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7

  「譬如满月照明,星宿亦能照明。」「如是,憍尸迦!一切世间善法、正法、十善乃至一切种智,若诸佛不出时,皆从菩萨生。」前面第三段是释提桓因以三种咒赞叹般若波罗蜜。这里是第四段,佛认可他的说法。认可他的说法,分二段,先「述其三咒」。「述其三咒」有三段,第一段是「法」说,这是昨天所讲的。现在这第二段「譬如满月」是譬喻,譬喻一切的佛法都是由佛的大悲心所宣说的;但是佛若不在世间呢,就是由菩萨来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的。所以「譬如满月照明,星宿亦能照明」。

  

  「如是,憍尸迦!一切世间善法、正法、十善乃至一切种智」,一切世间的善法,这是指世间;「乃至一切种智」,这是指出世间的佛法。「若诸佛不出时」,不出现世间的时候,「皆从菩萨生」,都由菩萨的大悲心、大智慧里边宣扬出来的。

  

  「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力,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,说这个话做什么呢?菩萨能有这么大的智慧、慈悲,宣扬世间的善法、出世间的善法,他那个智慧从那里来的呢?「是菩萨摩诃萨」的方便力,这个「方便」就是智慧,般若也是智慧,方便也是智慧,但是可是不一样。说般若,是见真理的智慧;说方便力呢,就是通达因果缘起的智慧,通达因果缘起的智慧,这也包括大悲心在内。菩萨虽然通达了一切法皆空,菩萨还是广修一切善法,这是他的方便的、智慧的力量,菩萨还大慈大悲地广度众生,这也是菩萨的方便的、智慧的力量,一切众生也是空无所有的,但是他还去度众生呢,这是菩萨的大悲心的方便智。

  

  这样的智慧从那里来的呢?「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,从这个见真理的智慧出现的。见到真理之后,你才能知道一切法是从因缘生,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。我们凡夫虽然也可以读书,也有很多的分别心,但是不知道世、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、都是不真实的;如梦中境,像梦里面的境界是不真实;水里面的月亮也不真实,都是不真实;我们认为是真的,这就和诸法的真实相相违反了。所以我们没有见真理的智慧,同时也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方便智慧,我们也是没有;佛菩萨具足了这两种智慧的,具足这两种智慧呢,这个般若波罗蜜是无漏的、清净的智慧,这个智慧,一切圣人,这个方便智和般若智这两种智慧,一切圣人都是先具足了般若的智慧,然后再发出来方便的智慧的,这个方便的智慧受到般若智的影响,般若智是清净的,所以方便智也是清净的了。

  

  所以这里面说,是菩萨摩诃萨的方便力,他能够为众生宣扬善法、正法、十善法乃至出世间的一切的佛法来觉悟众生,这是菩萨的方便智。菩萨这个智慧,还是不是容易成就的,也是要长时期地听佛说法,也要在众生的世界学习世间的一切法,然后才能够成就这个方便智的。这个方便智「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,是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出来的。

  

  这件事,我们若是广读《大般若经》和《大智度论》,我们会明白这件事。就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之后,他学习戒定慧得无生法忍之后,他广学一切佛法的,到十方世界、到佛的世界去随佛学习一切佛法;他也到众生的世界来学习世间的一切法,就是做医生这件事,他也学习;我们众生要造房子、建筑这件事,他也会学习,世间上没有一法菩萨不学习的;但是得了根本智以后,他才做这件事的,他才做这件事。在凡夫的时候,当然也可能学习多少,但是那都不算数;得了圣慧以后,由大悲心,他遍一切众生的世界、一切的佛世界,学习一切一切的法。所以这个方便智是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成就了般若波罗蜜,才去学习一切法,就成就了方便智,是由般若波罗蜜中生。

  

  这个原因在那里?为什么不先学习方便智,而后再成就般若的智慧呢?当然也有这种情形,这种情形,但是于佛的大悲心,有一种不同的情况,就是你不成就见真理的智慧的时候,你还是个生死凡夫;生死凡夫呢,他就有贪瞋痴的烦恼,有贪瞋痴的烦恼就容易造罪,容易造罪就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,跑到地狱去、跑到饿鬼的世界、跑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去了!这是很危险的事情。所以在凡夫的时候,先积极地学习见真理的智慧,见真理的智慧成就了呢,把贪瞋痴的烦恼断掉了,这个时候,这个菩萨、这个圣人,他决定不会再到地狱去、到那个畜生的世界、到饿鬼的世界去受苦了,就得到安全了。所以,你成就了这样的安全的智慧了,你再学习一切法,在众生的世界里面学习一切法,是这样意思。如果说,我不学习根本智,不学习根本智,你这个危险性一直地随着你,你随时犯错了,你就可能到三恶道去!

  

  所以是先学根本智,就是般若波罗蜜;然后学习世、出世间一切法。所以这样子呢,就从般若波罗蜜生出来这样的方便力,这样的智慧,「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。

  

  「是菩萨摩诃萨以是方便力,行檀那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」,菩萨他成就了这样的方便的智慧,通达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都是不真实的,但是他还是去修檀波罗蜜,就是行布施。这个布施,多数还是指财布施,就是救护一切众生的苦难,行这个布施波罗蜜;也是有戒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,「乃至禅波罗蜜」,他都是这样修学去。

  

  禅波罗蜜这件事呢,就是世间的禅,有欲界定、未至定。然后色界四禅,也有中间禅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世间禅。这个世间禅成就了以后,还要学出世间的禅法,出世间的禅法,就在初禅里面也可以学习,二禅里面、三禅、四禅里都可以学习,乃至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也都可以学习;所以在这个世间禅里面,又出生无量无边出世间的三昧,所以在初禅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三昧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也有无量无边的三昧,这都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,都是要长时间的修行的。

  

  我们不用功的人,好像吃饱饭了、睡觉睡好了,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做似的。但是那个圣人可不是,得无生法忍的圣人,他忙得很!度众生忙,他自己的功德没有圆满,要积极地努力修行!想要度众生,你没有三明六通,你能度众生吗?三明六通也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成就的!所以圣人还是很忙的!

  

  所以这上面说,成就了这个方便力呢,他还是要修行六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。他还要修习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」,这是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上,一共说到十八种空,就是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」,一共十八空。这十八空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详细的解释,现在我想我们不要讲那么多,就讲一空,就讲一个空,不要讲那么多,就讲一个「内空」好了。

  

  「内空」是什么呢?「内」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这是「内」;还有「外空」,就是色声香味触法,这是外空。现在我们讲「内空」:内空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也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这个生命体是不真实的,所以叫做「空」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佛教说这个「空」,是一种理论,同时也是一种智慧。空是对有说的,空和有是相对的,若说空,也就是有有,说有,也就是有空的,是相对的;若没有空,也就没有有,没有有,也就没有空了。但是「有」是怎么样有的呢?「空」是怎么空的呢?这里面是有道理的。我们若想讲空,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做「有」。

  

  「有」有三种有:第一个「有」就是「缘起有」,第一个有是缘起有,像这个房子是有投资的人,然后政府要批准,这个建筑师把图宅画好了,还有建筑公司,这些因缘都具足了,这个房子出现了,那么这叫做「因缘有」,也就是所谓「缘起有」,这是缘起有。第二个叫做「自性有」,这个自性有怎么讲呢?就是不需要因缘发起,它本来就是有,那么那就叫做「自性有」。譬如说是这个空地,没有人投资,也没有画宅师画图宅,也不需要政府批准,这里自然有一个房子,那么那叫做「自性有」,这是第二种。第三种是「妄执有」,就是你虚妄执着有的,你虚妄执着有,并不是那件事是真实是有的,什么是妄执有呢?譬如是这光线不好,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光线,那个地方有一堆绳子,那个绳子盘在那里,我们稍微远一点看上去,就是一个蛇,看见蛇在那里;那么这就是你妄执有,当然也是和因缘有关系,那里没有蛇,你就说有蛇,这是妄执,你虚妄分别的,那么这么三种,这三种有。

  

  现在我们这里说「空」呢,就是没有「自性有」,也不是「妄执有」,所以叫做「空」;「缘起有」还是有的,不能空,缘起有还是有。那么怎么知道是自性空呢?就是因为是缘起有,所以是自性空。譬如刚才说,我们说这个房子,这个地方是空地,现在有房子,是缘起有的;如果这些因缘都没有,这个地方就自然地有个房子,那么叫「自性有」。现在我们事实上看,如果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,有房子在这里吗?没有!所以那叫做「自性空」。

  

  这样说呢,现在已经有了房子了,已经有了房子,你观察这个房子不管那一部分,不管是房盖也好、是这个地基也好、这个墙壁也好,乃至这个灯也好,都是因缘来的,没有一件事是自性有的,所以观察缘起的这个房子还是自性空,它自性是空无所有的,那么这就叫做「自性空」。

  

  这个房子这样子,我们的生命体亦复如是。生命体,佛法里面讲呢,就是按人的情形来说呢,就是由父母的帮助;第二要自己的业力,由自己的业力。说是生起的时候,由父母的帮助,还要有中阴身现前,再加上自己的业力,这三种因缘具足了,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,就会出现了。

  

  我初初学习这样的佛法的时候,我问我的老师,给我说法的法师,我问他一个问题。譬如说这个人他是个男人,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,但是死了以后,第二生就变成女人了;那么他前一剎那这个生命体结束了,第二剎那这个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