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5

  爾時,佛告諸天子:如是!如是!諸天子!如汝所言,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,乃至一切種智;而有叁乘之教,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諸天子!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視是人當如佛,以無所得故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叁乘之教,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諸天子:如是!如是!」這是第二段「佛述」。前面第一科,是諸天贊歎須菩提尊者說般若法門的殊勝,現在是第二科,佛認可這件事,佛同意他的贊歎。這一科裏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述歎」,就是同意他,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述其如佛」,就是同意他如佛的贊歎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諸天子」,諸天贊歎完了的時候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諸天子:「如是!如是!」就是你這樣的贊歎是對的!是對的!

  

  「諸天子!如汝所言」,前面這兩個「如是」是總說的,下邊是別說,就是詳細的說。在說之前,佛先招呼諸天子:「如汝所言」,像你剛才所說的話:「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,乃至一切種智」,你剛才這樣子說的話,能夠這樣子呢,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你這樣的贊歎。這個「行般若波羅蜜不遠離」,怎麼叫做「不遠離」呢?就是「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不可得,觀一切法空。

  

  「而有叁乘之教」,前邊這樣的學習般若波羅蜜,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這個學者,這樣的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空的、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、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空的,眼識、耳識乃至意識也是空的,乃至到佛的一切種智,也是空的,這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自己用功修行的境界。「而有叁乘之教」呢,他的般若波羅蜜裏面,他這個智慧裏邊,還有慈悲心的;如果這個般若的智慧裏面沒有慈悲心,那就是小乘佛教的般若法門;現在是大乘佛教,這個智慧裏面還是有慈悲的,所以有叁乘之教,就是爲衆生宣揚叁乘佛法,你宣揚這樣的佛法爲衆生作解脫的因緣,所以這是一個大慈悲的行爲。「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就是這叁乘之教。

  

  「諸天子!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視是人當如佛,以無所得故」,這是昨天講過,能這樣學習,就是「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,都是無所得的,無所得就是空的意思。

  

  我們第一天解釋這個本經的題目的時候,曾經說過,但是我現在想要再描一描。佛,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爲我們宣說佛法,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?目的就是解脫我們的苦惱,我們姑且只說人,我們人在世間上生存,你決定會有老病死的苦惱的,一定會有這種苦惱。也有愛別離苦、也有怨憎會苦、還有求不得苦,這另外還有一種苦呢,就是內心裏面貪瞋癡的活動也很苦,小孩子可能不是太明白,人年歲漸漸大了,會明白一件事,就是自己憂愁、憤怒的時候,你很苦!你感覺到很痛苦!對于自己的身體有傷害,有的時候飯都吃不下去了;這個憤怒的時候有這些苦,若是你的貪心動了起來的時候,其實也是很苦的,也是很苦的。

  

  這個佛法,尤其是般若波羅蜜,就是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,能解除痛苦。我們昨天簡略地解釋了這個色受想行識不可得、一切種智也不可得,簡單解釋過。那麼簡單的解釋,就是觀色受想行識是空、無所得,無所得就是空的意思,就是無色受想行識了,這樣的觀察,怎麼能夠解除苦呢?這個道理何在呢?我簡單說,就是在你的臥室裏面有一條大毒蛇在那裏,你心裏有什麼感覺?你若在那房子休息的時候,有一個大毒蛇向你吐舌頭,你感覺怎麼樣?我看除了特別的那個蛇王可能是不同,一般人都會心裏不安,都是苦啊。那麼若沒有毒蛇了,你心就安了,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了。

  

  

  我們有很多的苦,都是很多的事情,心裏面種種的分別,有種種的所分別的境界,你因此而有很多的煩惱、有很多的苦,你若用般若波羅蜜觀察那個所分別的境界是空的,空無所有的,能分別的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識也是空的,就無分別了,你就不苦了,就沒有苦。就像你的房子裏面沒有毒蛇了,你心裏就安了,這是一樣,道理是一樣的。

  

  當然這件事不是像說話那麼容易,你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,怎麼叫做因緣生、自性空?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。而且前面要有戒、要有定,這個觀一切法自性空是慧,慧的前面,你還要有一點定、還要有戒,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,不要做,你不要做。那麼,我做了又怎麼的呢?你做了的時候,你這個定就不容易修,這個慧也不容易學習了,就是障礙你的定、慧的成就,那就不能解脫苦,苦惱你不能排解出去的。

  

  所以,佛告訴我們持戒清淨就是爲了定成就,告訴我們學習定的方法的目的,就是爲了慧成就,能成就智慧,智慧成就,就得解脫了。因慧得解脫,由慧得解脫的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若是說我不感覺到苦,那這件事不需要。若是衆生不感覺到苦,釋迦牟尼佛不出現世間的,不能出現世間,出世間沒有用,你爲他說這些佛法,他不需要。我們通常會說到一句話,就是《四十二章經》上說:「富貴學道難」,「富貴學道難」是怎麼回事呢?可以有兩個原因:一個不感覺到苦,那他不需要佛法,這是一個原因;第二個原因呢,這個富貴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?是個大煩惱境界,這個大煩惱把他困住了,他沒有時間,沒有時間學習佛法,他沒有時間,所以他們要來學習聖道,這是不可能的,很困難、很困難的,除非是特別善根深厚的人,那有可能,不然的話都是很難、很難的。

  

  現在這一段文呢,諸天贊歎須菩提尊者,這個般若法門的殊勝,那麼贊歎完了,佛現在認可這件事,所以也把前文重說一遍,「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視是人當如佛,以無所得故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叁乘之教,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所以叫做「如佛」,是這樣。

  

  我還想再說兩件事,說兩件事。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的最後一個,前面有一個禅波羅蜜,再前面就是布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,這四個波羅蜜是幫助我們修禅波羅蜜的,因爲禅波羅蜜成就了,就可以修般若波羅蜜。但是這個六波羅蜜在《攝大乘論》上,無著菩薩有很多種解釋,現在我姑且就說一種。禅波羅蜜的這個「禅」字就是止觀,就是修止、修觀。修止觀成就聖道了,得到了清淨無漏的智慧了,叫「般若波羅蜜」,這樣意思。這個禅裏面也有智慧的,一個止、一個觀,就是禅。

  

  我們中國的佛教有禅宗,我們看這個禅宗的曆史,看禅宗的曆史,禅宗的人也會寫了一些禅宗的事情,但是我想,你看道宣律師,他寫得比較好,我是感覺。這個藏經裏面有《高僧傳》、《梁高僧傳》,這個道宣律師寫的《續高僧傳》,這個我感覺到可信的程度比較高。禅宗的人寫的禅宗曆史也可以看。但是這個《高僧傳》裏面看,達摩禅師他來到中國,應該是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隋,不是梁武帝的時候來的,他最晚可能是在齊以前,南北朝這個齊以前,有可能是宋,宋、齊、梁,有可能是宋的時候來,來得很早。他來的時候,在中國傳禅,跟他學禅的人,不是看話頭,而是以《楞伽經》來印心的,以《楞伽經》印心,就是學習《楞伽經》,根據《楞伽經》來坐禅的,是這樣。但是達摩禅師他開示的法門有「二入四行」,也不是很多。在這一段文章裏面,也有《維摩诘經》上的意思,也有《般若經》上的意思,裏面有《維摩诘經》、有《般若經》的道理,那麼就是依據佛說的法門,也還是依據「般若波羅蜜」來學習禅的,還是這樣。

  

  至于「看話頭」,是後來,就是禅宗衰微了的時候,才看話頭的。你若看看禅宗的曆史,很明白的、很容易明白這件事。所以後來的人,當然就是對于佛教的書讀得少,當然這個人有可贊歎的地方,就是對祖師的法語的恭敬心很深、很誠懇。但是你對于經律論、《高僧傳》沒有多讀,你就限在這個境界裏,就限在這個框框裏面,你不能出來,不能出來,就有點問題。那麼我這一段話說完了,再說第二段。

  

  第二段,我們中國佛教也很久了,這個念佛法門很興盛,流行得很廣,爲什麼它會流行得很廣呢?就是提倡的人多,我也宣揚念佛法門,你也宣揚念佛法門,所以大家念佛的人多;沒有人提倡,就沒有這件事。那麼這件事,很好!念阿彌陀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去。這件事和般若波羅蜜來對比的話,是怎麼情形呢?也很容易明白這件事。我們看這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你讀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、讀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我們做功課的時候,讀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你可能不是容易明白;你若讀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和讀《十六觀經》,就知道一件事,知道什麼事呢?就是我們在這裏誠心地、不散亂地、一心不亂地、心不顛倒地念阿彌陀佛,又怎麼的呢?臨命終的時候,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,到阿彌陀佛國又怎麼的呢?到阿彌陀佛國,就是聽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爲你說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!還是學習這個法門,得無生法忍,還是這麼回事。你若讀《十六觀經》,你會知道這件事、讀大本《無量壽經》也會知道,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你不知道,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沒有說這件事,不知道。

  

  那麼這樣子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來對比,我們也就發現佛的大慈悲,就是我們不能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沒有人提倡嘛,倒不能說決定不能學習,沒有人提倡,沒人提倡就沒人學習。很少人不經過別人的提倡,我就去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當然這種人,我看也可能有,但是不是很多;那麼,當然你提倡念佛,我就隨著念佛。念佛,你若能夠精進、一心不亂的念佛,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非常的殊勝,這件事非常是對的,非常好,非常好的!但是大多數人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