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圣人的境界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但是这件事,后边也有提到,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,也可能要其他的因缘的帮助,也有这些事情。
这里面说呢,虽无法可得,就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,这个「乃至」,就中间有略去了,中间略去了「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」,就是十八界,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乃至到一切种智,就是佛的智慧。「佛的智慧」,刚才《金刚经》说: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说中国话,就是一切种智,佛的智慧,在我们读《般若经》的时候,当然和《楞严经》不同、和《起信论》不同。《般若经》上的说法,佛的智慧也是由因缘有的,不是自然有的。我们读《大般若经》上说:「得一切种智,名之为佛」,它不说「即心是佛!」它不这么说,它不这么说的。是「得一切种智」,才是叫做佛,是这样讲。那么「得一切种智」,怎么能得一切种智呢?你就是先要学习般若波罗蜜,先学习般若波罗蜜,慢慢慢慢地就得一切种智。但是我们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有个〈遍学品〉,〈遍学品〉那个意思就是:你得到无生法忍以后,你要广学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要广学,那当然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有大悲心的人,他要广度众生,无知无识是不能度众生的,要有广大的智慧。这广大的智慧从那里来?要学习才来的。学习来,有两个,我们从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看出来有两条道路:一个到十方世界跟佛学、听佛说法,从这里得智慧。第二条路呢,到一切的众生的世界来,跟众生学。我们学的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菩萨也懂得医,为众生治一切病这件事,也懂得医,懂得医啊!也懂得工巧明,工巧明实在就是很多的世间上造房子,造房子这是工巧明,你造机器,世间上所有利益众生的事情,菩萨无有不学的,没有一件事菩萨不学习的。菩萨到众生的世界做大学教授,乃至做乞丐、做贫苦的人、做富贵的人,菩萨也可能会做鹿王、也可能做一条牛,到一切众生世界去学习,通达一切法,究竟圆满了,叫做「一切种智」。
《法华经》〈如来寿量品〉有一句话: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无量,寿命无数劫,久修业所得」,佛那个圆满的智慧,大光明的境界,「久修业所得」,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不断地在学习所成就的,这可见就是你努力地学习,成就了智慧。那么这个话就是「因缘所生法」,佛的一切种智是因缘所生的,因缘所生的,就是无自性,无自性就是空,毕竟空中一切种智不可得,就是这样意思。
我们读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!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」,不但佛的智慧,我们观察它是毕竟空,佛的身相也是毕竟空的。观一切众生是毕竟空,乃至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都是毕竟空的,此中无有少法可得,心里面离一切相到无分别的境界,那么这就是「般若波罗蜜」,是这样意思。
「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,你能这样观察呢,这叫做「如佛」;你能这样学习,你肯这样努力,这叫做「如佛」。但是佛是有大悲心,为一切众生说法的,那么这位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亦复如是。他学习般若波罗蜜,自己能这样学习,同时也能为众生说法,所以下面说:「而有三乘之教」。
「三乘之教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这位菩萨,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他知道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有的,都是因缘有。说是这个人性格非常的坏,是因缘有的;说这个人的性格很好、品德很好,也是因缘有的。世间上的众生是善、是恶,是因缘有的;出世间的圣道也是因缘有的,也是因缘有。那么菩萨呢,他感觉到世间上的众生,做恶虽然是有罪过,做善是比较好,终究是在生死里流转,是不究竟的、还是不圆满的;若能学习圣道,才能解脱生死的苦,永久的安乐自在了,所以菩萨大悲也学习佛为众生说法,所以「而有三乘之教」。
什么叫「三乘之教」呢?「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这是三乘之教。「声闻乘」这个「声」就是佛为众生说法的法音、法语,叫做「声」;「闻」呢,听佛的法语而能够努力的修行,然后从生死苦恼的世界得解脱了,叫做「乘」。这个「乘」就是车,车有运载的意思,有动力,能从这里运载到另一个地方去,有这个动力的,叫做「乘」。你若学习佛法的时候,学习「苦集灭道」的佛法,你就能够从生死苦恼的世界,运你到涅槃的地方去,所以叫做「乘」,有动力。说我不学习佛法,我愿意学世间上的慈善事业,我造个医院,众生很苦、没有衣服穿、没有饭吃,我来布施他们,做这个善法。做这个善法,也很好,但是不能够把你运到涅槃去,没有这个力量,没有这个动力。但是能够不到三恶道去,还有点好处,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,在人间、在天上受乐,那么这世间善法是这样。
但是,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还有一点差别,我们佛教徒也应该有慈悲心。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医院,很多人有病,没有地方去治疗,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医院。如果我们是佛教徒做这件事,你回向无上菩提,愿以此功德,愿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,那么这就是菩萨道了,这不是世间的善法了,就不同了。如果你没有回向无上菩提,你只是:我造一个医院,就令众生在这里能够恢复他的健康,消除他的病苦,你就知足了,那这是世间善法,所以大家共同地做这一件事,但是思想不同,所得的果报不一样,所得的果报还不一样的。
所以现在说这「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这是出世间的善法。出世间的善法好过世间的善法,就是使令你究竟地解脱一切苦恼,是这样意思。
这个「辟支佛乘」翻一个独觉,就是他出现在没有佛、没有佛法的世界,没有人教导他佛法,而他自己无师自悟,没有老师教导,他遇见一个因缘,他就能明白佛法。
在这个经论上说到一件事,说有个国王,这个国王有很多的女人陪着他,他这个后背,也许他不常洗澡,他就发痒,他就叫他的女人给他搔痒,而这些女人都是带着手镯,带着什么东西。那么很多的手在那里搔痒的时候,这些手镯与手镯碰,就发出来音声了。等这个搔痒搔完了的时候,这个声音就没有了,那么这国王就从这里,就明白一切法空的道理了。他明白这个空了,他就心里面寂静住,就得了禅定、得了神通,他就弃舍了王位,到深山里面修行,得了圣道。
所以这叫做出在无佛世的时候,无师自悟,他能够得圣道。而这种人为什么会这样子?为什么有人不能这样子呢?就是宿世的栽培不同。这个人宿世见到佛见得多、修福修得多、栽培善根多,修四念处是栽培善根,还能修福,做了很多的善事,所以他这个功德做得特别多,而他也愿意出在无佛、无佛法的世间,无师自悟,他也有这个愿望,于是乎他就是出现这件事了,这叫做「辟支佛乘」。
这个「佛乘」呢,也是修学佛法,但是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了,也就是发了大悲心。众生在这世界上流转很苦,那么他发大悲心,我要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,以三乘圣道普度一切众生,他有这样的大悲心,有这样的大悲的愿力,他能广学佛法、修学圣道,得无生法忍以后,就能普度众生,一直到最后功德圆满就成佛了,那叫做「佛乘」。
「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,而有三乘之教」这个地方,就是由大悲心宣扬三乘的佛法,普度众生。前面是「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」,这是般若的智慧;「而有三乘之教」是大悲心;一个般若的智慧、一个大悲心,这两种功德圆满了,那就是佛了,是这样意思。
这上面说:「虽无」,「虽」这个字,就是虽然是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,但是他有大悲心为一切众生宣扬三乘之教,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如佛。前面是说他自己是……,前面这一段,「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这只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如佛。「何以故?」下面呢,说到般若波罗蜜,也同时说到大悲心。所以他又能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,来调伏自己的烦恼乃至断烦恼,还有大悲心广度众生,所以也是「如佛」。所以诸天说:「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是这样意思。我还想讲个故事,现在到点了,就休息,明天再讲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