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有就出現了,這個中有出現的時候,他就要找個地方去投胎,假設他做人的話,就找父母去投胎。投胎,他前一剎那他還是個男人,後一剎那,她就有女人的想法,她看見男人,她有女人的想法,這個男人看見女人,男人有男人的想法,女人有女人的想法,這個男女的思想是不一樣。但是你原來是男人,第二剎那以後,這個思想就變成女人了,怎麼會這樣子呢?我的老師回答:這是業力的關系。
那麼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個「行」就是業力,那個「識」就是分別心。爲什麼前一剎那是男人的分別心,第二剎那變成女人了,是行緣識,那個業力來推動這個識,它就有變化了,就有變化。譬如說是我們這個人,前一剎那還是人,後一剎那變成老鼠了,變成老鼠的時候,它是老鼠的分別心,就不是人的分別心了;它也有心,但是那個思想不同了,爲什麼會這樣子?業力的關系,叫「行緣識」,業力的關系。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的成就,一個最重要的因緣就是業力;其次若按人來說呢,按現在的人來說,還要父母的幫助。現代的人和古代可能不同,現在要避孕,你要想做人還不容易,她避孕了,你就不可以投胎,不可以投胎的。所以一定要父母同意,要沒有避孕的時候,那就情形不同;說現在避孕呢,你要父母還要同意,那麼他的業力也成熟了,中陰身現前了,這個生命體才出現的,這樣的因緣,我們這個生命體就出現了;如果沒有這個因緣的時候,是沒有這件事的,沒有這個生命體,是不可得的。這樣也可以說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緣有的、都是自性空的,所以這叫做「內空」。
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有的人,他這個眼有神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眼睛,但是有的人眼睛有威,有的人眼睛沒有威,好像是睡覺還沒睡醒的樣子,沒有威。爲什麼有差別呢?就是不同!有的人眼睛盲了,爲什麼你的眼睛沒有盲,我的眼睛盲了呢?是因緣。譬如說是我們大家都需要有燈,若是一個人把我們這個燈都破壞了,我們在這兒讀經,你把燈都破壞了,你的眼睛有危險,來生你的眼睛就危險。譬如說是道路這個地方黑暗,大家從這兒走路不安全,有人發心在這裏設一個燈,光明的布施,將來這個人的眼睛就會要比一般人好,就會好得多,這是一種情形。另外,譬如說是這個地區沒有學校,沒有學校,他就發慈悲心,就在這裏成立一個學校,請來老師,很多人在這裏讀書,使令人開智慧,將來這個人的眼睛也就比一般人不同,就是特別,也會不同的。說人家在這裏要辦學校,政府都批准了,但是開公聽會的時候,你就是要反對,他沒做成,將來你的眼睛有問題。
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都有關系,都是有業力的關系。說我們大家都做人,但是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互相都不同,因爲業力不同,業力的不同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學習了佛法以後,我們若希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好,要多做功德。譬如說我願意做一種功德,是凡是年輕人也好、老年人也好,他的眼睛有病,我去幫他忙,找醫生給他看,找醫生來給他看病,幫他眼睛治好,你去專做這種事。或者有人發心,我專侍奉老人,只要老了,他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幫忙,你去做一種功德;或者是更多的功德,我就願意幫助人,那麼你將來就是,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好過一般人。說利益人的事情,我都不願意做,那你將來能不能做人還不一定,都是不一定的!
當然這個人,有的人智慧高一點,有的人智慧低一點。我們智慧低的人,就是老老實實的,我心裏面不高興,我就罵你;我歡喜了,我就贊歎你;智慧高的人,不一定!智慧高的人是另一回事,他那個心裏面有機心,人家說城府深,是這麼回事。我們看是做惡事,他可能是做善事;我們看是他做善事,他可能是在做惡事,這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,不一樣的。但是在因果來說呢,任何人不能占便宜的,這佛法裏面講,人是有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,你的心怎麼樣動,不管怎麼樣機巧,阿賴耶識都如實地記錄下來,一點也不會令你吃虧,一點也不會占便宜的。
這就是表示是因緣有的,因緣也是各式各樣的,所以所生法也是各式各樣的;既然是因緣有的,所以它這個自性都是空無所有的,你觀察它的自性,是無有少法可得,所以叫做「空」,叫做「空」的時候呢,我們用功修行的人,才用功修行的人,當然是多拜佛、多拜佛消消業障,多讀經也能消業障、也開智慧,然後才能觀我們這個身體是空的,不然的話,不一定,能明白這個空還不容易。明白了以後,你能靜坐的時候,能這樣觀察,也不是容易的;你在紙面上這樣分別,也可以爲人講,但是坐在那裏觀,觀不上來,你觀察不上來,還有這種事情。
這個空,我剛才說,這樣講的,這叫做「自性空」,但是另外還有一個空,就是我空,要修習我空。剛才說自性空,也應該包括我空在內,但是應該特別地說出來才好,就是我那一天曾經解釋過。「我空」呢,就是在我們的色受想行裏面,眼耳鼻舌身意裏面,另外有一個我的體性,這是印度的外道有這樣的執著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緣有的,都是有老病死,這是無常的,很容易破壞的;但是印度的外道執著另外有一個不可破壞的我,是常住不變的,它有真實的體性的。那麼這個我呢,就是外道那麼執著,但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說,你執著那個我,是你執著的,這是妄執有;事實上是沒有這個我,只有眼耳鼻舌身意、另外沒有我,只有色受想行識、另外沒有我;如果有的話,應該說色受想行識我,說眼耳鼻舌身意我,那麼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,加我應該是七個,佛否認這件事!另外沒有我,只是眼耳鼻舌身意,只是色受想行識,另外沒有我。就是我們這樣觀,觀察我們這個生命體,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色受想行識也好,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,這個變化的生命體裏面,另外沒有一個不變化的、常恒住的我,是沒有,沒有這個東西,這叫做「我空」。
當然我們中國人,我們學習老莊哲學、孔孟之道,都沒有這樣講,都沒有很明白地說有這麼一個我的東西,沒有。但是我們平常說話呢,我們在書本上寫文章的時候,也常好用這個字,我,我怎麼地,也常是用這個字。這個和印度的外道那個思想不一樣;我們沒有去分別,在色受想行識之外有個實體性的我,沒有這麼想,但是我們還是執著有我的,還是用了這個字,也是用了這個我的名字,同時也還是執著有我,不過不是像外道那麼分明,那麼明白執著有一個我。所以我們若想要修學聖道,也還要作如是觀,觀察這個生命體裏面我不可得,還是這樣子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