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語言文字,我們所認識、所能明了的語言文字,用這個語言文字去形容這個法性的道理,這個時候名爲法相,叫做法相。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了,所以叫「法相」。
「法住」,「法住」怎麼講呢?「住」是住持的意思,就是自從佛法在人間流傳之後,相續不斷地流傳到現在,這叫做「住」,或者「正法久住」,是這個意思。佛說法當時利益了很多的人得聖道,但是還繼續地流傳在這個世界上,所以這叫做「法住」。
「法位」,「法位」這個「位」是什麼意思呢?位就是你居住的地方,就是你的家,就是你居住的地方,就叫做位;或者我們人坐在那裏,有一個座位,也叫位。有一天,有一個外國人,是白人,他說他遊遍了全世界各地方,他都走遍了;走遍了,我就問他,我說:你看什麼地方是最好的地方?他說:就是我的家最好!其他什麼地方都沒有我家好,這句話說的,我同意這個說法。現在來說呢,世間上所有的事情,人間也好、天上也好、所有的富貴榮華也好,都不如這個真理這個地方最好!真理這個地方能使令你安樂自在,它沒有變異,它沒有變化。你說:我這富貴榮華好,但是忽然間垮臺了。我看那個《東周列國志》,君王的末路,苦惱得很,還不如一個老百姓。所以「法位」,就是你從文字的佛法的學習,你能見到離文字相的真如理的時候,你就是住在「法位」上了,就是得到安樂了,是這樣意思。
「實際」,「實際」是什麼呢?也等于是解釋這個「法位」。爲什麼那個地方是安樂的呢?這是個真實的境界,不是虛妄的。我們說是富貴榮華是人之所樂、人之所欲,那個地方是虛妄的,是有欺诳性;你看它很好,結果它令你苦惱。我們窮,有窮人的苦惱;但是富貴、那個財令他苦惱,你做官、那個官令你苦惱,就是它裏面有欺诳性。現在說這個法性理,是真實的,沒有欺诳性,所以叫真實的境界;沒有欺诳性,所以是安樂自在的。所以因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咒的關系,你就可以見到「法性、如、法相、法住、法位、實際」,你就得大安樂了,這個安樂是不可以破壞的。
「便有五眼」,你學習般若波羅蜜呢,你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你都能具足了。我們現在一般人只有肉眼,我們這個肉眼也不是太好,很容易破壞,你不好好保護它,很容易破壞。有的時候,眼睛本來是正常的,讀書多了,變成近視了、又變成老花眼了,總是有很多問題。如果不小心一個勁兒地讀書,讀過頭了,眼睛會盲了的。我們這樣的肉眼不美滿;若學習般若波羅蜜得到的肉眼,那這個功能是特別強的。經論上說這個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他的眼睛有什麼不同呢?在夜間的時候,沒有太陽、沒有月光的時候,他能看見一百由旬的境界,一百由旬的境界,看見那個情形如觀掌中紋似的,看那麼清楚啊!那時候能看見。我們有陽光的時候,我們遠遠的看,你看那麼清楚嗎?都不能,都沒有這個能力啊!所以若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你得到那個肉眼是特別強的,好過我們這個肉眼。
還能得到「天眼」,天眼那個是更廣,那個作用是更強了;黑暗裏面,這個全世界、叁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見!若是菩薩的天眼,能看見十方世界的境界,那個天眼的力量。天眼能看見地獄的境界,也能看見天上的境界;我們肉眼就不行!這個天眼。
肉眼、天眼。「慧眼」,慧眼能看見諸法皆空的道理;「法眼」能通達一切因果的道理。「佛眼」呢,就是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圓滿了的時候就是佛眼;我們得到的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還不圓滿,佛的時候,成佛的時候,這個眼通通圓滿到極點了,所以那個時候就叫做「佛眼」。
「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辟支佛道,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」,因爲學習般若波羅蜜咒故,世間上也就有須陀洹果,這是聖人,我們那天講過。「乃至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」,我們那天都講過了。還有「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」:「一切智」就是根本智;「一切種智」就是後得智,這是佛的智慧。
「憍屍迦!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十善出于世間,四禅、四無量心乃至一切種智,須陀洹乃至諸佛」也都出于世間。前邊是說因般若波羅蜜,世間上有這麼多的,有世間善法、有出世間的善法。現在說因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十善出于世間,四禅、四無量心乃至一切種智,乃至須陀洹、乃至諸佛出于世間,這是因爲人。前面說「因般若波羅蜜」是因法。而般若波羅蜜呢,你能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能成就般若波羅蜜,你就是菩薩摩诃薩,你就是菩薩。菩薩是約人說的,這個人一定要有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也一定是在人才能有這樣法,離開了人,那有般若波羅蜜呢?離開了般若波羅蜜,也沒有菩薩摩诃薩的。所以這上面又重新約人來說。
譬如滿月照明,星宿亦能照明。
前面是正面約佛法說,這裏約譬喻說。「滿月照明」,圓滿的月就是在十五,農曆十五的這一天,月亮是圓了,它的光明廣大,所以能照這個世間上都光明了。「星宿亦能照明」,如果沒有月亮的時候,星宿它也能發出光明來,但是沒有月光那麼廣大,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月亮的光明,表示佛的大智慧的境界;「星宿亦能照明」呢,表示菩薩的智慧,菩薩的智慧不如佛,就是這樣譬喻。這底下就合法。
如是,憍屍迦!一切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,乃至一切種智,若諸佛不出時,皆從菩薩生;是菩薩摩诃薩方便力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。是菩薩摩诃薩以是方便力,行檀那波羅蜜乃至禅波羅蜜,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。
「如是,憍屍迦!一切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乃至一切種智,若諸佛不出時,皆從菩薩生」,所以佛若不在世間的時候,世間上一切善法都是由菩薩來宣揚的。「一切世間善法」,這是總說的;底下「正法」和「十善」是別說的。什麼叫做「正法」呢?我剛才也說過,就是有道德的軌範,這叫做「正法」。而「道德的軌範」這句話說得還不是太清楚,所以舉出個「十善」,就是道德的細目,道德的細目,就是你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乃至到不邪知邪見,這叫十善。
我讀《史記》,這個司馬遷,司馬遷他說出一句話:「盜鈎者誅,盜國者侯,侯之門仁義存」,司馬遷這個話說得很深刻。這句話的意思,我小小解釋。世間上的事情,當然有法律、還有法庭、也有法官、有律師、有檢察官這些事;說這個賊,盜人家幾十塊錢、盜人幾百塊錢、幾千萬塊錢,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要殺掉這個人,這個罪過太大了,「盜鈎者誅」。「盜國者侯」,另外一個大盜呢,能把你全國都偷去了,一個國家他都偷去了,這是誰呢?就是王侯嘛!就是國王!所以有書生:王者,賊也。這個國王,國王是什麼?國王就是土匪,就是他這樣解釋。這個書生,我們看那樣的話,這個書生在罵國家的領導人,罵他是賊!但是這件事呢,我看這句話似乎也沒有錯。是凡是一個朝代,當然最初的國王可能高明一點,推行的政治公平一點、清明一點;但是有時候腐敗了呢,就有其他的英雄豪傑起來了,起來把他打垮了,打垮了的時候,這樣說呢,所以書生就說了:「盜國者侯」,他把這個國家全國都偷去了,他做了王了;做了王,我昨天說了,他說是天命,天老爺叫我來做皇帝的!你們可以不服從我?但是這個書生說:你就是賊啊!書生是這麼說。
我再講一段。耽誤念佛,對不住!王安石讀這個《叁國志》,讀這個《蜀志》的時候,蜀、魏、吳這叁國,讀《蜀志》,讀完了的時候,他寫了一首詩:「千載糾紛等一毛、可憐身世兩徒勞,無人語與劉玄德、問舍求田意最高」,說這句話。這個話也有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。「千載糾紛等一毛」,就是自古以來,人與人之間的糾紛,乃至國與國家的糾紛,因爲什麼有糾紛呢?那個原因就有一毛頭那麼大;他這話的意思,就是不值得有糾紛。因爲一毫錢、兩毛錢打破頭啊!就是這個意思,這是不值得的事。你打破頭,你要看醫生,你兩毛錢還不夠的呀!說因爲兩毛錢,有這麼大的損失,這件事是不高明,他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。千載糾紛等一毛,這個話就是诃斥劉備,你不應該同曹操爭天下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的目的是什麼?你的目的就是要做王嘛!你就是要做……,皇帝是姓劉,你也姓劉,你這個理由就比曹操充足了一點,你這個理由是這樣子嘛!是爲了自己要做王,要打倒曹操,而不是爲了爲人民服務的。王安石的意思,就是诃斥他這件事,是這個意思。
「千載糾紛等一毛,可憐身世兩徒勞」,說是你並不是真實爲老百姓的幸福與人爭天下的,不是這個意思。但是你就這樣子同曹操爭、同孫權爭,你也沒成功。「可憐身世兩徒勞」:這個「身」就是你自己的家事你也沒管好,你那兒子也沒有教育,實在糊糊塗塗的,那個兒子。而你現在要同曹操爭天下,只是到了四川,你做了幾年,也沒能統一中國,你這件事情,你也沒做成功!所以你家裏的事、國家的事,你都徒勞了,你白辛苦了,「可憐身世兩徒勞」。
第叁句說「無人語與劉玄德」,沒有人能開示開示劉備,你要做這件事,要爲人民服務,爲人民幸福來做這件事才是對的。但是你也不是這種思想,你又何必和曹操爭天下呢?但是沒有人告訴你,你也不知道這件事,這句話就連孔明也放在裏頭了。「問舍求田意最高」,其實你不需要去爭天下!你就是,或者找個風水先生,問問那一個房子有風水,買幾畝地,就這樣子反倒好!何必爭天下,勞民傷財,死了多少人,天下弄得不安!很多人受苦,何必呢?
所以說這個「正法、十善」,「憍屍迦!一切世間善法、正法、十善法」,我們這麼說:要推行正法,要推行十善法,而這個陰謀的人,就用這個正法、十善法打著旗號,去做「盜國者侯」的事情,就會做這個事情。結果,他做完了呢,他說話,說別人不對,其實他還不如人家。所以世間上是苦啊!只有我們學習佛法開大智慧,修學聖道,這是一個安全的道路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