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4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聖人的境界了,就是這樣意思。但是這件事,後邊也有提到,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,也可能要其他的因緣的幫助,也有這些事情。

  

  這裏面說呢,雖無法可得,就是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,這個「乃至」,就中間有略去了,中間略去了「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、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」,就是十八界,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乃至到一切種智,就是佛的智慧。「佛的智慧」,剛才《金剛經》說:「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說中國話,就是一切種智,佛的智慧,在我們讀《般若經》的時候,當然和《楞嚴經》不同、和《起信論》不同。《般若經》上的說法,佛的智慧也是由因緣有的,不是自然有的。我們讀《大般若經》上說:「得一切種智,名之爲佛」,它不說「即心是佛!」它不這麼說,它不這麼說的。是「得一切種智」,才是叫做佛,是這樣講。那麼「得一切種智」,怎麼能得一切種智呢?你就是先要學習般若波羅蜜,先學習般若波羅蜜,慢慢慢慢地就得一切種智。但是我們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有個〈遍學品〉,〈遍學品〉那個意思就是:你得到無生法忍以後,你要廣學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要廣學,那當然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有大悲心的人,他要廣度衆生,無知無識是不能度衆生的,要有廣大的智慧。這廣大的智慧從那裏來?要學習才來的。學習來,有兩個,我們從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看出來有兩條道路:一個到十方世界跟佛學、聽佛說法,從這裏得智慧。第二條路呢,到一切的衆生的世界來,跟衆生學。我們學的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菩薩也懂得醫,爲衆生治一切病這件事,也懂得醫,懂得醫啊!也懂得工巧明,工巧明實在就是很多的世間上造房子,造房子這是工巧明,你造機器,世間上所有利益衆生的事情,菩薩無有不學的,沒有一件事菩薩不學習的。菩薩到衆生的世界做大學教授,乃至做乞丐、做貧苦的人、做富貴的人,菩薩也可能會做鹿王、也可能做一條牛,到一切衆生世界去學習,通達一切法,究竟圓滿了,叫做「一切種智」。

  

  《法華經》〈如來壽量品〉有一句話: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」,佛那個圓滿的智慧,大光明的境界,「久修業所得」,就是叁大阿僧祇劫,不斷地在學習所成就的,這可見就是你努力地學習,成就了智慧。那麼這個話就是「因緣所生法」,佛的一切種智是因緣所生的,因緣所生的,就是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空,畢竟空中一切種智不可得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們讀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!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,不但佛的智慧,我們觀察它是畢竟空,佛的身相也是畢竟空的。觀一切衆生是畢竟空,乃至觀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都是畢竟空的,此中無有少法可得,心裏面離一切相到無分別的境界,那麼這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,你能這樣觀察呢,這叫做「如佛」;你能這樣學習,你肯這樣努力,這叫做「如佛」。但是佛是有大悲心,爲一切衆生說法的,那麼這位行般若波羅蜜的人亦複如是。他學習般若波羅蜜,自己能這樣學習,同時也能爲衆生說法,所以下面說:「而有叁乘之教」。

  

  「叁乘之教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位菩薩,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他知道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有的,都是因緣有。說是這個人性格非常的壞,是因緣有的;說這個人的性格很好、品德很好,也是因緣有的。世間上的衆生是善、是惡,是因緣有的;出世間的聖道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因緣有。那麼菩薩呢,他感覺到世間上的衆生,做惡雖然是有罪過,做善是比較好,終究是在生死裏流轉,是不究竟的、還是不圓滿的;若能學習聖道,才能解脫生死的苦,永久的安樂自在了,所以菩薩大悲也學習佛爲衆生說法,所以「而有叁乘之教」。

  

  什麼叫「叁乘之教」呢?「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這是叁乘之教。「聲聞乘」這個「聲」就是佛爲衆生說法的法音、法語,叫做「聲」;「聞」呢,聽佛的法語而能夠努力的修行,然後從生死苦惱的世界得解脫了,叫做「乘」。這個「乘」就是車,車有運載的意思,有動力,能從這裏運載到另一個地方去,有這個動力的,叫做「乘」。你若學習佛法的時候,學習「苦集滅道」的佛法,你就能夠從生死苦惱的世界,運你到涅槃的地方去,所以叫做「乘」,有動力。說我不學習佛法,我願意學世間上的慈善事業,我造個醫院,衆生很苦、沒有衣服穿、沒有飯吃,我來布施他們,做這個善法。做這個善法,也很好,但是不能夠把你運到涅槃去,沒有這個力量,沒有這個動力。但是能夠不到叁惡道去,還有點好處,不會到叁惡道去受苦,在人間、在天上受樂,那麼這世間善法是這樣。

  

  但是,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還有一點差別,我們佛教徒也應該有慈悲心。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醫院,很多人有病,沒有地方去治療,那麼我在這個地方辦一個醫院。如果我們是佛教徒做這件事,你回向無上菩提,願以此功德,願一切衆生得無上菩提,那麼這就是菩薩道了,這不是世間的善法了,就不同了。如果你沒有回向無上菩提,你只是:我造一個醫院,就令衆生在這裏能夠恢複他的健康,消除他的病苦,你就知足了,那這是世間善法,所以大家共同地做這一件事,但是思想不同,所得的果報不一樣,所得的果報還不一樣的。

  

  所以現在說這「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」,這是出世間的善法。出世間的善法好過世間的善法,就是使令你究竟地解脫一切苦惱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個「辟支佛乘」翻一個獨覺,就是他出現在沒有佛、沒有佛法的世界,沒有人教導他佛法,而他自己無師自悟,沒有老師教導,他遇見一個因緣,他就能明白佛法。

  

  在這個經論上說到一件事,說有個國王,這個國王有很多的女人陪著他,他這個後背,也許他不常洗澡,他就發癢,他就叫他的女人給他搔癢,而這些女人都是帶著手镯,帶著什麼東西。那麼很多的手在那裏搔癢的時候,這些手镯與手镯碰,就發出來音聲了。等這個搔癢搔完了的時候,這個聲音就沒有了,那麼這國王就從這裏,就明白一切法空的道理了。他明白這個空了,他就心裏面寂靜住,就得了禅定、得了神通,他就棄舍了王位,到深山裏面修行,得了聖道。

  

  所以這叫做出在無佛世的時候,無師自悟,他能夠得聖道。而這種人爲什麼會這樣子?爲什麼有人不能這樣子呢?就是宿世的栽培不同。這個人宿世見到佛見得多、修福修得多、栽培善根多,修四念處是栽培善根,還能修福,做了很多的善事,所以他這個功德做得特別多,而他也願意出在無佛、無佛法的世間,無師自悟,他也有這個願望,于是乎他就是出現這件事了,這叫做「辟支佛乘」。

  

  這個「佛乘」呢,也是修學佛法,但是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也就是發了大悲心。衆生在這世界上流轉很苦,那麼他發大悲心,我要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以叁乘聖道普度一切衆生,他有這樣的大悲心,有這樣的大悲的願力,他能廣學佛法、修學聖道,得無生法忍以後,就能普度衆生,一直到最後功德圓滿就成佛了,那叫做「佛乘」。

  

  「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,而有叁乘之教」這個地方,就是由大悲心宣揚叁乘的佛法,普度衆生。前面是「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」,這是般若的智慧;「而有叁乘之教」是大悲心;一個般若的智慧、一個大悲心,這兩種功德圓滿了,那就是佛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上面說:「雖無」,「雖」這個字,就是雖然是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,但是他有大悲心爲一切衆生宣揚叁乘之教,所以這個地方也是如佛。前面是說他自己是……,前面這一段,「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這只是說學習般若波羅蜜如佛。「何以故?」下面呢,說到般若波羅蜜,也同時說到大悲心。所以他又能自己學習般若波羅蜜,來調伏自己的煩惱乃至斷煩惱,還有大悲心廣度衆生,所以也是「如佛」。所以諸天說:「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是這樣意思。我還想講個故事,現在到點了,就休息,明天再講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