尔时,佛告诸天子:如是!如是!诸天子!如汝所言,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,乃至一切种智;而有三乘之教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诸天子!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视是人当如佛,以无所得故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
「尔时,佛告诸天子:如是!如是!」这是第二段「佛述」。前面第一科,是诸天赞叹须菩提尊者说般若法门的殊胜,现在是第二科,佛认可这件事,佛同意他的赞叹。这一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述叹」,就是同意他,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述其如佛」,就是同意他如佛的赞叹。
「尔时,佛告诸天子」,诸天赞叹完了的时候,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诸天子:「如是!如是!」就是你这样的赞叹是对的!是对的!
「诸天子!如汝所言」,前面这两个「如是」是总说的,下边是别说,就是详细的说。在说之前,佛先招呼诸天子:「如汝所言」,像你刚才所说的话:「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,乃至一切种智」,你刚才这样子说的话,能够这样子呢,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你这样的赞叹。这个「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」,怎么叫做「不远离」呢?就是「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不可得,观一切法空。
「而有三乘之教」,前边这样的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这个学者,这样的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的、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、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的,眼识、耳识乃至意识也是空的,乃至到佛的一切种智,也是空的,这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自己用功修行的境界。「而有三乘之教」呢,他的般若波罗蜜里面,他这个智慧里边,还有慈悲心的;如果这个般若的智慧里面没有慈悲心,那就是小乘佛教的般若法门;现在是大乘佛教,这个智慧里面还是有慈悲的,所以有三乘之教,就是为众生宣扬三乘佛法,你宣扬这样的佛法为众生作解脱的因缘,所以这是一个大慈悲的行为。「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就是这三乘之教。
「诸天子!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视是人当如佛,以无所得故」,这是昨天讲过,能这样学习,就是「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,都是无所得的,无所得就是空的意思。
我们第一天解释这个本经的题目的时候,曾经说过,但是我现在想要再描一描。佛,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为我们宣说佛法,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?目的就是解脱我们的苦恼,我们姑且只说人,我们人在世间上生存,你决定会有老病死的苦恼的,一定会有这种苦恼。也有爱别离苦、也有怨憎会苦、还有求不得苦,这另外还有一种苦呢,就是内心里面贪瞋痴的活动也很苦,小孩子可能不是太明白,人年岁渐渐大了,会明白一件事,就是自己忧愁、愤怒的时候,你很苦!你感觉到很痛苦!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伤害,有的时候饭都吃不下去了;这个愤怒的时候有这些苦,若是你的贪心动了起来的时候,其实也是很苦的,也是很苦的。
这个佛法,尤其是般若波罗蜜,就是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,能解除痛苦。我们昨天简略地解释了这个色受想行识不可得、一切种智也不可得,简单解释过。那么简单的解释,就是观色受想行识是空、无所得,无所得就是空的意思,就是无色受想行识了,这样的观察,怎么能够解除苦呢?这个道理何在呢?我简单说,就是在你的卧室里面有一条大毒蛇在那里,你心里有什么感觉?你若在那房子休息的时候,有一个大毒蛇向你吐舌头,你感觉怎么样?我看除了特别的那个蛇王可能是不同,一般人都会心里不安,都是苦啊。那么若没有毒蛇了,你心就安了,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了。
我们有很多的苦,都是很多的事情,心里面种种的分别,有种种的所分别的境界,你因此而有很多的烦恼、有很多的苦,你若用般若波罗蜜观察那个所分别的境界是空的,空无所有的,能分别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识也是空的,就无分别了,你就不苦了,就没有苦。就像你的房子里面没有毒蛇了,你心里就安了,这是一样,道理是一样的。
当然这件事不是像说话那么容易,你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,怎么叫做因缘生、自性空?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。而且前面要有戒、要有定,这个观一切法自性空是慧,慧的前面,你还要有一点定、还要有戒,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,不要做,你不要做。那么,我做了又怎么的呢?你做了的时候,你这个定就不容易修,这个慧也不容易学习了,就是障碍你的定、慧的成就,那就不能解脱苦,苦恼你不能排解出去的。
所以,佛告诉我们持戒清净就是为了定成就,告诉我们学习定的方法的目的,就是为了慧成就,能成就智慧,智慧成就,就得解脱了。因慧得解脱,由慧得解脱的,就是这么一回事。若是说我不感觉到苦,那这件事不需要。若是众生不感觉到苦,释迦牟尼佛不出现世间的,不能出现世间,出世间没有用,你为他说这些佛法,他不需要。我们通常会说到一句话,就是《四十二章经》上说:「富贵学道难」,「富贵学道难」是怎么回事呢?可以有两个原因:一个不感觉到苦,那他不需要佛法,这是一个原因;第二个原因呢,这个富贵的境界是个什么境界?是个大烦恼境界,这个大烦恼把他困住了,他没有时间,没有时间学习佛法,他没有时间,所以他们要来学习圣道,这是不可能的,很困难、很困难的,除非是特别善根深厚的人,那有可能,不然的话都是很难、很难的。
现在这一段文呢,诸天赞叹须菩提尊者,这个般若法门的殊胜,那么赞叹完了,佛现在认可这件事,所以也把前文重说一遍,「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视是人当如佛,以无所得故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所以叫做「如佛」,是这样。
我还想再说两件事,说两件事。这个般若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最后一个,前面有一个禅波罗蜜,再前面就是布施波罗蜜、持戒波罗蜜、忍辱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,这四个波罗蜜是帮助我们修禅波罗蜜的,因为禅波罗蜜成就了,就可以修般若波罗蜜。但是这个六波罗蜜在《摄大乘论》上,无著菩萨有很多种解释,现在我姑且就说一种。禅波罗蜜的这个「禅」字就是止观,就是修止、修观。修止观成就圣道了,得到了清净无漏的智慧了,叫「般若波罗蜜」,这样意思。这个禅里面也有智慧的,一个止、一个观,就是禅。
我们中国的佛教有禅宗,我们看这个禅宗的历史,看禅宗的历史,禅宗的人也会写了一些禅宗的事情,但是我想,你看道宣律师,他写得比较好,我是感觉。这个藏经里面有《高僧传》、《梁高僧传》,这个道宣律师写的《续高僧传》,这个我感觉到可信的程度比较高。禅宗的人写的禅宗历史也可以看。但是这个《高僧传》里面看,达摩禅师他来到中国,应该是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,不是梁武帝的时候来的,他最晚可能是在齐以前,南北朝这个齐以前,有可能是宋,宋、齐、梁,有可能是宋的时候来,来得很早。他来的时候,在中国传禅,跟他学禅的人,不是看话头,而是以《楞伽经》来印心的,以《楞伽经》印心,就是学习《楞伽经》,根据《楞伽经》来坐禅的,是这样。但是达摩禅师他开示的法门有「二入四行」,也不是很多。在这一段文章里面,也有《维摩诘经》上的意思,也有《般若经》上的意思,里面有《维摩诘经》、有《般若经》的道理,那么就是依据佛说的法门,也还是依据「般若波罗蜜」来学习禅的,还是这样。
至于「看话头」,是后来,就是禅宗衰微了的时候,才看话头的。你若看看禅宗的历史,很明白的、很容易明白这件事。所以后来的人,当然就是对于佛教的书读得少,当然这个人有可赞叹的地方,就是对祖师的法语的恭敬心很深、很诚恳。但是你对于经律论、《高僧传》没有多读,你就限在这个境界里,就限在这个框框里面,你不能出来,不能出来,就有点问题。那么我这一段话说完了,再说第二段。
第二段,我们中国佛教也很久了,这个念佛法门很兴盛,流行得很广,为什么它会流行得很广呢?就是提倡的人多,我也宣扬念佛法门,你也宣扬念佛法门,所以大家念佛的人多;没有人提倡,就没有这件事。那么这件事,很好!念阿弥陀佛,求生阿弥陀佛国去。这件事和般若波罗蜜来对比的话,是怎么情形呢?也很容易明白这件事。我们看这个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你读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、读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做功课的时候,读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你可能不是容易明白;你若读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和读《十六观经》,就知道一件事,知道什么事呢?就是我们在这里诚心地、不散乱地、一心不乱地、心不颠倒地念阿弥陀佛,又怎么的呢?临命终的时候,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,到阿弥陀佛国又怎么的呢?到阿弥陀佛国,就是听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为你说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!还是学习这个法门,得无生法忍,还是这么回事。你若读《十六观经》,你会知道这件事、读大本《无量寿经》也会知道,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你不知道,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没有说这件事,不知道。
那么这样子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来对比,我们也就发现佛的大慈悲,就是我们不能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没有人提倡嘛,倒不能说决定不能学习,没有人提倡,没人提倡就没人学习。很少人不经过别人的提倡,我就去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当然这种人,我看也可能有,但是不是很多;那么,当然你提倡念佛,我就随着念佛。念佛,你若能够精进、一心不乱的念佛,能往生阿弥陀佛国,非常的殊胜,这件事非常是对的,非常好,非常好的!但是大多数人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