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4

  「何以故?」這底下解釋這個理由,爲什麼如佛呢?解釋這個理由。

  

  「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;而有叁乘之教,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」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看這個人是如佛呢?這是問,問的口氣,下面就解釋。「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,這個「雖」字我們姑且不念。「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」,什麼法不可得呢?「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是不可得。

  

  這個「行般若波羅蜜」的人,他的身、語、意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怎麼叫做「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」呢?就是無法可得。「所謂色受想行識」,這個「色受想行識」就是我們的生命體。佛的大智慧說:我們的生命體是什麼東西組織成的呢?就是這五樣:一個色、一個受、一個想、一個行、一個識,這五樣組成我們的身體。這個「色」就是物質,佛教裏面常說地、水、火、風,我們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身體。但是這個地水火風裏邊和身外的地水火風不一樣,身外的地水火風是無情物,我們這個身體裏面,這是物質組成了,組成這個身體;但是另外還有受想行識,這個「受」就是感覺,你感覺到苦惱、你感覺到快樂、或者是感覺到不苦不樂;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這個身會覺觸、心裏面分別一切法,都會感覺到;或者感覺苦、或者感覺樂、或者感覺到不苦不樂,有感覺,這是一個「受」。

  

  第叁個是「想」,這個想就是心裏面……這個想這個字,上面是個相,下面是個心,就是你內心裏面去認識、去觀察世間上一切的事情,你心裏面有這種作用,這個就是屬于智慧這一方面的,這個「受」是屬于感情方面的事情。

  

  這個「行」就是行動,我們心裏面有受、有想的時候,然後心裏就想:這件事對我有利、這件事對我有害,我要采取行動;對我有利的事情,我要去發動;對我有害的事情,我要排斥,就是心裏面有目的的采取行動,這叫做「行」,也是你的心裏的活動。當然這裏面是很複雜的,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就提出其中的一個綱要性的,就是這樣說:有受、有想、有行這叁種差別。

  

  這個「識」,這個「識」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了別性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個識能了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事。「受想行」這叁種,是幫助這個識活動的,是幫助這個識,它不就是識,但是同這個識在一起和合活動的,是這樣。所以這個「識」是心王,「受想行」是幫助這個王活動的,名之爲臣,王、臣,所以也說是心所有法,這合起來就是五種。或者說這個色就是受、想、行的依止處;或者色、受、想、行是識的住處,識就在色這裏,在受、想、行這裏,是這樣。

  

  這五種法和合起來,就是我們的生命體,但是每一個人都具足這五種事,但是每一個人,彼此間都不一樣,你有你的色、我有我的色,你有你的受想行識、我有我的受想行識,人與人不一樣,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兒女也不一樣,也不是一樣的。

  

  這上面說「雖無法可得」,這個「雖」字暫時不念,「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」,沒有法,沒有這件事,沒有什麼事呢?「所謂色受想行識」,是沒有的。那麼就是般若波羅蜜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空的,是這樣意思。無所得、不可得,就是沒有的意思。

  

  這個「空」的意思,我講一下。我們現實的生活上面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一切境界的時候,都是很明顯的,有這件事的存在,但是在佛法的般若波羅蜜的觀察,這件事是沒有的,這樣和我們日常生活的知識,完全是相反的。我們大家,佛教徒多數都是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,在前邊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須菩提言:不也!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句話裏面有個「定」字,這個「定」這個字,可以再加上一個字,「決定」,無有決定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現在說色受想行識是沒有這回事,也可以用這個字,就是沒有決定性的色受想行識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「沒有決定性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怎麼叫做「沒有決定性」的色受想行識呢?

  

  一個人,我們現在先說一個大意,一個人有父母的慈悲愛護,這個小孩子來到人間了,然後他漸漸長大了,當然他是受父母的影響,然後到學校去讀書,那麼到什麼學校讀書。然後他就有他的思想,小孩的時候聽父母的話,漸漸大了,他有自己的思想,不一定聽父母的話了。那麼這件事呢,就是他生于這個大環境,這個大環境影響他,就有這樣的思想。但是同在一個環境裏面生長的,同是一個父母所生、同在一個學校讀書,但思想不一定是一樣的。那麼這可見,就是佛法說得對,有前生的事情,今生這個因緣,大的環境的情況是一樣的,但是他還有前生不同的因緣,所以就影響了現在,所以就會促成他一個不同的思想。那麼這個地方,我們做一個結論呢,他現在有這樣的思想,就是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因緣,促成他現在的思想出來的。如果離開了過去的因緣,離開了現在的因緣,這個思想是沒有這回事情,就不會有現在這種思想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樣意思,怎麼叫做「不決定」呢?就是離開了因緣,思想本身是不決定的,它不能決定,它沒有決定,它要由因緣來決定它的。

  

 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是敲這個磬,我們到寺院裏面去,隨著做功課的時候,這維那敲這個磬,這個磬,你若到賣磬那個地方去看呢,磬與磬不一樣,發出聲音也不一樣。如果你用一個木頭的磬槌去敲這個磬,是發出這個聲音;如果你用一個鐵的槌敲這個磬,發出的聲音是又一樣;有的人,會敲磬的人,會發出一個聲音;不會敲磬的人發出聲音也不一樣。那麼這個因緣不同的時候,發出的聲音就不同。如果說這個聲音,它若會說話的話,你們都不能決定,我自己決定,我一定要這樣子,可以吧?是不可以!它本身不可以決定的!它本身不能決定的!這就叫做「空」。這個「空」是這樣意思。當然我這麼講,可能會明白一點 「不決定」的意思,但是「空」可能還是不太明白。

  

  我們讀《大智度論》的時候、或者是讀《中觀論》的時候,乃至到讀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,這是密宗的這部經裏面也有這種話,就是說一切法空,叫做「自性空」。這個「自性」怎麼講呢?這個自性實在就是決定的意思。這個「自性」呢,就是一切事情的出現是靠因緣有的,因緣叫做「他」,「因」和「緣」都是「他」。譬如說是你種麥,有個種子,然後有土地、有水、當然也要有陽光、有水,有各式各樣的因緣,還要有肥料,然後這個種子就生出芽來了。那麼這個芽的出來,要靠種子,還要靠有土地,還要靠各式各樣的因緣,然後才能出來一個芽來的。這樣說,這個芽就叫做「所生法」。其他的因,這個種子是主要的力量,種子是因,其他的事情,這個水、土、陽光都是緣,這個因緣和合了,就有芽出來。如果說這個芽不需要種子,也不需要水、土、陽光這些因緣,這個芽自己就有了,這叫做「自性有」。但是事實上來看呢,沒有因緣的時候,是沒有芽的,所以叫做「自性空」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的時候,看這個人呢,就是他前生的業力,再加上他現在父母的幫助,就出來一個人來。如果說不需要這個業力,沒有這個業力,也沒有父母的幫助的時候,這個人是沒有的,這個人就猶如虛空似的,就沒有人了,所以叫做「色自性空、受想行識自性空」,這自性空這個地方,「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」,所以就是「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」,你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觀察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的、是空無所有的。

  

  所以若說是你面對一個人的時候,假設你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你面對一個人的時候,你心裏面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時候,不見有人可得、不見有色受想行識可得,因爲他們都是因緣有的,所以都是自性空的,就是這樣意思。所以「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」,什麼法得不到呢?就是色受想行識,這樣觀。

  

  你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你觀察別人可能會容易,或者父母觀察兒女,兒女本身是無有少法可得,都是空的;或者是其他的一切朋友、知識,你觀察別人是空的,也可能比較容易;你觀察你自己是空的,看看能不能觀上來?可能是有點困難的。

  

  但是,你常常的思惟,慢慢你觀察自己也是空的,一樣也能觀察空。如果你有誠意的話,假設你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能拿出時間去用功學習,用功學習的時候,然後你多靜坐,去思惟的時候,你可能很容易就觀察,把自己也觀察是空的,觀察其他的人也都是空的,心裏面無有少法可得,可能會這樣。但是你若有困難的時候呢,忽然間進一步,你就會知道:哎呀!我自己是沒有這個力量,這是佛菩薩幫助了一下。所以你若用功修行的時候,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的幫助,「善護念諸菩薩」這句話是真實不虛的。若是你不用功,不行!你感覺不到這裏來。但是這件事,就是你平常要多努力,平常沒有事情的時候,你多靜坐、多思惟,經行的時候也可以思惟。時間,有的人可能會時間不需要很多,有的人可能是時間要多一點,就可以了。

  

  但是另外有一個問題呢,修這個奢摩他這件事,就是修定,我們散亂心,也有可能也能夠這樣思惟:一切法自性空,坐在那裏也能這樣思惟;但是,你知道,若是有了禅定,這件事更容易,就不難,因爲這個定能幫助你的智慧,有幫助它的力量,你常常能夠這樣思惟、觀察的時候,你慢慢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你修成功了的時候,在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的境界,對于你沒有影響了。好的境界也不能動搖你、壞的境界也不能動搖你,所以那就接近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了,你就接近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