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賢家裏面去了。到那去呢,不在這裏住了,其實,我看也沒有用,人家照樣還會譏嫌。
那麼到了大業十一年,這個豬就死掉了,這件事怎麼流傳出來呢?當時長安有個弘法寺,就是寺廟裏面有個靜琳法師,他和這個皇甫遷是鄰居,親自看見過這個豬,看見這個事情。那麼他出了家,在長安弘法寺,在那住,這件事是在《法苑珠林》上記載。《法苑珠林》的作者叫道世,是道世法師,和道宣律師是兄弟,那麼這位靜琳法師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道世法師,他就把這件事記錄在《法苑珠林》裏面。這樣我們現在才知道這件事。
那麼從這件事看出來,人死了以後沒有斷滅,還繼續有生命的存在,這是一;第二、做善有善報、做惡有惡報,你在生存的時候,做了惡事,你要到叁惡道去,他這是到畜生道裏面去;第叁件事,父母的錢,你也不可以偷的,不與而取還是有罪,還是盜,你一定得到父母的同意,你才可以拿,人與人之間都是要經過同意的,說我們做事要向政府申請,那父母雖然不是政府,你也要取得他同意的,不取同意,就是犯盜,這個盜就是有罪過的。
當然是我們若不學習佛法,也可能是感覺到不是合道理,但是也只此而已,不知道將來還有後患這件事,但是佛法裏面說得明明白白的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這真實不虛的,所以惡事是不可以做。我剛才說,我們頭幾天講那個殺牛,牛不可以殺、老鼠也不可以殺的,人的生命體是不一樣,但是這個心都是明明白白的,都是明了的,都是很明了的,你殺它,它是不同意的。
所以,現在經上說這件事,尤其是這個《般若經》是觀一切法空的,在一切法空裏面無有少法可得,容易引起誤會,那麼也沒有善惡果報了,都空了嘛!實在不是這樣說的,善惡果報還是有的,但是也是諸法空,諸法空和善惡果報是不相障礙的、不相妨礙的,所以不應該不與取。
「自遠離不與取,亦教人遠離不與取」,這是慈悲啊!菩薩對我們這樣說,這是菩薩的慈悲,佛對我們這樣說,這是佛的慈悲。「贊歎遠離不與取法,亦歡喜贊歎遠離不與取者」,這個人不與而取,就是不要做這種事。昨天、前天,我曾經說一句話,譬如說是我們受了戒,不說謊話,說你們出家人在廟裏面生活,不說謊話也應該比較容易;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做事,可是不簡單的事情,我若說一句妄語,我能賺十萬美鈔;你若說真實話,這十萬美鈔賺不到,那麼你是說真實語?你是說謊話?這是你要注意的地方,你可能感覺到困難,不說謊話很難,我說真實語很困難,說謊話很容易,很容易的事情。
但是如果你對于佛法裏面講的善惡果報,有信心的話,我甯可不賺這個十萬美鈔,我要說真實語,我不說謊話,這樣子將來沒有後患,將來沒有後患的。現在我沒有這十萬,我的生活還很正常嘛,不要緊;但是你若貪求這十萬塊錢,你去殺、盜、說謊話,將來受苦的時候,你後悔也來不及了,你後悔也來不及了,所以佛菩薩慈悲,告訴我們不要殺生、也不要不與取,這樣子。
那麼第叁節是「自不邪淫,教人不邪淫,贊不邪淫法,亦歡喜贊歎不邪淫者」,不是夫妻,你不應該有這種事情,你這樣做呢,就有問題,現在好像沒有什麼,其實現在也容易有問題,不過不是今天,也可能明天就有事,也可能後天就有事情。這個現實,你若這樣泛濫的話,越軌了,將來還有問題的,你這個生命結束,將來還有問題,將來有問題的,但是我們肉眼不知道,只看現在,所以,很苦很苦,所以不應該這樣做。
「自不妄語,教人不妄語,贊不妄語法,亦歡喜贊歎不妄語者」,我在叁藩市講經的時候,我也說到不淨觀的這件事,這個居士就是明明白白的向我抗議:你們出家人修不淨觀,我們在家居士不修!其實呢,我感覺在家居士也不妨修一修,你修一修,把這欲心降低一點,你就不會越軌,不越軌嘛,家裏面也和樂,在外面也沒有些不名譽的事情,不是很快樂嗎?當然也有的人,我不修不淨觀,我也很規矩,當然這樣的人也有,當然也有的時候,也有特別情形的。所以在家居士也不妨修這個不淨觀,來約束自己好一點。我剛才說這個不妄語,這地方說了。
這位學習般若的人,自己不妄語,教人不妄語,也贊歎不妄語的事情,亦歡喜贊歎不妄語者。雖然觀一切法空,還是相信有因果的,所以不敢做惡事,這是不妄語。
「兩舌、惡口、無利益語亦如是」,也分這麼四種,也就是自不兩舌,教人不兩舌,贊不兩舌法,亦歡喜贊歎不兩舌者。兩舌就是離間語,那兩個人感情很好,但是對我有傷害,我從中用妄語來破壞他的感情,然後我從中得到利益,就是這樣子。這個「惡口」,惡口就是罵人,說一些粗暴的語言來傷害人,這件事,就是人憤怒的時候,就會說出這種語言。
這件事,我想說一個故事,說個故事聽聽。這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天在說法的時候,在大衆聽佛說法的時候,來一個獅子,來一個獅子就臥在佛的旁邊,那麼這時候,這個大衆就感覺奇怪,怎麼獅子來了呢?佛這時候就說出來四句話:「不眠夜長,疲倦道長,愚生死長,莫知正法。」這是《法句經》上有這四句話。「不眠夜長」,你夜間睡不著覺,你失眠了,就感覺到夜間很長。如果一睡睡到大天亮,就不感覺到怎麼特別長,不眠是夜長;「疲倦道長」,走路感覺到疲倦了,就感覺路很長,怎麼走了老半天還沒有到,疲倦了會有這種感覺,若是不疲倦,沒有這種感覺,這是怎麼回事情呢?就是佛回到祖國,佛成道以後,回到迦毗羅衛國的時候,就是佛這個時候在王舍城,在各地方宣揚佛法,很多的外道隨佛出家得阿羅漢果;但是這些外道多數是修苦行的人,看上去又瘦又黑,那麼淨飯王一看,佛陀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是個大莊嚴的境界,但是佛的弟子看上去就不莊嚴,其實是看表面上,但是這都是阿羅漢,是聖人,那是莊嚴,但是他只是看表面上。說是這樣,這個淨飯王出主意,就是釋種姓裏面,很多都是富豪,富豪家的子弟又白又胖,就勸他們出家,有五百個王子出家。
出家,這時候佛就命令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,兩位阿羅漢帶這五百個弟子到王舍城去,從迦毗羅衛國到王舍城去,就遠離他自己的家鄉到那邊去教導他們修學聖道。修學聖道的時候呢,佛就說出這句話:你在家的時候,白天就是各式各樣的玩樂的事情,夜間睡大覺,一睡睡到大天亮,現在出家了吃飯吃得少一點,要精進用功修行,夜間睡覺睡得不那麼多,就是不眠夜長。在家的時候,都是富豪家的人,很少徒步走路,都是坐車。坐車,當然自己坐那裏很舒服,現在出了家,托缽乞食的時候,就感覺要走路,疲倦道長,有這種感覺。「愚生死長」,這個人若糊塗呢,他的生死就會很長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沒有個完,就會很久很久在生死裏流轉,所以「愚生死長」。「莫知正法」,不明白真理,這句話呢,就指這個獅子說的。
佛說在毗婆屍佛的時候,毗婆屍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,也和釋迦牟尼佛一樣,也到處地宣揚佛法,教化衆生的,那麼很多人信佛、修學聖道。那麼當時那個地區有一個婆羅門很有學問,在社會上很有地位,很多人都尊重他、恭敬他的,這個婆羅門;他當然也知道這件事,知道毗婆屍佛出現世間,他本身是個讀書人,有學問,也是有智慧的,說是毗婆屍佛有大智慧,這個智慧是怎麼樣?我去看看他,聽聽他說話,看看智慧是怎麼樣呢?于是乎是他來了,他到毗婆屍佛這兒來的時候,毗婆屍佛正爲這些比丘說法,很多的比丘聽毗婆屍佛說法。說法的時候,大家很注意的聽法,他來了大家不知道,沒有注意,不知道他來;不知道他來,照理說也應該沒有什麼事,有事情!這個婆羅門因爲在社會上有地位,國王、大臣,很多的人尊重他,所以他到什麼地方,都受到人家的尊重,禮敬于他的,今天到毗婆屍佛這裏來,沒有人睬他,他心裏面憤怒了,就說出一句話來,罵這些出家人,說出一句話來,罵這些出家人是禿驢,罵了這麼一句話就走了。
釋迦牟尼佛說他過去這麼一件事,他死了以後就變成了獅子了。變成獅子了,從毗婆屍佛到釋迦牟尼佛,在時間上說,九十一個劫,做了九十一個劫的獅子,就是那一句話,那個瞋心,發動出來罵辱諸比丘這句話造成的業力,使令他九十一劫做獅子,「愚生死長,莫知正法」。
佛教這個道理呢,就是因爲什麼會有生死呢?就是你的業力,你的業力,你這個果報結束了,你的業力使令你又得個果報,當然這個業力有輕、有重,他這個瞋心發出來這句話,有這麼大的力量,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內,一直的做獅子,他這個業力能創造它獅子的生命,這個獅子的生命由這樣的業力創造的,那就是惡口;這個惡口,當然實在裏面有惡心,才說出來這暴惡的語言,創造出來這麼多的獅子的生命,這件事。所以佛的慈悲告訴我們不要惡口,你不要憤怒,不要發出這種惡口,發出惡口將來不好,將來有問題的,有後患。所以惡口也應該是「自不惡口,教人不惡口,贊不惡口法,亦歡喜贊歎不惡口者」,這無利益的語言也分這麼四種,「亦如是」。
「自不貪,教人不貪,贊不貪法,亦歡喜贊歎不貪者」,這下面是意業,前面是身業和語業。心裏面呢,這個學習般若法門的人「自不貪」,看見別人的事情,他不貪,也教導別人不要貪,贊歎不貪的法,亦歡喜贊歎不貪者;「不瞋惱、不邪見亦複如是」,邪見,就是他的思想有錯誤,不相信有善惡果報,做善沒有善報、做惡沒有惡報,那麼就是邪知邪見了,邪知邪見也是各式各樣的。譬如說世間上的事情,都是世間衆生自己的業力創造的,但是你若說這是梵天創造的,那麼就是邪知邪見了,就是不合道理,「亦如是」。
「自行檀那波羅蜜,教人行檀那波羅蜜,贊檀那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檀那波羅蜜者」:這個「檀那」翻到中國話是布施,自己行布施波羅蜜,就是純是利益人的心情來做這件事,要這樣子好,那麼你得到的功德就好一點。也教別人行檀那波羅蜜,「贊檀那波羅蜜法,亦歡喜贊歎行檀那波羅蜜者。」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