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四念处,着四念处,但是和着五欲还是不同,你着四念处,虽然着是不对,但是好过执着五欲的境界,你继续修四念处呢,你的执着逐渐地轻,逐渐地会轻,所以也还是应该学习四念处,虽然有着,还是好的。
「着涅槃」,佛说阿罗汉入涅槃的时候,前一念,他的色受想行识灭了,后一念不生,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,这是涅槃;我们若是听见这个法,我们还是执着,执着这个不生不灭是涅槃,其实涅槃那个地方,不能用心意识来分别的。
「是一切法诤乱,尽能消灭,不令增长」,这个粗显的、微细的、浅薄的、甚深的,这一切法上面的这些烦恼,执着的这些动乱,「尽能消灭」,这个般若波罗蜜能把这一切的问题都能够消除,「不令增长」,不令这些烦恼再增长。
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这个贪心一动,感觉到过一会,我又有其他的心情了,其实在你心一动贪心,你内心里面贪的种子就受到了熏习,就增长,力量就强大了;贪瞋痴一切的烦恼都是这样子。现在你用般若波罗蜜来对治这个贪瞋痴的时候,这个贪瞋痴它不增长,它就不增长,而你这个无所得的智慧,逐渐地逐渐地增长,在你不知不觉之中,是有这回事的。
复次,憍尸迦!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、诸释提桓因、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,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、供养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。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闻、受持、供养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。
「复次,憍尸迦!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、诸释提桓因、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,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前边是说「魔不得便、人不得便」,这是第一科,现在这上面是第二科,「明诸天守护果」,你能够这样修学般若波罗蜜,诸天来守护你,有这种事情,分三科,第一科「明诸天守护」,佛还来守护。
「复次,憍尸迦!三千大千国土中」有很多的四天王天、有很多的释提桓因、还有很多的梵天王,「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就是色究竟天。「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他们常能够来保护这位修行人,因为这个修行人「能受持、供养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」,所以常来守护这个人,为这个人做大护法。「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」,不但是这些诸天来守护你,现在十方世界的佛也共同的来拥护这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闻、受持、供养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」。这前边的文说诸天守护,没有说诸佛守护,这个地方有点不同,加上了十方诸佛还来守护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。
这件事,若是初开始你是不感觉到佛来守护你,你是不大感觉,什么时候你能感觉呢?就是你精进的时候,你精进的用功的时候,你就会感觉到有佛菩萨保护你,会知道这件事的。若是你能够得圣道,你随时和佛菩萨能通消息的。但是我们若是初开始来到佛法,这肉眼什么也不知道,但是你若用功的时候,境界会变化,会不同的。所以常常用功呢,你对于佛法的信心会坚定起来,别人说什么话,你不相信,我是相信真实有佛菩萨,会这样子。不是由书本上看见,是由你自己精进勇猛中得来,你对佛菩萨有信心的,是有这件事的。
我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来,很多事情感觉到很困难,我办不到,你叫我受五戒,我不受;但是你继续地学习佛法,你肯能用功修行呢,你的信心增长了,你的智慧增长了,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情,能办到,不感觉难。所以这个事情,所以这个初开始的时候来到佛法里面来,你不要武断的说三说四,你不要这么说,你逐渐地进步,努力地学习,慢慢慢慢你才能知道有更甚深微妙的事情,你才知道的。
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灭,善法转增。
「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灭,善法转增」,这下边呢,「明菩萨行般若故内益」,前面是说诸天和佛来守护这个修行人,这一段说完了。下边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自己本身得到利益,说这件事。这里边一共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恶灭善增益」,你不断地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的罪过的事情逐渐就灭掉了,这个善法会增长。这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就是开出来两章门,开出来善恶两章门。
「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善法灭,善法转增」,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没有学习的时候,当然这贪瞋痴不断的活动,也可能有的时候有点功德,但是很多很多的过失;现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这个不善的事情逐渐地就消灭了,罪过的事情,你逐渐就不做了,这个善法增长了。其中有一样事,就是最难的一件事,就是这个说谎话,说谎话这件事很难,不要说谎话,很难很难的。当然,我们只是讲究知识,有专业知识,能做出种种的事情来,只是注重这件事,我们不讲究什么是道德、什么是不道德,那当然我们随时这件事怎么对我有利,我就怎么讲,说是说谎话是有过失的,没有这件事。但是若学习佛法以后呢,这个完全不同了,就是说谎话是有过失,说真实语是有功德的。这件事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,尤其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,感觉到很困难的,很困难、很困难,所以想要把这个不妄语,这句话不容易,不容易做到,其他的事情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我们就单说这个不妄语,容易吗?恐怕不容易。现在你学习般若波罗蜜呢,这件事能够改变过来,会改变过来的。
「善法增」,有意义的事情逐渐地增长了,逐渐会增长。这是标出来这两件事,下边就解释。先解释这个「善法转增」。
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,以无所得故;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,以无所得故;内空转增乃至无法有法空转增,以无所得故;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转增,以无所得故;诸三昧门、诸陀罗尼门、一切智、一切种智转增,以无所得故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说,人皆信受,亲友坚固,不说无益之语,不为瞋恚所覆,不为憍慢、悭贪、嫉妒所覆。
「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,以无所得故;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,以无所得故」,这先说到这个布施。布施呢,要同情别人的苦难,我有剩余的力量,我应该帮助他,你有这么点同情心,你就可以做;第一次做可能会要加强一点力量才能做,第二次就容易一点,第三次、第四次,就逐渐逐渐地,这个布施的心情就增长了,「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」。但是这件事呢,还是要有般若的力量在里边,不单是这个布施,「以无所得故」,要有无所得的智慧,观察这个檀那的事情,是空无所有的,观察受你帮助的人,是空无所有的,观察自己也是空无所有的,那么这件事,也是本性空寂的,你作如是观,要作如是思惟、观察,就好了;那么你这个布施的功德里面,有般若的气氛在里面,不是难事,就是思惟一下就是了,初开始就是这样子。
「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」,其中的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乃至般若波罗蜜,都逐渐逐渐的增长,不要要求太高,就是细水长流,总是天天有功德在进步,天天做、天天做,慢慢它就容易一点,是这样意思。
佛在《阿含经》里面说到修行的事情,所以我感觉到,佛虽然是境界很高,我们实在是不及格,但是佛的说话是接近人情,合乎人情,说什么话呢?佛说修行这个事情,就像那个匠人拿那个斧子的把,最初那个斧子的把,是个木头把嘛,木头把是那样子,你天天用手拿,你也不感觉到有什么变化,但是久了,那个把就细了;说我们用功修行也是这样子,你今天也静坐,观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观完了也不感觉有什么问题,也没有感觉我有什么进步,但是今天也作如是观,明天也作如是观,久了呢,在你不知觉之中有进步了,有什么进步呢?谁来骂你的时候,你心里面不介意了,谁来赞叹你,心里面也不那么介意,就是你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发生作用了,发生作用,这表示什么?表示你接近圣人的境界了,表示这个意思,这是个好消息啊!并不是说这个人是一个白痴,人家骂了他,都不出声,不是这个意思,不是的。并且愿意用功修行的人,愿意修止观的人,他的这个识越灵,越灵敏,但是表现得很迟钝,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,就是表现于外的,他很慢,但是其实在他的心是非常的敏,非常的敏捷的,比我们一般人,就说有智慧的那个人,比他的心还要快,但是他表现的就是慢,不是那么快。这上面说呢,就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,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都有进步了,都有进步的。
「内空转增乃至无法有法空转增,以无所得故」,你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也在进步,这个智慧也不断的进步,转增,也不执着这个空了,所以「以无所得故」。
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也是转增,「以无所得故」。「诸三昧门、诸陀罗尼门、一切智、一切种智转增」:「诸三昧门」,你常常的静坐,你这个定就逐渐地增长,你如果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在初禅里面又能得到无量无边的三昧,在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面又能得到无量无边的三昧的,所以四禅是门,是这么意思。
「诸陀罗尼门」,这个「陀罗尼」就是念力,你这个念,就是记忆力,这个记忆力也逐渐地增长、逐渐增长。我们初开始背这个《心经》感觉不难,若背《金刚经》就感觉到很难,但是你若进步了,把《法华经》背下来也不感觉难,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背下来也不感觉难,那个记忆力特别强,完全不同了,那个堪能性就是特别的强了。初开始感觉,哎呀!你叫我背一部经,就头疼,不欢喜,但是进步了的时候,没有这个难的这件事。
「一切智、一切种智转增」:「一切智」,就是认识真理的智慧;「一切种智」,就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,你这个智慧也逐渐逐渐的转增,「以无所得故」,但是也知道这个智慧是毕竟空的,而不执着的。
「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说,人皆信受,亲友坚固」,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,他的功德逐渐地增长以后,会有什么现象呢?他说出来的话,人家都相信,而不疑惑你是说谎话,他也是不说谎话,但是初开始,人家还不一定是相信,久了呢,这个人对他相信,他说话不虚妄。「亲友坚固」,和你亲爱的人,就是很坚固,不会忽然间又不高兴你,没有这件事,因为他本身,他也是用慈悲心面对一切人,也用般若波罗蜜面对一切人,都是利益一切人,而没有伤害任何人的事情,当然这亲友不会有变化。若是你用手段、用机心面对一切人,没有朋友,所以有朋友也是暂时的,没有朋友。
「不说无益之语,不为瞋恚所覆,不为憍慢、悭贪、嫉妒所覆」,这是第二科解释「不善法灭」。「不说无益之语」,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他不对人说没有利益人的话,他说的话对人都有利益,对人有伤害的话,不说,不说这种话;「不为瞋恚所覆」,他的心,他这个清净心被愤怒所盖住了,不会有这件事;「不为憍慢、悭贪、嫉妒所覆」,也不会,他有了成就,他高慢起来了,瞧不起别人,没有这回事,也没有悭贪的这件事,也不嫉妒的这件事。
其实这个嫉妒是个很苦恼的事情,也是非常丑陋的事情。但是这个啊!如果你不修学圣道,难免都会有这个事情,那怎么办呢?若是我们是佛教徒,我们不应该叫它继续有这件事,如果你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的话,你心里面有嫉妒的时候,你立刻的自己要把智慧拿出来,你自己诃斥自己,我不应该嫉妒;别人有些荣耀的事情,我应该发欢喜心,我不要嫉妒,自己诃斥自己。如果你若是家里供着佛堂,你在佛前忏悔:我今天什么什么情形,我弟子妙境,我今天在什么情形下有了嫉妒心,是不对的,我向佛前求忏悔,最少磕三个头。你有过这么几次以后,嫉妒心就轻了,我以前遇见这种因缘,嫉妒心会有,到时候慢慢就没有了,只是它不动,那个种子还是有的。要想办法把烦恼灭掉,这个烦恼在心里面是一个丑陋的事情,凡夫肉眼看不见,没有他心通不知道,但是佛菩萨、诸天都知道、鬼神也知道的。所以,我们应该不要只在表面上做工夫,要维护自己内心的清净;维护内心的清净呢,就是用般若波罗蜜,是最大的力量,能灭除一切烦恼的。下文付与来日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