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贤家里面去了。到那去呢,不在这里住了,其实,我看也没有用,人家照样还会讥嫌。
那么到了大业十一年,这个猪就死掉了,这件事怎么流传出来呢?当时长安有个弘法寺,就是寺庙里面有个静琳法师,他和这个皇甫迁是邻居,亲自看见过这个猪,看见这个事情。那么他出了家,在长安弘法寺,在那住,这件事是在《法苑珠林》上记载。《法苑珠林》的作者叫道世,是道世法师,和道宣律师是兄弟,那么这位静琳法师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道世法师,他就把这件事记录在《法苑珠林》里面。这样我们现在才知道这件事。
那么从这件事看出来,人死了以后没有断灭,还继续有生命的存在,这是一;第二、做善有善报、做恶有恶报,你在生存的时候,做了恶事,你要到三恶道去,他这是到畜生道里面去;第三件事,父母的钱,你也不可以偷的,不与而取还是有罪,还是盗,你一定得到父母的同意,你才可以拿,人与人之间都是要经过同意的,说我们做事要向政府申请,那父母虽然不是政府,你也要取得他同意的,不取同意,就是犯盗,这个盗就是有罪过的。
当然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,也可能是感觉到不是合道理,但是也只此而已,不知道将来还有后患这件事,但是佛法里面说得明明白白的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这真实不虚的,所以恶事是不可以做。我刚才说,我们头几天讲那个杀牛,牛不可以杀、老鼠也不可以杀的,人的生命体是不一样,但是这个心都是明明白白的,都是明了的,都是很明了的,你杀它,它是不同意的。
所以,现在经上说这件事,尤其是这个《般若经》是观一切法空的,在一切法空里面无有少法可得,容易引起误会,那么也没有善恶果报了,都空了嘛!实在不是这样说的,善恶果报还是有的,但是也是诸法空,诸法空和善恶果报是不相障碍的、不相妨碍的,所以不应该不与取。
「自远离不与取,亦教人远离不与取」,这是慈悲啊!菩萨对我们这样说,这是菩萨的慈悲,佛对我们这样说,这是佛的慈悲。「赞叹远离不与取法,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者」,这个人不与而取,就是不要做这种事。昨天、前天,我曾经说一句话,譬如说是我们受了戒,不说谎话,说你们出家人在庙里面生活,不说谎话也应该比较容易;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做事,可是不简单的事情,我若说一句妄语,我能赚十万美钞;你若说真实话,这十万美钞赚不到,那么你是说真实语?你是说谎话?这是你要注意的地方,你可能感觉到困难,不说谎话很难,我说真实语很困难,说谎话很容易,很容易的事情。
但是如果你对于佛法里面讲的善恶果报,有信心的话,我宁可不赚这个十万美钞,我要说真实语,我不说谎话,这样子将来没有后患,将来没有后患的。现在我没有这十万,我的生活还很正常嘛,不要紧;但是你若贪求这十万块钱,你去杀、盗、说谎话,将来受苦的时候,你后悔也来不及了,你后悔也来不及了,所以佛菩萨慈悲,告诉我们不要杀生、也不要不与取,这样子。
那么第三节是「自不邪淫,教人不邪淫,赞不邪淫法,亦欢喜赞叹不邪淫者」,不是夫妻,你不应该有这种事情,你这样做呢,就有问题,现在好像没有什么,其实现在也容易有问题,不过不是今天,也可能明天就有事,也可能后天就有事情。这个现实,你若这样泛滥的话,越轨了,将来还有问题的,你这个生命结束,将来还有问题,将来有问题的,但是我们肉眼不知道,只看现在,所以,很苦很苦,所以不应该这样做。
「自不妄语,教人不妄语,赞不妄语法,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」,我在三藩市讲经的时候,我也说到不净观的这件事,这个居士就是明明白白的向我抗议: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,我们在家居士不修!其实呢,我感觉在家居士也不妨修一修,你修一修,把这欲心降低一点,你就不会越轨,不越轨嘛,家里面也和乐,在外面也没有些不名誉的事情,不是很快乐吗?当然也有的人,我不修不净观,我也很规矩,当然这样的人也有,当然也有的时候,也有特别情形的。所以在家居士也不妨修这个不净观,来约束自己好一点。我刚才说这个不妄语,这地方说了。
这位学习般若的人,自己不妄语,教人不妄语,也赞叹不妄语的事情,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。虽然观一切法空,还是相信有因果的,所以不敢做恶事,这是不妄语。
「两舌、恶口、无利益语亦如是」,也分这么四种,也就是自不两舌,教人不两舌,赞不两舌法,亦欢喜赞叹不两舌者。两舌就是离间语,那两个人感情很好,但是对我有伤害,我从中用妄语来破坏他的感情,然后我从中得到利益,就是这样子。这个「恶口」,恶口就是骂人,说一些粗暴的语言来伤害人,这件事,就是人愤怒的时候,就会说出这种语言。
这件事,我想说一个故事,说个故事听听。这个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天在说法的时候,在大众听佛说法的时候,来一个狮子,来一个狮子就卧在佛的旁边,那么这时候,这个大众就感觉奇怪,怎么狮子来了呢?佛这时候就说出来四句话:「不眠夜长,疲倦道长,愚生死长,莫知正法。」这是《法句经》上有这四句话。「不眠夜长」,你夜间睡不着觉,你失眠了,就感觉到夜间很长。如果一睡睡到大天亮,就不感觉到怎么特别长,不眠是夜长;「疲倦道长」,走路感觉到疲倦了,就感觉路很长,怎么走了老半天还没有到,疲倦了会有这种感觉,若是不疲倦,没有这种感觉,这是怎么回事情呢?就是佛回到祖国,佛成道以后,回到迦毗罗卫国的时候,就是佛这个时候在王舍城,在各地方宣扬佛法,很多的外道随佛出家得阿罗汉果;但是这些外道多数是修苦行的人,看上去又瘦又黑,那么净饭王一看,佛陀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是个大庄严的境界,但是佛的弟子看上去就不庄严,其实是看表面上,但是这都是阿罗汉,是圣人,那是庄严,但是他只是看表面上。说是这样,这个净饭王出主意,就是释种姓里面,很多都是富豪,富豪家的子弟又白又胖,就劝他们出家,有五百个王子出家。
出家,这时候佛就命令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,两位阿罗汉带这五百个弟子到王舍城去,从迦毗罗卫国到王舍城去,就远离他自己的家乡到那边去教导他们修学圣道。修学圣道的时候呢,佛就说出这句话:你在家的时候,白天就是各式各样的玩乐的事情,夜间睡大觉,一睡睡到大天亮,现在出家了吃饭吃得少一点,要精进用功修行,夜间睡觉睡得不那么多,就是不眠夜长。在家的时候,都是富豪家的人,很少徒步走路,都是坐车。坐车,当然自己坐那里很舒服,现在出了家,托钵乞食的时候,就感觉要走路,疲倦道长,有这种感觉。「愚生死长」,这个人若糊涂呢,他的生死就会很长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没有个完,就会很久很久在生死里流转,所以「愚生死长」。「莫知正法」,不明白真理,这句话呢,就指这个狮子说的。
佛说在毗婆尸佛的时候,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,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,也到处地宣扬佛法,教化众生的,那么很多人信佛、修学圣道。那么当时那个地区有一个婆罗门很有学问,在社会上很有地位,很多人都尊重他、恭敬他的,这个婆罗门;他当然也知道这件事,知道毗婆尸佛出现世间,他本身是个读书人,有学问,也是有智慧的,说是毗婆尸佛有大智慧,这个智慧是怎么样?我去看看他,听听他说话,看看智慧是怎么样呢?于是乎是他来了,他到毗婆尸佛这儿来的时候,毗婆尸佛正为这些比丘说法,很多的比丘听毗婆尸佛说法。说法的时候,大家很注意的听法,他来了大家不知道,没有注意,不知道他来;不知道他来,照理说也应该没有什么事,有事情!这个婆罗门因为在社会上有地位,国王、大臣,很多的人尊重他,所以他到什么地方,都受到人家的尊重,礼敬于他的,今天到毗婆尸佛这里来,没有人睬他,他心里面愤怒了,就说出一句话来,骂这些出家人,说出一句话来,骂这些出家人是秃驴,骂了这么一句话就走了。
释迦牟尼佛说他过去这么一件事,他死了以后就变成了狮子了。变成狮子了,从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,在时间上说,九十一个劫,做了九十一个劫的狮子,就是那一句话,那个瞋心,发动出来骂辱诸比丘这句话造成的业力,使令他九十一劫做狮子,「愚生死长,莫知正法」。
佛教这个道理呢,就是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?就是你的业力,你的业力,你这个果报结束了,你的业力使令你又得个果报,当然这个业力有轻、有重,他这个瞋心发出来这句话,有这么大的力量,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,一直的做狮子,他这个业力能创造它狮子的生命,这个狮子的生命由这样的业力创造的,那就是恶口;这个恶口,当然实在里面有恶心,才说出来这暴恶的语言,创造出来这么多的狮子的生命,这件事。所以佛的慈悲告诉我们不要恶口,你不要愤怒,不要发出这种恶口,发出恶口将来不好,将来有问题的,有后患。所以恶口也应该是「自不恶口,教人不恶口,赞不恶口法,亦欢喜赞叹不恶口者」,这无利益的语言也分这么四种,「亦如是」。
「自不贪,教人不贪,赞不贪法,亦欢喜赞叹不贪者」,这下面是意业,前面是身业和语业。心里面呢,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人「自不贪」,看见别人的事情,他不贪,也教导别人不要贪,赞叹不贪的法,亦欢喜赞叹不贪者;「不瞋恼、不邪见亦复如是」,邪见,就是他的思想有错误,不相信有善恶果报,做善没有善报、做恶没有恶报,那么就是邪知邪见了,邪知邪见也是各式各样的。譬如说世间上的事情,都是世间众生自己的业力创造的,但是你若说这是梵天创造的,那么就是邪知邪见了,就是不合道理,「亦如是」。
「自行檀那波罗蜜,教人行檀那波罗蜜,赞檀那波罗蜜法,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」:这个「檀那」翻到中国话是布施,自己行布施波罗蜜,就是纯是利益人的心情来做这件事,要这样子好,那么你得到的功德就好一点。也教别人行檀那波罗蜜,「赞檀那波罗蜜法,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。」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