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呢,还不是那么样的……像说的那么好,就是你懈怠嘛,你不能精进嘛,就是很多很多的事情,把你牵去了,你没时间念佛,少少的时间念佛,这样子也可能往生,也可能不能,不一定,不一定的。
那么这件事就是明白,就是两种人:一种是我不知道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这个法门;一个是我知道了,也不能学,那么怎么样解脱我这个老病死苦呢?就是念阿弥陀佛,就是这么回事了。那么这样说就可以知道,我们的善根不是太深厚了,也就是根性太钝了,但是能念佛成功,还是很殊胜的。
那么若是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没能够精进地观一切法空,你没能修止观,修就是昨天修,今天又不修了,不精进,就还是懈怠,那你也不会成功的,你也不会成功,那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好。你念阿弥陀佛,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;你若不念阿弥陀佛,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你也没能精进修行,死了要到那儿去?因为你没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,那就不如念阿弥陀佛,有愿,求生阿弥陀佛国好,这个事情应该这么说,应该是这样的。
我们再从另一个态度来说呢,若是我们……当然这件事,这个六祖大师是特别的人,其他没有那种特别因缘的人,那还是要读书的;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感觉,你是要读点书。这是汉文,而且又是古文,就是你要读过书,而且要是拿出来时间用功,拿出时间来用功的,你早晨起来,早晨你不要贪睡觉,早晨早点起来,就要修止观,午前也修、午后也修,那么晚上也修。你一天,初开始我看至少要修八个钟头,一天修或者四次、或者五次、或者修六次、或者修七次,最少要八个钟头;等到再进一步的时候,就是十个钟头,再就是十二个钟头、二十四个钟头,那么你就成功了;如果说我只是每一天静坐两个钟头,这还是不行,那还是不行的。
所以,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呢,就是学禅的人,你若愿意听达摩禅师的开示,你应该去学《楞伽经》、或者学《维摩诘经》、学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禅宗这个四祖,道信禅师,道信禅师对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还是欢喜的,他还弘扬这个的。《六祖檀经》里面也提到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所以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就是禅,就是禅了;所以,从禅宗史上来看,你若愿意看话头,那当然是你的自由,但是你若希望有成就,学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个禅,好过看话头的,这是很明显的事情。
我刚才说,你的卧室里面一条毒蛇,什么是毒蛇呢?就是你自己的虚妄分别心,就是毒蛇,虚妄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是毒蛇。因为我们平常人,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,你就在这上贪瞋痴,贪瞋痴就是毒蛇,若用般若波罗蜜这样观察,慢慢地训练自己,这个毒蛇没有了,你心就安了,所以你这个老病死苦,苦而不苦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所以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应该好好学习,幸而这个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,到现在我们还有这部,这个藏经里面还有这部经;南传佛教没有这个书的,而印度佛教很早就失传了,这个《大智度论》就失传了。但是我们中国,鸠摩罗什法师他传到我们中国来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我这几句话说完了。
这地方说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,前面这一段呢,「述其如佛」,就是佛同意诸天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是如佛的,与佛相似,不是佛,但是与佛相似,这也很了不起啊!能与佛相似,还了得,很了不起了。那么下面这一段文,佛又进一步地解释这件事,就是「明佛不可得,此是如佛」,怎么叫做「如佛」呢?就加以解释的意思。
檀那波罗蜜中,佛不可得;离檀那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。乃至般若波罗蜜中,佛不可得;离般若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。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一切种智,亦如是。佛语诸天子:菩萨摩诃萨若能学是一切法,所谓檀那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,以是事故,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佛。
「檀那波罗蜜中,佛不可得;离檀那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。乃至般若波罗蜜中,佛不可得;离般若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」:这个「檀那波罗蜜」,这个戒波罗蜜,「檀那」就是布施,布施波罗蜜。施波罗蜜、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勤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,这六波罗蜜。六波罗蜜是什么呢?就是成佛的法门。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,它不是孤独的一件事,它是和前面五波罗蜜统一起来,名为般若波罗蜜的;不是单独一个般若波罗蜜,名为「般若波罗蜜」,一定有前面五波罗蜜在一起合作,那么叫做「般若波罗蜜」。
那么这六波罗蜜是什么呢?就是得圣道的一个法门,就是成佛的一个方法。这样说呢,我们昨天也提到,得一切种智,得佛智慧,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,说佛是人,这个人一定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而名为佛的。你没得无上菩提,不能名之为佛。所以佛是个假名字,一定是成就了佛的功德,而名为佛。这样说,这个佛是因缘成就的,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的修行,这个大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,这两种功德圆满了,名之为佛。这样说,佛是因缘成就的。
你若是读禅师的语录、或者是读《起信论》、读《楞严经》,就是另一个态度,现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它不说「即心是佛」,不说这个话,它不说:「你本来就是佛」,就是这个佛法说的,它不一样。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,佛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然后能修六波罗蜜,修般若波罗蜜,广度众生,功德圆满了就是佛;佛不是本来就是佛,而是经过修行才成为佛的。玄奘法师翻的《大般若经》上说:「得一切种智,名之为佛」,说得很明白。什么叫做佛?得一切种智,就叫做「佛」。你没有得一切种智,不名为佛。这就是佛是经过修行的因缘而成就的,如果你不修行呢,你没这样努力地用功修行,那你就不是佛,就是没有佛这件事。
那么现在这个文,就是表示这个意思,「檀那波罗蜜中佛不可得」,就是「本来就是佛」这件事不可得。「檀那波罗蜜」就是我们依据经论发菩提心,修这个布施波罗蜜来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,这个时候,「佛不可得」,就是不因为因缘而成就的佛,没有。「本来就是佛」这件事没有,没有这回事情,就是佛不可得,就是不经过修行就是佛,没有这回事情。如果说是本来就是佛,那么你在因地的时候,就是现在我还是凡夫,但是我发无上菩提心,我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那么你就是佛了?你本来就是佛嘛,这时候你就是佛了。但是这个时候,不是佛;因为你没得一切种智嘛,你心里面还是贪瞋痴的活动,是污染的,甚深的三昧乃至陀罗尼,这一切的功德你都没有成就,没有成就,这佛不可得。
「离檀那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」,说我修这个檀那波罗蜜,也没有一个本性佛;说我「离檀那波罗蜜」,我不修,不修也没有,这个自性佛也是不可得,也是没有的;就是不经过因缘,你就是佛,这件事,不承认这件事,不承认有这件事的。「乃至般若波罗蜜中佛不可得」,中间是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也是一样。「乃至到般若波罗蜜中」,如果你认为本来就是佛,那么你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不管你成功、没成功,你应该那里有一个佛才对的,有一个不经过修行的,本来就是佛,应该就在那里了,但是,不是的;你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那个本性佛也是不可得。
「离般若波罗蜜,佛亦不可得」,说我不修般若波罗蜜,本来就是佛,也没有这回事情。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佛呢?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、功德圆满、得一切种智的时候,才名之为佛,应该是这样子。
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」,这是十八空: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第一义空,一共有十八空。十八空在前面第一卷,《大智度论》第一卷有解释,我想在这里不要解释了。这个十八空,主要就是自性空,观一切法是因缘有,自性不可得,主要是这个自性空。这个自性空,这个十八空呢,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这些是内空、外空、空空、大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,就是一种智慧,这个十八空,就是有十八种智慧的意思;也和前面一样,十八空中,也是佛亦不可得,离十八空,也是佛亦不可得。
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一切种智亦如是」:这个「四念处」就是三十七道品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这一共是三十七条,三十七条也是,你修四念处的时候,四念处中,佛亦不可得,离四念处,佛亦不可得。这里面说这个不可得,就是说那个自性佛是不可得的,是这样意思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,一切种智亦如是」,这个「十八不共法」,就是佛所成就的功德,一共有十八条,这十八条是「不共」,不共于声闻、缘觉,他们没有这种功德,这十八种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