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9

  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横死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那波罗蜜,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。

  

  「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横死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那波罗蜜,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」,这里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,得五种满意的果,现在是第三种果「终不横死」。「复次,憍尸迦!」佛又招呼释提桓因,「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,他有什么好处呢?「终不横死」,他从生至到最后,不会横死的。这个「横死」就是不应该死,就不会死,就是寿量没有尽,就死掉了,叫做「横死」,就是意外的这些死亡;或者是吃药吃得不对,而死掉了,也可以名之为横死。因为什么不会横死呢?「何以故?」「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这位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他不但是自己能修止观,他还能够有慈悲心去行檀波罗蜜,就是在社会上的广大群众,有苦难,有困难的人,他能够布施他的力量,来救护社会的这些有苦难的人,是怎么样救护法呢?「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」,对于所有的社会群众,他能够没有怨亲的差别,平等的爱护他们,他们有所需求的,他都能够供给他,他能够这样做。

  

  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在自己这一方面,当然是修止观,就是静坐,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;另外呢,对于社会大众,他也有慈悲心去救护他们,来救济他们的,他不是独善其身的人。他因为有这样的功德的关系,「终不横死」,就不会有这件事,那么这是因为他的功德,使令他避免了这样不如意的事情。

  

  这个横死这件事,也不是无因缘的,也就是因为自己有一种过失,前一生,或者是没有信佛的时候,在信佛之前,或者是前一生造过一种罪过,现在这一生这个业力成熟了,就会有这件事。现在因为这位菩萨,他能够修止观,能灭罪,能行檀波罗蜜救护众生,当然是用慈悲心救护众生的,所以使令他这个罪能够消灭,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。

  

  复次,憍尸迦!三千大千国土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、梵天、光音天、遍净天、广果天,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未闻是般若波罗蜜,未受持、亲近,是诸天子今应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。

  

  「复次,憍尸迦!三千大千国土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」,这是欲界的六天,下边这个「梵天、光音天、遍净天、广果天」:「梵天」是初禅天,「光音天」是二禅,「遍净天」是三禅天,「广果天」是四禅天。

  

  「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未闻是般若波罗蜜,未受持、亲近,是诸天子今应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」,这是第四科「劝诸天发心受持般若」。这是佛这样子开示:「复次,憍尸迦!」三千大千的世界里面,欲界天、色界天,没有提这个无色界天。「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未闻是般若波罗蜜」,这话是说,欲界的天和色界上面的天人,这两个地区的天人,有发无上菩提心的。这是有两种可能:一个是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,接触佛法,发无上菩提心,做了一些慈善的功德,或者修禅定,生到色界天、生到欲界天里面去。到了天上的时候,他就为天福所迷惑了,这个欲界天为欲界天的五欲乐所迷惑,他就不愿意去学习般若波罗蜜,就不想这件事。色界天上的人,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但是他们在色界四禅里面,高深的禅定里面有乐,也是为三昧乐所迷惑,他也不想学习般若波罗蜜,有这种情形。

  

  现在佛的大慈悲,就在这里提出来,「未闻是般若波罗蜜」,说是这些人他们没有来佛的这个法会,来学习般若波罗蜜;「未受持亲近」,也没能够受持般若波罗蜜、也没能亲近般若波罗蜜。「是诸天子今应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」,这些人应该听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和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也就是读诵般若波罗蜜的文,正忆念文里边的义,也就是修止观了。

  

  在欲界天的人,这个地居天的人,他们没有定,空居天有多少欲界定;这个色界天的人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三昧,那完全不同于欲界天了。现在要学习般若法门呢,就是没有定的人,应该学习奢摩他,在奢摩他里面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义。色界天的人,他们已经有了禅定,在禅定里面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应该这样的学习。

  

  没有禅定的人,要努力地学习禅,禅若没有成功的时候,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义,就是迟钝了一点;若是已经成就了色界四禅的人,他在禅定里边观般若的无相义,很容易得无生法忍的,很容易得圣道的。这是有禅定、无禅定的差别。

  

  「不离萨婆若心」,就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不要远离无上菩提心,你有这样的愿来学习般若波罗蜜;去学习般若波罗蜜的目的,是为得无上菩提的,你这无上菩提的愿不要弃舍,这是佛这样劝这些人。

  

  复次,憍尸迦!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;是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,若在旷野,若人住处,终不怖畏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空,以无所得故;明于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以无所得故。

  

  「复次,憍尸迦!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」,这是第五科「明住处安」,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你在什么地方居住,心里面总是感觉很平安,这也不容易,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「复次,憍尸迦!」佛又招呼他,「诸善男子善女人」,这是指人间,前边是说欲界天、色界天,现在这里是说人间的事情,人间里面有善男子和善女人。这个「善」这个字,应该表示他受了三皈五戒了,所以可以名之为「善」;如果这个人不受三皈五戒,你劝他受五戒,他不受,那就表示他随时可以杀盗淫妄的,那怎么能称之为「善」呢?

  

  

  「闻是般若波罗蜜」,他听闻这个般若法门了,他肯「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」,他肯这样做。他肯按照这个次第这样学习。

  

  「是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,若在旷野,若人住处,终不怖畏」,这一位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有什么好处呢?是有这样的好处,「若在空舍」,就是这个房子里没有人住,在这个地方居住。这个「空舍」,如果空得久了,容易有鬼魅在里面住,你若是到里面住呢,就有可能会心不安,就是有这种事情,虽然你可能不知道里面有鬼,但是你可能心就会感觉到有点不舒服。「若在旷野」,那就不是在城市里,在郊外、旷野的地方,空旷的地方,也可能有虎狼这些事情,也容易有恐怖。「若人住处」,这是在聚落里面,在城市里面住处。

  

  这个在空舍、在旷野,我们通常的习惯,有可能会有恐怖,在人的住处,很多人在这里住,心可能没有恐怖,但是也很难说。也很难说的。可是在人的住处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特别的提到一件事,这个天上的魔王不愿意来,很多人在这里住,天上的魔王不愿意到这来,因为什么呢?因为人在这里住,这个地方就不净,有很多的不净,这个魔王不愿意来,还有这么一件……。《大智度论》里曾经提出这件事,但是其他恐怖的事情多得很,很多的事情。「终不怖畏」,但是因为这一个人,他学习般若波罗蜜,他就没有恐怖心,就会这样子,没有恐怖心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没有恐怖呢?这上面说「是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空,以无所得故;明于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以无所得故」,是因为这个善男子、善女人他常常静坐修止观,观察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的,他心里面常这么观察。这样说呢,你一观察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内空,观察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缘有的、自性空的,这样观呢,就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差别了,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。

  

  「明于外空」,这位学习般若的人有智慧,会通达「外」──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毕竟空的,现出来虎、狼、狮子,现出来鬼神恐怖的境界,或者是可爱的境界,或者是种种的境界,不出色声香味触法,你观察都是毕竟空的,那么心就不恐怖了。那么这样的说法呢,这表示这位菩萨这个止观修习得蛮好了,他能这样子「无住生心」,像《金刚般若经》说的: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达到这个境界,心里面就不恐怖。

  

  「乃至无法有法空,以无所得故」,这是十八空,中间还有多少空就略去了,这个「无法」也是空的、「有法」也是空的。这个「无法」,一切法毕竟空,毕竟空也是不可得的;「有法」,就是因缘有的这一切法,也都是毕竟空的,你心里面不执着。「以无所得故」,无法也无所得、有法也无所得,因为有和无都是内心的分别,所以,你若不分别,那个无法也不可得、有法也不可得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那么这样说呢,是因为你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所成就的道力──不恐怖,这可见这个人修行很不错了。这上面说是这个「住处安」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你因为这样子学习般若波罗蜜,观一切法空,有这个道力,这个道力就表示你内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不动了,不一定是得圣道,但是你作如是观的时候,这个烦恼是调伏不动了,不动了呢,鬼神就是不能够触恼你,所有的虎狼都不能触恼你的。

  

  尔时,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乃至首陀婆诸天,白佛言:世尊!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,亲近、读诵、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者,我等常当守护。何以故?世尊!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,断三恶道,断天人贫,断诸灾患、疾病、饥饿。以菩萨因缘故,便有十善道出世间,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檀那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那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,内空乃至无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