音菩萨都不一样,这件事也就不可思议。每人看的都不一样,你看,都是同一个地方、同一个时间,但是每人看的不一样,这事不可思议,这个法性身,那种大菩萨境界,真是不可思议,不是我们能想象来的。

  

  所以「不证声闻、辟支佛地,亦能成就众生」,他成就了法性身,他能普遍在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,栽培无漏的善根的,所以「亦能成就众生」。

  

  「净佛国土」,净佛国土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佛的世界,成佛的那个世界,菩萨成佛的那个地方,那个世界是清净的。清净的,当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,那是黄金为地,八功德水,这是清净。其实,那固然也是清净,但是实在那不是主要的,主要的还是人,人清净,主要是人。那么怎么叫做人清净呢?就是菩萨他现种种身,也就是种种的化身,可能是来给你做父亲,也可能给你做儿子,也可能给你做女儿,也可能是现一个比丘、比丘尼,各式各样的身,但是表面上你也不知道谁是菩萨。那么他就和一切众生结缘,结这个佛法的因缘,结这个佛法的因缘,为你栽培善根,不断地栽培,逐渐地就成熟了,这叫做「成就众生」。那么这样受到菩萨教化栽培善根的众生,菩萨成佛的时候呢,这个众生就到菩萨成佛那个世界去了,去了,而这些人都是有善根的众生,都是有功德的众生,就像《阿弥陀经》上说: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不是普通的凡夫人;或者说都是有道德的人,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的,是这样意思,所以叫「净佛国土」。

  

  「成就众生」这句话呢,还有一点差别,还有一点事情。当然我们说是,就是教化他成就出世间的善根,那么这就叫做「成就众生」。但是表面上看呢,我们也未必也能明白,譬如说是这个地方、这个地区的众生,譬如说是很多人有病,这个人,这个善心的人士在这里造个医院,造了医院,请了很多医生,很多人到这儿来看病,他来做这件事,我们表面上看,这就是世间的一般善法嘛!那么怎么能说这是菩萨道呢?菩萨在成就众生呢?这个地方有点差别。如果说这个善心的人士在这里造一个医院,那么设备也很好,医生也很好,为这个地区的人来治病,使令他们恢复身体的健康,没有病痛,如果你这个善心人士做这件事,你的目的只于此了,就是为他们恢复健康,消除病痛、恢复健康,你的善心的目的只于此,这是世间的善法,这不是菩萨道,不是。而若是菩萨道呢,也是,也是一样的,表面上是一样;但是菩萨道,这件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