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6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四念處,著四念處,但是和著五欲還是不同,你著四念處,雖然著是不對,但是好過執著五欲的境界,你繼續修四念處呢,你的執著逐漸地輕,逐漸地會輕,所以也還是應該學習四念處,雖然有著,還是好的。

  

  「著涅槃」,佛說阿羅漢入涅槃的時候,前一念,他的色受想行識滅了,後一念不生,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了,這是涅槃;我們若是聽見這個法,我們還是執著,執著這個不生不滅是涅槃,其實涅槃那個地方,不能用心意識來分別的。

  

  「是一切法诤亂,盡能消滅,不令增長」,這個粗顯的、微細的、淺薄的、甚深的,這一切法上面的這些煩惱,執著的這些動亂,「盡能消滅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能把這一切的問題都能夠消除,「不令增長」,不令這些煩惱再增長。

  

  我們日常生活裏面這個貪心一動,感覺到過一會,我又有其他的心情了,其實在你心一動貪心,你內心裏面貪的種子就受到了熏習,就增長,力量就強大了;貪瞋癡一切的煩惱都是這樣子。現在你用般若波羅蜜來對治這個貪瞋癡的時候,這個貪瞋癡它不增長,它就不增長,而你這個無所得的智慧,逐漸地逐漸地增長,在你不知不覺之中,是有這回事的。

  

  複次,憍屍迦!叁千大千國土中諸四天王天、諸釋提桓因、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,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、供養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。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、受持、供養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。

  

  「複次,憍屍迦!叁千大千國土中諸四天王天、諸釋提桓因、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,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前邊是說「魔不得便、人不得便」,這是第一科,現在這上面是第二科,「明諸天守護果」,你能夠這樣修學般若波羅蜜,諸天來守護你,有這種事情,分叁科,第一科「明諸天守護」,佛還來守護。

  

  「複次,憍屍迦!叁千大千國土中」有很多的四天王天、有很多的釋提桓因、還有很多的梵天王,「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就是色究竟天。「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他們常能夠來保護這位修行人,因爲這個修行人「能受持、供養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」,所以常來守護這個人,爲這個人做大護法。「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」,不但是這些諸天來守護你,現在十方世界的佛也共同的來擁護這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聞、受持、供養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」。這前邊的文說諸天守護,沒有說諸佛守護,這個地方有點不同,加上了十方諸佛還來守護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。

  

  這件事,若是初開始你是不感覺到佛來守護你,你是不大感覺,什麼時候你能感覺呢?就是你精進的時候,你精進的用功的時候,你就會感覺到有佛菩薩保護你,會知道這件事的。若是你能夠得聖道,你隨時和佛菩薩能通消息的。但是我們若是初開始來到佛法,這肉眼什麼也不知道,但是你若用功的時候,境界會變化,會不同的。所以常常用功呢,你對于佛法的信心會堅定起來,別人說什麼話,你不相信,我是相信真實有佛菩薩,會這樣子。不是由書本上看見,是由你自己精進勇猛中得來,你對佛菩薩有信心的,是有這件事的。

  

  我初開始來到佛法裏面來,很多事情感覺到很困難,我辦不到,你叫我受五戒,我不受;但是你繼續地學習佛法,你肯能用功修行呢,你的信心增長了,你的智慧增長了,以前認爲辦不到的事情,能辦到,不感覺難。所以這個事情,所以這個初開始的時候來到佛法裏面來,你不要武斷的說叁說四,你不要這麼說,你逐漸地進步,努力地學習,慢慢慢慢你才能知道有更甚深微妙的事情,你才知道的。

  

  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滅,善法轉增。

  

  「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滅,善法轉增」,這下邊呢,「明菩薩行般若故內益」,前面是說諸天和佛來守護這個修行人,這一段說完了。下邊是說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自己本身得到利益,說這件事。這裏邊一共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惡滅善增益」,你不斷地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的罪過的事情逐漸就滅掉了,這個善法會增長。這裏面分二科,第一科就是開出來兩章門,開出來善惡兩章門。

  

  「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滅,善法轉增」,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沒有學習的時候,當然這貪瞋癡不斷的活動,也可能有的時候有點功德,但是很多很多的過失;現在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這個不善的事情逐漸地就消滅了,罪過的事情,你逐漸就不做了,這個善法增長了。其中有一樣事,就是最難的一件事,就是這個說謊話,說謊話這件事很難,不要說謊話,很難很難的。當然,我們只是講究知識,有專業知識,能做出種種的事情來,只是注重這件事,我們不講究什麼是道德、什麼是不道德,那當然我們隨時這件事怎麼對我有利,我就怎麼講,說是說謊話是有過失的,沒有這件事。但是若學習佛法以後呢,這個完全不同了,就是說謊話是有過失,說真實語是有功德的。這件事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,尤其是在社會上生活的人,感覺到很困難的,很困難、很困難,所以想要把這個不妄語,這句話不容易,不容易做到,其他的事情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我們就單說這個不妄語,容易嗎?恐怕不容易。現在你學習般若波羅蜜呢,這件事能夠改變過來,會改變過來的。

  

  「善法增」,有意義的事情逐漸地增長了,逐漸會增長。這是標出來這兩件事,下邊就解釋。先解釋這個「善法轉增」。

  

  所謂檀那波羅蜜轉增,以無所得故;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,以無所得故;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,以無所得故;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,以無所得故;諸叁昧門、諸陀羅尼門、一切智、一切種智轉增,以無所得故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,人皆信受,親友堅固,不說無益之語,不爲瞋恚所覆,不爲憍慢、悭貪、嫉妒所覆。

  

  「所謂檀那波羅蜜轉增,以無所得故;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,以無所得故」,這先說到這個布施。布施呢,要同情別人的苦難,我有剩余的力量,我應該幫助他,你有這麼點同情心,你就可以做;第一次做可能會要加強一點力量才能做,第二次就容易一點,第叁次、第四次,就逐漸逐漸地,這個布施的心情就增長了,「所謂檀那波羅蜜轉增」。但是這件事呢,還是要有般若的力量在裏邊,不單是這個布施,「以無所得故」,要有無所得的智慧,觀察這個檀那的事情,是空無所有的,觀察受你幫助的人,是空無所有的,觀察自己也是空無所有的,那麼這件事,也是本性空寂的,你作如是觀,要作如是思惟、觀察,就好了;那麼你這個布施的功德裏面,有般若的氣氛在裏面,不是難事,就是思惟一下就是了,初開始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」,其中的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乃至般若波羅蜜,都逐漸逐漸的增長,不要要求太高,就是細水長流,總是天天有功德在進步,天天做、天天做,慢慢它就容易一點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佛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說到修行的事情,所以我感覺到,佛雖然是境界很高,我們實在是不及格,但是佛的說話是接近人情,合乎人情,說什麼話呢?佛說修行這個事情,就像那個匠人拿那個斧子的把,最初那個斧子的把,是個木頭把嘛,木頭把是那樣子,你天天用手拿,你也不感覺到有什麼變化,但是久了,那個把就細了;說我們用功修行也是這樣子,你今天也靜坐,觀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觀完了也不感覺有什麼問題,也沒有感覺我有什麼進步,但是今天也作如是觀,明天也作如是觀,久了呢,在你不知覺之中有進步了,有什麼進步呢?誰來罵你的時候,你心裏面不介意了,誰來贊歎你,心裏面也不那麼介意,就是你這個無所得的智慧發生作用了,發生作用,這表示什麼?表示你接近聖人的境界了,表示這個意思,這是個好消息啊!並不是說這個人是一個白癡,人家罵了他,都不出聲,不是這個意思,不是的。並且願意用功修行的人,願意修止觀的人,他的這個識越靈,越靈敏,但是表現得很遲鈍,大智若愚這句話可以用,就是表現于外的,他很慢,但是其實在他的心是非常的敏,非常的敏捷的,比我們一般人,就說有智慧的那個人,比他的心還要快,但是他表現的就是慢,不是那麼快。這上面說呢,就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,在你不知不覺之中都有進步了,都有進步的。

  

  「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,以無所得故」,你觀一切法空的智慧也在進步,這個智慧也不斷的進步,轉增,也不執著這個空了,所以「以無所得故」。

  

  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也是轉增,「以無所得故」。「諸叁昧門、諸陀羅尼門、一切智、一切種智轉增」:「諸叁昧門」,你常常的靜坐,你這個定就逐漸地增長,你如果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在初禅裏面又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叁昧,在二禅、叁禅、四禅裏面又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叁昧的,所以四禅是門,是這麼意思。

  

  「諸陀羅尼門」,這個「陀羅尼」就是念力,你這個念,就是記憶力,這個記憶力也逐漸地增長、逐漸增長。我們初開始背這個《心經》感覺不難,若背《金剛經》就感覺到很難,但是你若進步了,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也不感覺難,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背下來也不感覺難,那個記憶力特別強,完全不同了,那個堪能性就是特別的強了。初開始感覺,哎呀!你叫我背一部經,就頭疼,不歡喜,但是進步了的時候,沒有這個難的這件事。

  

  「一切智、一切種智轉增」:「一切智」,就是認識真理的智慧;「一切種智」,就是通達一切緣起法的智慧,你這個智慧也逐漸逐漸的轉增,「以無所得故」,但是也知道這個智慧是畢竟空的,而不執著的。

  

  「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,人皆信受,親友堅固」,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他的功德逐漸地增長以後,會有什麼現象呢?他說出來的話,人家都相信,而不疑惑你是說謊話,他也是不說謊話,但是初開始,人家還不一定是相信,久了呢,這個人對他相信,他說話不虛妄。「親友堅固」,和你親愛的人,就是很堅固,不會忽然間又不高興你,沒有這件事,因爲他本身,他也是用慈悲心面對一切人,也用般若波羅蜜面對一切人,都是利益一切人,而沒有傷害任何人的事情,當然這親友不會有變化。若是你用手段、用機心面對一切人,沒有朋友,所以有朋友也是暫時的,沒有朋友。

  

  「不說無益之語,不爲瞋恚所覆,不爲憍慢、悭貪、嫉妒所覆」,這是第二科解釋「不善法滅」。「不說無益之語」,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他不對人說沒有利益人的話,他說的話對人都有利益,對人有傷害的話,不說,不說這種話;「不爲瞋恚所覆」,他的心,他這個清淨心被憤怒所蓋住了,不會有這件事;「不爲憍慢、悭貪、嫉妒所覆」,也不會,他有了成就,他高慢起來了,瞧不起別人,沒有這回事,也沒有悭貪的這件事,也不嫉妒的這件事。

  

  其實這個嫉妒是個很苦惱的事情,也是非常醜陋的事情。但是這個啊!如果你不修學聖道,難免都會有這個事情,那怎麼辦呢?若是我們是佛教徒,我們不應該叫它繼續有這件事,如果你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的話,你心裏面有嫉妒的時候,你立刻的自己要把智慧拿出來,你自己诃斥自己,我不應該嫉妒;別人有些榮耀的事情,我應該發歡喜心,我不要嫉妒,自己诃斥自己。如果你若是家裏供著佛堂,你在佛前忏悔:我今天什麼什麼情形,我弟子妙境,我今天在什麼情形下有了嫉妒心,是不對的,我向佛前求忏悔,最少磕叁個頭。你有過這麼幾次以後,嫉妒心就輕了,我以前遇見這種因緣,嫉妒心會有,到時候慢慢就沒有了,只是它不動,那個種子還是有的。要想辦法把煩惱滅掉,這個煩惱在心裏面是一個醜陋的事情,凡夫肉眼看不見,沒有他心通不知道,但是佛菩薩、諸天都知道、鬼神也知道的。所以,我們應該不要只在表面上做工夫,要維護自己內心的清淨;維護內心的清淨呢,就是用般若波羅蜜,是最大的力量,能滅除一切煩惱的。下文付與來日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