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有法空,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。以菩薩因緣故,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、諸王及轉輪聖王,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。以菩薩因緣故,有須陀洹、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、阿羅漢果,辟支佛、辟支佛道。以菩薩因緣故,有成就衆生,淨佛國土,便有諸佛出現于世,便有轉*輪,知有佛寶、法寶、比丘僧寶。世尊!以是因緣故,一切世間諸天及人、阿修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诃薩。佛語釋提桓因:如是如是!憍屍迦!以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斷叁惡道,乃至叁寶出現于世。以是故,諸天及人、阿修羅常應守護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是菩薩摩诃薩。憍屍迦!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是菩薩摩诃薩,即是供養我。以是故,是諸菩薩摩诃薩、諸天及人、阿修羅常應守護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
「爾時,叁千大千國土中諸四天王天、叁十叁天」,這底下第六科「諸天守護」,這就是五種果裏面最後一個果,「諸天守護」。「爾時,叁千大千國土中諸四天王天、叁十叁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乃至首陀婆諸天」:「首陀婆天」就是淨居天,在四禅之上,聖人居住的地方,就是叁果聖人居住的地方,就是淨居天。
「白佛言:世尊!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,親近、讀誦、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者,我等常當守護」,這上面有一點差別,我們可能會……,你們各位沒有說話,但是心裏面可能有一個問題,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他有那麼高的道力,他心裏面不恐怖,「魔不得便、人不得便」;若是我們初學般若波羅蜜的人,我們的道力沒有那麼高的時候,雖然學習觀一切法空,不那麼理想,還不是決定能調伏煩惱的,那麼若是魔來惱亂你、是人來惱亂你、鬼神來觸惱你,應該是有這種事情了吧!現在說,諸天保護你!這不是你自己的力量,是諸天來保護你,是外來的力量來保護你,所以這個問題也是解決了。
「世尊!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他若肯努力,把世間的塵勞的事情能放下,他肯努力地受持般若波羅蜜,能夠「親近」,這個「親近」,當然你常常地學習般若波羅蜜,那就是「親近」;當然也表示你常能親近那位善知識,教導你般若波羅蜜,也有這個意思。常能夠讀誦文和正憶念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義,就是常常的修止觀了。「不離薩婆若心者」,雖然有種種的問題,但是你的無上菩提願不失掉,你這個願一直地能存在,你若有這樣的功德的話,「我等常當守護」,這個欲界天、色界天這些人,我們常常的來保護你,保護你的安全。
「何以故?」因爲什麼要保護這個人呢?因爲這個人太重要了。「以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斷叁惡道,斷天人貧,斷諸災患、疾病、饑餓」,這下面說諸天來保護學習般若的這個人的理由,因爲什麼要保護他呢?因爲這個人「以菩薩摩诃薩」的關系,能斷叁惡道,就是這個人在世間上,無惡不造,就是放逸,那麼將來這個人,就是他人的果報結束了,他就到地獄去、到餓鬼、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去了,就是這樣子嘛。但是因爲菩薩的關系,能叫他不去,你看,這是菩薩有這種功德,能斷叁惡道。
「斷天人貧」,這個「斷天人貧」呢,你做種種的惡事,做這五逆十惡,那麼就到叁惡道去,說我沒有做五逆十惡,我是修學五戒十善,但是你修學得不圓滿,你雖然是沒到叁惡道去,但是在人間、在天上還是有貧窮的問題,貧苦的問題。在《正法念處經》上說:天上的人也有生活困難的,生活困難,那怎麼辦呢?就跑到人間那個樹林子裏面摘一個生果吃。《正法念處經》有說到這個事情,也有這個問題,就是他的功德不及格,也有這個問題。那麼我們人間的人,這個富貴的人還是少數,多數的人都是生活不滿意,所以有貧。
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,和《楞嚴經》不同,有一個地方不同,就是什麼事情呢?說天旱不下雨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《楞嚴經》上說:有個旱魃,有個大扇子,把雲扇跑了,所以天不下雨;但《瑜伽師地論》不這麼說,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這是偷盜的余報,殺、盜、淫,這個偷盜的余報,你偷盜別人的財富,使令別人生活困難,這個財富,人的生活所需要的,你如果偷得太厲害,當然也到叁惡道去的,到叁惡道,從叁惡道,不會永久在叁惡道裏面嘛,又回到人間了,回到人間呢,你生活困難,就是天不下雨。我們實在來說呢,還是靠天吃飯的,人也是有智慧,但是天若不下雨,可能很多很多的困難,這《瑜伽師地論》這樣解釋。這樣解釋有什麼有好處呢?就是如果你不偷盜,那就沒有這件事,它把所有的遭遇會合到你的思想、行爲上來,你若能改變、能改善你的思想、行爲,一切都是如意的;如果你的思想、你的行爲有問題,那你得的果報也就有問題,這問題在這裏。這個「斷天人貧」。
「斷諸災患」,能夠停止一切的災患,災患多得很。我小時候,年輕的時候,小孩的時候,不知道有地震這件事,我那時候在滿洲國,不知道有地震這件事,也不知道有什麼飓風、龍卷風,不知道有這件事;那麼年紀漸漸大了,就跑到這個地方來住的時候,有風災、水災、火災、還有地震,使令人心裏面不舒服,很多的災患,還有世界這個戰爭、瘟疫、饑馑,很多很多的問題。
菩薩在佛法裏面的學習,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這個地方我再多說幾句,發無上菩提心這件事,不是說是維那舉腔:「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你隨著念一遍,就叫「發菩提心」,當然也可以這樣做,也很好了,但是這個不及格的,應該怎麼說呢?是我們要……,當然這也可能是前生有善根,今生對于佛法有興趣,深入地學習、學習又學習,然後在你內心裏面思惟觀察,忽然間你心裏面發出:啊!佛法太好了!衆生太苦了!我要發心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你自己經過學習、思惟,忽然間,發動出來這一念的誠心,發動了誠心,感覺到衆生很苦,這個時候叫「發無上菩提心」。
當然,這個發無上菩提心就很了不起了,不是平常人。當然,他若繼續修止觀,調伏了內心的煩惱,而能得到了禅定,在禅定裏面修般若波羅蜜,觀察佛法衰微了,正法欲滅,觀察衆生苦,他又發無上菩提心、他發大悲心,那又進了一步,等到得無生法忍以後,那是得了無漏的智慧了,發大悲心,像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這是真實發無上菩提心的。
若是說我們對于佛法學習得不夠,我們隨著別人念這麼一遍: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人的發菩提心,我看是還沒有發,沒有發的,真實發菩提心的人,他的那個大悲心常常現行的,誰若是罵他一句,他不憤怒,他發慈悲心,他常不忘衆生苦,他常能知道佛法是太重要了,要學習佛法,學習佛法才能根本的解決一切問題,你不深入地學習佛法,世間上的問題,我下一個命令,這問題就解決了,這是妄想,沒有這回事情。
所以這上面說的:「以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斷叁惡道,斷天人貧,斷諸災患、疾病、饑餓」,這真是發菩提心的人,他發了菩提心了。他能夠弘揚佛法,教人相信因果,不可以做惡事,那麼這樣子,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。當然,我們說是造一個醫院,有病的人來看病,能恢複健康,這個事情也很殊勝,這也的確是很重要,但是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,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的。而這位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把這個世界上的人,教他們不要墮落叁惡道,他們在天、在人的世界不貧苦,能夠息滅人世間的一切災難,一切的疾病、一切的饑餓的問題,通通都解除了,菩薩能夠這樣做。而這個做法,那個地方豐收,他有很多糧食,從那裏買來很多糧食,我來解決這個地方的饑馑的問題,其實這是表面上一點,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,沒有解決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9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