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7

  是人自不殺生,教人不殺,贊不殺生法,亦歡喜贊歎不殺生者。自遠離不與取,亦教人遠離不與取,贊遠離不與取法,亦歡喜贊歎遠離不與取者。自不邪淫,教人不邪淫,贊不邪淫法,亦歡喜贊歎不邪淫者。自不妄語,教人不妄語,贊不妄語法,亦歡喜贊歎不妄語者;兩舌、惡口、無利益語亦如是。自不貪,教人不貪,贊不貪法,亦歡喜贊歎不貪者;不瞋惱、不邪見亦如是。自行檀那波羅蜜,教人行檀那波羅蜜,贊檀那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檀那波羅蜜者。自行屍羅波羅蜜,教人行屍羅波羅蜜,贊屍羅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屍羅波羅蜜者。自行羼提波羅蜜,教人行羼提波羅蜜,贊羼提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羼提波羅蜜者。自行毗梨耶波羅蜜,教人行毗梨耶波羅蜜,贊毗梨耶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毗梨耶波羅蜜者。自行禅那波羅蜜,教人行禅那波羅蜜,贊禅那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禅那波羅蜜者。自行般若波羅蜜,教人行般若波羅蜜,贊般若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般若波羅蜜者。自修內空,教人修內空,贊內空法,亦歡喜贊歎修內空者。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,教人修無法有法空,贊無法有法空法,亦歡喜贊歎修無法有法空者。自入一切叁昧中,教人入一切叁昧中,贊一切叁昧法,亦歡喜贊歎入一切叁昧者。自得陀羅尼,教人得陀羅尼,贊陀羅尼法,亦歡喜贊歎得陀羅尼者。自入初禅,教人入初禅,贊初禅法,亦歡喜贊歎入初禅者;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亦如是。自入慈心,教人入慈心,贊入慈心法,亦歡喜贊歎入慈心者;悲喜舍心亦如是。自入無邊空處,教人入無邊空處,贊無邊空處法,亦歡喜贊歎入無邊空處者;無邊識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有想非無想處,亦如是。自修四念處,教人修四念處,贊四念處法,亦歡喜贊歎修四念處者;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聖道分,亦如是。自修空、無相、無作叁昧,教人修空、無相、無作叁昧,贊空、無相、無作叁昧法,亦歡喜贊歎修空、無相、無作叁昧者。自入八背舍中,教人入八背舍,贊八背舍法,亦歡喜贊歎入八背舍者。自入九次第定中,教人入九次第定,贊九次第定法,亦歡喜贊歎入九次第定者。

  

  「是人自不殺生,教人不殺,贊不殺生法,亦歡喜贊歎不殺生者」,前面的一段文,是「惡滅善增」的利益,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雖然說是觀一切法空,但是不做惡事,他歡喜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。下邊的一段文呢,是說這位修行人「具足衆善益」,他又能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,說這件事。

  

  「是人自不殺生」,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這個人,他是有慈悲心的,所以他自己不殺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。這個不殺害衆生這件事,人與人是同類的,當然我們應該愛護,不應該殺害,這個不同類的其他的動物,我們也同樣不應該殺害。當然佛法是說,我們人是應該有慈悲心的,愛護一切人、愛護一切物。人和一切衆生都是願意他很自在的活下去,不願意他的生命中斷了,那麼你若殺害他呢,他是不同意的;佛法又是特別地提倡慈悲這件事。孔夫子也說: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,不要加在別人身上,這句話也符合佛法的道理,我自己愛護我的生命,我不高興別人傷害我,我怎麼可以傷害別人呢?所以自己不殺生。

  

  「教人不殺」,也勸化他人,不要殺害生命。「贊不殺生法」,也贊歎不殺生這件事,這件事是有功德的;「亦歡喜贊歎不殺生者」,也歡喜贊歎不殺生的那些人,這一共是四種,這四種善法。

  

  我們頭幾天曾經講過殺牛的這個問題,殺害牛,以後又被牛殺了。我們這個凡夫肉眼是不知道,很多很多事情不明白,只有佛菩薩、有神通的聖人,知道很多我們凡夫不知道的事情,它現在是牛,你知道它過了多少以後,他是國王;你現在看他是國王,他過了多久多久以後,變成豬了;所以按佛法的道理,仍是六道輪回,就是這樣子變化,但是應該有慈悲心呢,就不要殺害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說每一個衆生都愛護他的生命,我們殺了他,他不高興,那究竟會有什麼不好呢?剛才說殺那個牛,那個牛有機會它會報仇的;那麼在佛法裏面說,殺害生命這件事,將來會到叁惡道去走一走的,到地獄、到餓鬼、到畜生世界去受苦的。從叁惡道出來,再來人間的時候,事情還沒有完,你還會要受一點苦惱,什麼事情呢?多病、短命,有這兩件事。就是你這個生命體,常常會有病,這是一個苦惱事;再來就是壽命短,就是殺害生命的余報。這個佛菩薩的大慈悲告訴我們這件事,所以我們不應該殺害生命。如果每一個人都有慈悲心,互相都愛護的話,那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是很和平的,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。

  

  「自遠離不與取,亦教人遠離不與取,贊遠離不與取法,亦歡喜贊歎遠離不與取者」,這是第二項,是「遠離不與取」,這個不與而取,他沒有給你,你就拿過來了,或者偷偷的拿去了,或者當面搶去了,那麼就是偷盜,就是盜。這個盜,多數是盜人的財富,這個財富是第二個生命,人的生命能夠生存下去,就是要依賴財富才能生存,所以你盜取他的財富,使令他生活困難,這也是不應該、不合道理,也是不慈悲。現在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這個人,他自己遠離這件事,「不與而取」,他不做這件事,「亦教人遠離不與取」,也勸化他人遠離這件事,不與而取的事情不要做,贊遠離不與取的這件事,這件事是非常有慈悲的,人與人之間能和平共處,是安樂的一種方法,亦歡喜贊歎遠離不與取的人,贊歎這個人特別是有道德了。

  

  這個不與取,弘一律師他已經不在了,他說這個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五條戒裏面,這個不與取很難清淨,很難守護清淨的。我們一般人,有一點品德的人,都認爲不與取很容易,很容易受持清淨,其實不與取不是太容易,就是通常說向政府不納稅,這個就是不與取,這就是盜戒;或者你和人家共同的做生意,你偏多拿一點,那你就是不與取,這個很多的問題。

  

  我講一個故事,說這個不與取的事情,在這個隋炀帝大業八年的時候,在宜州這個地方,我查那個字典上,宜州是現在廣西,中國的廣西,宜山縣的這個地方,那個地方在鄉村裏面有一個人家姓皇甫,有四兄弟,大哥哥和小弟弟都勤于生業,就可能是種田吧,都是很勤勞的做這件事,對于父母也都很孝順的。那麼這個二弟,這個老二名字叫做遷,叫皇甫遷,這個人就是他不去種田,一天就什麼事情不做,就是各處跑,和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在一起,做各式各樣的放逸的事情。

  

  那麼有一天,他的母親拿六十文錢,六十文錢就要去准備買東西,當時就把這個錢放在床上,她自己就到房子後邊,後院裏面做事;這個時候這個老二,這皇甫遷從裏面進來一看,床上有錢,周圍看看沒有人,就把個錢拿過來了,拿過來以後就走了。那麼這個母親從後院回來一看,看不見錢了,就是問她家裏面的人,我沒有拿!都說沒有拿,這個老太太就火了,拿著杖把全家的人,不管是大的、小的、男、女,通通都是打,所以全家的人都恨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過了多久,這個老二皇甫遷死掉了。死掉了,就投胎他自己家裏面的母豬的肚子裏面去了,投胎做豬了。過了叁五個月就出胎了,那麼又過多久,就有人來買豬,那麼正好就把這個豬,皇甫遷變的這個豬就賣掉了,六百文錢,賣了六百文,他偷的是六十文,現在賣了六百。

  

  那麼這天夜間,天黑了,大家休息了,這個皇甫遷有個太太做個夢,夢見一個豬,用嘴在觸動她,就說話了,這個豬會說人話,對她說:我是你的丈夫,我因爲偷母親的錢,六十文錢,使令全家都受到母親的責罰,我感覺很對不住,我現在變成豬來還債來了。說今天賣了六百文錢,人家把我拿走了,明天要殺我,他們家裏祭祀祖先,要用我來祭祀;你是我的太太,你能夠忍得住我被人殺啊?你可不可對母親,對家裏的人說一說,來救我呢?然後夢就醒了,心裏面很驚,那有這樣事情?哎呀!這做夢未必是真的,又睡覺,睡覺還是做這個夢,再做夢,好像是不能不相信了,那麼就穿上了衣服,就起來對這個婆婆,對這個皇甫遷的母親就說這件事,他母親說:我也做這個夢了!于是乎找他的哥哥、弟弟,大家都是做這樣的夢,然後這個心裏都不舒服,想睡覺也睡不著了。

  

  然後,這母親終究是母親,拿一千二百錢給她大兒子,和這皇甫遷還有個兒,派他們兩個人,拿這個錢趕快去,騎著馬到那個買他豬的地方,把它買回來,六百文他不賣,給他加倍,給他一千二百。那麼這是大兒子,和皇甫遷的兒子,一個是伯父,一個是侄子,兩個人去了,到那去的時候,和人家一說,不賣!我們現在就要用它,就要殺它、用它,不賣!怎麼說也不賣,給一千二百也不賣。哎呀!這怎麼辦呢?但是這老大認識一個人,就是以前做過縣長的,現在退下來了,去托他,托他的時候,就向這個退休的縣長,就是真實地說了這件事;那麼這個退休的縣長受到感動,就來給他說情,勉強地算是把它買下來了。買下來了,就把它趕到曠野裏面,哥哥就對這個豬說:如果你真是我弟弟,我們一同回家去!那個兒子也對他說:如果你真實是我父親,我們一同回家去!說完這個話,這個豬就是順這條路,就一同回家去了。

  

  但是這件事沒有很久,周圍的鄰居都知道,見到他們家裏的人:你是豬的兒子、你是豬的母親、你是豬的哥哥,使令這家裏的人很沒有面子,心裏面也很痛。後來隔多少天的時候,就是沒有別人的時候,就私自和這個豬說話,這兒子和這個父親說:因爲父親你在世的時候做這些事情,今天我們的鄰居,周圍的鄰居恥笑我們,使令我們擡不起頭來,那麼你在生存的時候,你和徐賢這個人是好朋友,能不能你到他家去住,我們供給你的生活,給你送飲食去,可不可呢?那麼這個豬就流淚,因爲流淚,就是到徐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