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何以故?」这底下解释这个理由,为什么如佛呢?解释这个理由。
「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;而有三乘之教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」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看这个人是如佛呢?这是问,问的口气,下面就解释。「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,这个「虽」字我们姑且不念。「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」,什么法不可得呢?「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是不可得。
这个「行般若波罗蜜」的人,他的身、语、意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怎么叫做「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」呢?就是无法可得。「所谓色受想行识」,这个「色受想行识」就是我们的生命体。佛的大智慧说:我们的生命体是什么东西组织成的呢?就是这五样:一个色、一个受、一个想、一个行、一个识,这五样组成我们的身体。这个「色」就是物质,佛教里面常说地、水、火、风,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身体。但是这个地水火风里边和身外的地水火风不一样,身外的地水火风是无情物,我们这个身体里面,这是物质组成了,组成这个身体;但是另外还有受想行识,这个「受」就是感觉,你感觉到苦恼、你感觉到快乐、或者是感觉到不苦不乐;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这个身会觉触、心里面分别一切法,都会感觉到;或者感觉苦、或者感觉乐、或者感觉到不苦不乐,有感觉,这是一个「受」。
第三个是「想」,这个想就是心里面……这个想这个字,上面是个相,下面是个心,就是你内心里面去认识、去观察世间上一切的事情,你心里面有这种作用,这个就是属于智慧这一方面的,这个「受」是属于感情方面的事情。
这个「行」就是行动,我们心里面有受、有想的时候,然后心里就想:这件事对我有利、这件事对我有害,我要采取行动;对我有利的事情,我要去发动;对我有害的事情,我要排斥,就是心里面有目的的采取行动,这叫做「行」,也是你的心里的活动。当然这里面是很复杂的,只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就提出其中的一个纲要性的,就是这样说:有受、有想、有行这三种差别。
这个「识」,这个「识」是什么?就是我们的了别性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个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事。「受想行」这三种,是帮助这个识活动的,是帮助这个识,它不就是识,但是同这个识在一起和合活动的,是这样。所以这个「识」是心王,「受想行」是帮助这个王活动的,名之为臣,王、臣,所以也说是心所有法,这合起来就是五种。或者说这个色就是受、想、行的依止处;或者色、受、想、行是识的住处,识就在色这里,在受、想、行这里,是这样。
这五种法和合起来,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但是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五种事,但是每一个人,彼此间都不一样,你有你的色、我有我的色,你有你的受想行识、我有我的受想行识,人与人不一样,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儿女也不一样,也不是一样的。
这上面说「虽无法可得」,这个「虽」字暂时不念,「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」,没有法,没有这件事,没有什么事呢?「所谓色受想行识」,是没有的。那么就是般若波罗蜜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空的,是这样意思。无所得、不可得,就是没有的意思。
这个「空」的意思,我讲一下。我们现实的生活上面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,都是很明显的,有这件事的存在,但是在佛法的般若波罗蜜的观察,这件事是没有的,这样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,完全是相反的。我们大家,佛教徒多数都是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,在前边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须菩提言:不也!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句话里面有个「定」字,这个「定」这个字,可以再加上一个字,「决定」,无有决定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现在说色受想行识是没有这回事,也可以用这个字,就是没有决定性的色受想行识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没有决定性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怎么叫做「没有决定性」的色受想行识呢?
一个人,我们现在先说一个大意,一个人有父母的慈悲爱护,这个小孩子来到人间了,然后他渐渐长大了,当然他是受父母的影响,然后到学校去读书,那么到什么学校读书。然后他就有他的思想,小孩的时候听父母的话,渐渐大了,他有自己的思想,不一定听父母的话了。那么这件事呢,就是他生于这个大环境,这个大环境影响他,就有这样的思想。但是同在一个环境里面生长的,同是一个父母所生、同在一个学校读书,但思想不一定是一样的。那么这可见,就是佛法说得对,有前生的事情,今生这个因缘,大的环境的情况是一样的,但是他还有前生不同的因缘,所以就影响了现在,所以就会促成他一个不同的思想。那么这个地方,我们做一个结论呢,他现在有这样的思想,就是过去的因缘和现在的因缘,促成他现在的思想出来的。如果离开了过去的因缘,离开了现在的因缘,这个思想是没有这回事情,就不会有现在这种思想,就是这样意思。这样意思,怎么叫做「不决定」呢?就是离开了因缘,思想本身是不决定的,它不能决定,它没有决定,它要由因缘来决定它的。
我们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是敲这个磬,我们到寺院里面去,随着做功课的时候,这维那敲这个磬,这个磬,你若到卖磬那个地方去看呢,磬与磬不一样,发出声音也不一样。如果你用一个木头的磬槌去敲这个磬,是发出这个声音;如果你用一个铁的槌敲这个磬,发出的声音是又一样;有的人,会敲磬的人,会发出一个声音;不会敲磬的人发出声音也不一样。那么这个因缘不同的时候,发出的声音就不同。如果说这个声音,它若会说话的话,你们都不能决定,我自己决定,我一定要这样子,可以吧?是不可以!它本身不可以决定的!它本身不能决定的!这就叫做「空」。这个「空」是这样意思。当然我这么讲,可能会明白一点 「不决定」的意思,但是「空」可能还是不太明白。
我们读《大智度论》的时候、或者是读《中观论》的时候,乃至到读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,这是密宗的这部经里面也有这种话,就是说一切法空,叫做「自性空」。这个「自性」怎么讲呢?这个自性实在就是决定的意思。这个「自性」呢,就是一切事情的出现是靠因缘有的,因缘叫做「他」,「因」和「缘」都是「他」。譬如说是你种麦,有个种子,然后有土地、有水、当然也要有阳光、有水,有各式各样的因缘,还要有肥料,然后这个种子就生出芽来了。那么这个芽的出来,要靠种子,还要靠有土地,还要靠各式各样的因缘,然后才能出来一个芽来的。这样说,这个芽就叫做「所生法」。其他的因,这个种子是主要的力量,种子是因,其他的事情,这个水、土、阳光都是缘,这个因缘和合了,就有芽出来。如果说这个芽不需要种子,也不需要水、土、阳光这些因缘,这个芽自己就有了,这叫做「自性有」。但是事实上来看呢,没有因缘的时候,是没有芽的,所以叫做「自性空」,就是这样子。
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,看这个人呢,就是他前生的业力,再加上他现在父母的帮助,就出来一个人来。如果说不需要这个业力,没有这个业力,也没有父母的帮助的时候,这个人是没有的,这个人就犹如虚空似的,就没有人了,所以叫做「色自性空、受想行识自性空」,这自性空这个地方,「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」,所以就是「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」,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、是空无所有的。
所以若说是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,假设你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,你心里面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时候,不见有人可得、不见有色受想行识可得,因为他们都是因缘有的,所以都是自性空的,就是这样意思。所以「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」,什么法得不到呢?就是色受想行识,这样观。
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你观察别人可能会容易,或者父母观察儿女,儿女本身是无有少法可得,都是空的;或者是其他的一切朋友、知识,你观察别人是空的,也可能比较容易;你观察你自己是空的,看看能不能观上来?可能是有点困难的。
但是,你常常的思惟,慢慢你观察自己也是空的,一样也能观察空。如果你有诚意的话,假设你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能拿出时间去用功学习,用功学习的时候,然后你多静坐,去思惟的时候,你可能很容易就观察,把自己也观察是空的,观察其他的人也都是空的,心里面无有少法可得,可能会这样。但是你若有困难的时候呢,忽然间进一步,你就会知道:哎呀!我自己是没有这个力量,这是佛菩萨帮助了一下。所以你若用功修行的时候,你就会感觉到佛菩萨的帮助,「善护念诸菩萨」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。若是你不用功,不行!你感觉不到这里来。但是这件事,就是你平常要多努力,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,你多静坐、多思惟,经行的时候也可以思惟。时间,有的人可能会时间不需要很多,有的人可能是时间要多一点,就可以了。
但是另外有一个问题呢,修这个奢摩他这件事,就是修定,我们散乱心,也有可能也能够这样思惟:一切法自性空,坐在那里也能这样思惟;但是,你知道,若是有了禅定,这件事更容易,就不难,因为这个定能帮助你的智慧,有帮助它的力量,你常常能够这样思惟、观察的时候,你慢慢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你修成功了的时候,在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的境界,对于你没有影响了。好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你、坏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你,所以那就接近到无生法忍的境界了,你就接近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