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譬如滿月照明,星宿亦能照明。」「如是,憍屍迦!一切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乃至一切種智,若諸佛不出時,皆從菩薩生。」前面第叁段是釋提桓因以叁種咒贊歎般若波羅蜜。這裏是第四段,佛認可他的說法。認可他的說法,分二段,先「述其叁咒」。「述其叁咒」有叁段,第一段是「法」說,這是昨天所講的。現在這第二段「譬如滿月」是譬喻,譬喻一切的佛法都是由佛的大悲心所宣說的;但是佛若不在世間呢,就是由菩薩來宣揚佛法普度衆生的。所以「譬如滿月照明,星宿亦能照明」。
「如是,憍屍迦!一切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乃至一切種智」,一切世間的善法,這是指世間;「乃至一切種智」,這是指出世間的佛法。「若諸佛不出時」,不出現世間的時候,「皆從菩薩生」,都由菩薩的大悲心、大智慧裏邊宣揚出來的。
「是菩薩摩诃薩方便力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說這個話做什麼呢?菩薩能有這麼大的智慧、慈悲,宣揚世間的善法、出世間的善法,他那個智慧從那裏來的呢?「是菩薩摩诃薩」的方便力,這個「方便」就是智慧,般若也是智慧,方便也是智慧,但是可是不一樣。說般若,是見真理的智慧;說方便力呢,就是通達因果緣起的智慧,通達因果緣起的智慧,這也包括大悲心在內。菩薩雖然通達了一切法皆空,菩薩還是廣修一切善法,這是他的方便的、智慧的力量,菩薩還大慈大悲地廣度衆生,這也是菩薩的方便的、智慧的力量,一切衆生也是空無所有的,但是他還去度衆生呢,這是菩薩的大悲心的方便智。
這樣的智慧從那裏來的呢?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從這個見真理的智慧出現的。見到真理之後,你才能知道一切法是從因緣生,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。我們凡夫雖然也可以讀書,也有很多的分別心,但是不知道世、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、都是不真實的;如夢中境,像夢裏面的境界是不真實;水裏面的月亮也不真實,都是不真實;我們認爲是真的,這就和諸法的真實相相違反了。所以我們沒有見真理的智慧,同時也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方便智慧,我們也是沒有;佛菩薩具足了這兩種智慧的,具足這兩種智慧呢,這個般若波羅蜜是無漏的、清淨的智慧,這個智慧,一切聖人,這個方便智和般若智這兩種智慧,一切聖人都是先具足了般若的智慧,然後再發出來方便的智慧的,這個方便的智慧受到般若智的影響,般若智是清淨的,所以方便智也是清淨的了。
所以這裏面說,是菩薩摩诃薩的方便力,他能夠爲衆生宣揚善法、正法、十善法乃至出世間的一切的佛法來覺悟衆生,這是菩薩的方便智。菩薩這個智慧,還是不是容易成就的,也是要長時期地聽佛說法,也要在衆生的世界學習世間的一切法,然後才能夠成就這個方便智的。這個方便智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是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出來的。
這件事,我們若是廣讀《大般若經》和《大智度論》,我們會明白這件事。就是菩薩得無生法忍之後,他學習戒定慧得無生法忍之後,他廣學一切佛法的,到十方世界、到佛的世界去隨佛學習一切佛法;他也到衆生的世界來學習世間的一切法,就是做醫生這件事,他也學習;我們衆生要造房子、建築這件事,他也會學習,世間上沒有一法菩薩不學習的;但是得了根本智以後,他才做這件事的,他才做這件事。在凡夫的時候,當然也可能學習多少,但是那都不算數;得了聖慧以後,由大悲心,他遍一切衆生的世界、一切的佛世界,學習一切一切的法。所以這個方便智是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成就了般若波羅蜜,才去學習一切法,就成就了方便智,是由般若波羅蜜中生。
這個原因在那裏?爲什麼不先學習方便智,而後再成就般若的智慧呢?當然也有這種情形,這種情形,但是于佛的大悲心,有一種不同的情況,就是你不成就見真理的智慧的時候,你還是個生死凡夫;生死凡夫呢,他就有貪瞋癡的煩惱,有貪瞋癡的煩惱就容易造罪,容易造罪就可能跑到叁惡道去了,跑到地獄去、跑到餓鬼的世界、跑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去了!這是很危險的事情。所以在凡夫的時候,先積極地學習見真理的智慧,見真理的智慧成就了呢,把貪瞋癡的煩惱斷掉了,這個時候,這個菩薩、這個聖人,他決定不會再到地獄去、到那個畜生的世界、到餓鬼的世界去受苦了,就得到安全了。所以,你成就了這樣的安全的智慧了,你再學習一切法,在衆生的世界裏面學習一切法,是這樣意思。如果說,我不學習根本智,不學習根本智,你這個危險性一直地隨著你,你隨時犯錯了,你就可能到叁惡道去!
所以是先學根本智,就是般若波羅蜜;然後學習世、出世間一切法。所以這樣子呢,就從般若波羅蜜生出來這樣的方便力,這樣的智慧,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。
「是菩薩摩诃薩以是方便力,行檀那波羅蜜乃至禅波羅蜜」,菩薩他成就了這樣的方便的智慧,通達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都是不真實的,但是他還是去修檀波羅蜜,就是行布施。這個布施,多數還是指財布施,就是救護一切衆生的苦難,行這個布施波羅蜜;也是有戒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「乃至禅波羅蜜」,他都是這樣修學去。
禅波羅蜜這件事呢,就是世間的禅,有欲界定、未至定。然後色界四禅,也有中間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無色界有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是世間禅。這個世間禅成就了以後,還要學出世間的禅法,出世間的禅法,就在初禅裏面也可以學習,二禅裏面、叁禅、四禅裏都可以學習,乃至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也都可以學習;所以在這個世間禅裏面,又出生無量無邊出世間的叁昧,所以在初禅裏面有無量無邊的叁昧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裏也有無量無邊的叁昧,這都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,都是要長時間的修行的。
我們不用功的人,好像吃飽飯了、睡覺睡好了,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做似的。但是那個聖人可不是,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忙得很!度衆生忙,他自己的功德沒有圓滿,要積極地努力修行!想要度衆生,你沒有叁明六通,你能度衆生嗎?叁明六通也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才成就的!所以聖人還是很忙的!
所以這上面說,成就了這個方便力呢,他還是要修行六波羅蜜乃至禅波羅蜜。他還要修習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」,這是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上,一共說到十八種空,就是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」,一共十八空。這十八空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詳細的解釋,現在我想我們不要講那麼多,就講一空,就講一個空,不要講那麼多,就講一個「內空」好了。
「內空」是什麼呢?「內」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「內」;還有「外空」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這是外空。現在我們講「內空」:內空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也就是我們的生命體,這個生命體是不真實的,所以叫做「空」,是這樣意思。
佛教說這個「空」,是一種理論,同時也是一種智慧。空是對有說的,空和有是相對的,若說空,也就是有有,說有,也就是有空的,是相對的;若沒有空,也就沒有有,沒有有,也就沒有空了。但是「有」是怎麼樣有的呢?「空」是怎麼空的呢?這裏面是有道理的。我們若想講空,我們先解釋什麼叫做「有」。
「有」有叁種有:第一個「有」就是「緣起有」,第一個有是緣起有,像這個房子是有投資的人,然後政府要批准,這個建築師把圖宅畫好了,還有建築公司,這些因緣都具足了,這個房子出現了,那麼這叫做「因緣有」,也就是所謂「緣起有」,這是緣起有。第二個叫做「自性有」,這個自性有怎麼講呢?就是不需要因緣發起,它本來就是有,那麼那就叫做「自性有」。譬如說是這個空地,沒有人投資,也沒有畫宅師畫圖宅,也不需要政府批准,這裏自然有一個房子,那麼那叫做「自性有」,這是第二種。第叁種是「妄執有」,就是你虛妄執著有的,你虛妄執著有,並不是那件事是真實是有的,什麼是妄執有呢?譬如是這光線不好,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光線,那個地方有一堆繩子,那個繩子盤在那裏,我們稍微遠一點看上去,就是一個蛇,看見蛇在那裏;那麼這就是你妄執有,當然也是和因緣有關系,那裏沒有蛇,你就說有蛇,這是妄執,你虛妄分別的,那麼這麼叁種,這叁種有。
現在我們這裏說「空」呢,就是沒有「自性有」,也不是「妄執有」,所以叫做「空」;「緣起有」還是有的,不能空,緣起有還是有。那麼怎麼知道是自性空呢?就是因爲是緣起有,所以是自性空。譬如剛才說,我們說這個房子,這個地方是空地,現在有房子,是緣起有的;如果這些因緣都沒有,這個地方就自然地有個房子,那麼叫「自性有」。現在我們事實上看,如果沒有這些因緣的時候,有房子在這裏嗎?沒有!所以那叫做「自性空」。
這樣說呢,現在已經有了房子了,已經有了房子,你觀察這個房子不管那一部分,不管是房蓋也好、是這個地基也好、這個牆壁也好,乃至這個燈也好,都是因緣來的,沒有一件事是自性有的,所以觀察緣起的這個房子還是自性空,它自性是空無所有的,那麼這就叫做「自性空」。
這個房子這樣子,我們的生命體亦複如是。生命體,佛法裏面講呢,就是按人的情形來說呢,就是由父母的幫助;第二要自己的業力,由自己的業力。說是生起的時候,由父母的幫助,還要有中陰身現前,再加上自己的業力,這叁種因緣具足了,這個生命體就出現了,就會出現了。
我初初學習這樣的佛法的時候,我問我的老師,給我說法的法師,我問他一個問題。譬如說這個人他是個男人,他生存的時候是個男人,但是死了以後,第二生就變成女人了;那麼他前一剎那這個生命體結束了,第二剎那這個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