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叁歎品第叁十〉
本經一共是分九十品,現在是第叁十品,名爲〈叁歎品〉,就是諸天聽佛和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心生歡喜,叁次的贊歎,所以就用「叁歎」做爲品的名稱。我昨天曾經說,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分五個部分:第一分舍利弗般若,第二分是須菩提般若,第叁分是信解般若。現在的文就是第叁分「信解般若」。
「信解般若」從〈天王品〉開始。現在的文就是……這個「信解般若」分叁大段:第一段是須菩提回答叁個問題,這就是說的「叁叁昧」,這是第一段;第二段就是須菩提解釋十種疑惑,第二段是解釋十種疑惑;現在是第叁段,諸天聽須菩提尊者說法,疑惑解除了,生大歡喜,所以叁種贊歎,所以這一品是這樣生起的。
爾時,諸天王及諸天,諸梵王及諸梵天,伊賒那天及諸神仙並諸天女,同時叁反稱歎:快哉!快哉!慧命須菩提所說法,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,演布是教。
「爾時,諸天王及諸天,諸梵王及諸梵天,伊賒那天及諸神仙並諸天女,同時叁反稱歎:快哉!快哉!」這個「諸天歡喜叁反稱歎」這一段文,又分兩大科。第一科是贊歎須菩提說般若法門;第二科就是第二段,贊歎修行般若法門的人,分這麼兩段。
這是第一段,就是贊歎須菩提說般若,先說誰贊歎呢?「爾時,諸天王」,就是那個時候,就是須菩提解釋疑惑以後。是那個時候,「諸天王及諸天」,「諸天」這句話呢,佛法裏面說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、有無色界天,就是他們的境界高過人的境界,人所不如的,人的福德、智慧都不如他們,這是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呢,這個欲界天、色界天的人身體有光明,我們人間的人,這個身體沒有光明,要靠日、月、燈的光明做事;那麼欲界天、色界天的人,他們的身體能發出光明來,他們不需要日、月、燈的光明,他們的果報和我們人間的人不一樣。
現在說「諸天王」就是指欲界天的人。我們人間的人有欲這件事;這個欲界天的人分兩種:一個是地居天、一個空居天。就是在地面上居住的,但是他們是在須彌山上面住;另外一種呢,在虛空裏面住,他們有宮殿,在虛空裏住。這兩種天,雖然有地居、空居的不同,但是也都是有欲,都有男女之欲。
但是「諸天王」這句話呢,就是天有人民、也有王,也類似人間的這種事情。這個諸天王,就是不是一位,就是諸天之王。那麼一個王,可能統治了很多的天,但是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欲界有六層天,每一天裏面都有王,所以,諸天王;「及諸天」,及諸天王所管治的,所管理的這些天。
「諸梵王及諸梵天」,就指色界天上的人,色界天上的人,他們也是有形相的身體,但是沒有欲了,不像欲界天和人間的人有欲;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,有高深的禅定,他們沒有欲,但是也有有形相的身體,所以稱爲「色界天」。可是「諸梵王」這句話呢,就指初禅天。色界天分四個部分: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這個初禅天有梵王,「諸梵王」這個「諸」字,就是很多梵天的人的王,是這樣。和前面那個「諸天王」的「諸」字有一點不同。「及諸梵天」,還有不是王的梵天,但是他們都是有禅定的。
「伊賒那天」,「伊賒那天」翻到中國話,是翻個「大自在天」。那麼這個大自在天有兩種說法:一個是第四禅天的人,稱爲大自在天;第二個說法呢,就是忉利天王的一個大臣、一個大將軍,稱爲大自在。現在這裏應該說是色界天,色界第四禅天的一位高深禅定的人。
「及諸神仙」,這個「神仙」應該說兩種:一種就是人,他不是天,他是人,這個人,修學禅定成功了的人,在深山裏面住,他有禅定,又有神通,我們就稱之爲神仙;另外一種呢,就是這種人死掉了,生天了,也稱之爲神仙,這應該說是四王天以下的,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那個地方住,這個神仙應該在四王天以下,這些人。「並諸天女」,就是欲界天每一層天都有女人,並諸天女。那麼這是很多的天和神,還有男女的不同。
「同時叁反稱歎:快哉!快哉!」他們同時的叁次、經過叁次的贊歎,怎麼贊歎的呢?「快哉!快哉!」,就是非常的快樂,快樂的意思,就是聽聞佛法生歡喜心的意思。這個生歡喜心這句話,應該有不同的原因。若是按我們人間的人來說,譬如說是我有病痛,我看了很多醫生、吃了很多藥也沒有好,心裏面感覺到很痛苦,最後遇見一個醫生,把我的病治好了,我心裏面快樂,那麼應該說就是快樂!
那麼這裏面說「快哉」呢,就是若是感覺到人生是苦、諸天也是一樣,諸天雖然比人間快樂,在地居天有和阿修羅作戰的苦惱;在空居天沒有和阿修羅沖突的問題,但是也有死亡的一天,死亡了的時候,他們可能跑到人間來做人、也可能是做豬、也可能做毒蛇、也可能跑到地獄去了。我們人間的人沒有神通,自己死了以後,自己也不知道到那裏去,自己不知道;等到那去,你才知道,後悔也來不及了!但是諸天有神通,他知道!他知道若死了,知道到那裏去;如果他若是來到人間去做一條蛇、做豬的話,心裏非常痛苦,但是也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。所以,人間的人有很多的苦惱,諸天也有他的苦惱。
另外諸天有一種苦惱,因爲諸天的那種,他的五欲的享受超過人,人還要去工作,才能得來衣食住的所需,生活所需;諸天是不需要工作的,他的衣食住是自然的,他也沒有病痛、也不老,這些如意的事情,死亡以後都失掉了,失掉了這些可愛的、如意的境界,心裏面苦惱;來到人間、或者下了地獄受苦,更是苦惱。他們也有這種苦惱。
現在聽須菩提尊者說般若法門,有解脫一切苦的希望了,所以心裏面快樂,和我們人不同。我們人,這個非佛教徒不要說,就是佛教徒聽佛法裏面講,有六道輪回的事情、有叁惡道苦的事情,但是未必生恐怖心:哎呀!我將來會墮落地獄嗎?或者我將來墮落畜生道受苦吧?不見得有這種恐怖心。所以聽聞佛法的時候,那不一定是快哉!快哉!未必有這種想法。這是第一個理由。
第二個理由呢,就是聽聞佛法這件事,聽不懂,不知道是說的什麼道理。若一般淺顯的佛法也可能容易明白,般若法門在佛法裏面說是甚深的法門、高深的法門,這個道理不容易一下子聽得懂,這是要你有學習的經過,你才會有這種感覺。現在聽須菩提尊者說般若,聽懂了!心裏快樂!快哉!快哉!有這種快樂。
「慧命須菩提所說法,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」,這也是贊歎的話,是贊歎須菩提說般若。「慧命」,這「慧命」兩個字呢,就是智慧的生命。這個智慧的生命這句話,應該再重新解釋,就是你的思想、行爲,都是由智慧來決定,這叫做「慧命」。「命」這個字,有個命令的意思。這個軍隊的活動聽總司令的命令;現在我們人做什麼事情,不一定是用智慧做總司令的,用什麼做總司令?用情感、用愛來做總司令,我的愛來決定這件事,應該這麼做、應該那麼做。現在,須菩提是大阿羅漢,他經過佛法的學習,他得阿羅漢道,他把這個愛這件事取消了,就是什麼事情不用愛來決定,用「智慧」來決定自己的行動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,智慧命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這個「慧命」,他的生命就是智慧,他的生命的存在,就是他智慧的存在,他智慧的存在就是有生命的存在。我們平常人,說這個「命」就是壽命,我的壽命長,我心裏歡喜;壽命短,我不歡喜。我重視壽命的長,叫做壽命。現在須菩提尊者不是重視壽命,重視「慧命」,我的一切時,我內心的思想上的活動,我身、語的,我身體表現出來的行動,我發出來種種的語言,裏面都是智慧,這叫做「慧命」。如果我的行動裏面不是智慧,就是失掉了慧命了。現在這上面說,阿羅漢是以智慧爲命,他的舉心動念,一切時發出來語言、行動,裏面都是智慧,這叫做「慧命」。其實這件事呢,這句話等于是一個尊稱,對于須菩提尊者有這樣的一個程度,是對他的尊稱。但是這也看出來佛法,佛法不是迷信,佛法是重視智慧的,這個聖人是這樣子。我們不是聖人,我們有的時候處理什麼事情,可能不完全是智慧,可有這個問題。
這個「慧命須菩提」,須菩提是一位大阿羅漢的名稱,翻到中國話,翻個「善吉」、也翻個「空生」。他降生的時候,他家裏面的器皿通通都空了,倉庫很多的谷、菜,還有財富,都空了,後來又出現了,有這樣的現象。這樣的現象,家裏的人不明白,這有什麼意思呢?所以就會去請問這些有學問的人,一問,說是好現象!是善!是吉!所以稱之爲「善吉」,就是這樣。「空生」,就是他降生的時候,家裏面的器都空了,所以也叫做「空生」,他有這麼個名字。
「所說法」,是指前一段文,說這個諸法皆空的道理,他所宣說的法。
「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」,須菩提尊者前面這一大段文說的佛法,使令我們生大歡喜心,但是我們應該感恩須菩提尊者,但是深一步地來說呢,應該感恩于佛。因爲什麼呢?「皆是佛出世因緣」,須菩提尊者能得阿羅漢,也是因爲佛的關系。須菩提尊者在這個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法會上,爲大衆宣說般若法門,也是佛命令他,他才宣說的,也是承佛神力的加持,才爲大衆宣說的,所以須菩提尊者說法,這都是佛出世間的關系,是佛的恩力,佛的大慈悲心的力量,所以應該感念于佛,是這樣意思。
「演布是教」,所以須菩提才能夠演揚、傳布般若法門的聖教。這一段就是贊歎須菩提說般若,是佛的慈悲,這樣意思。
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我輩視是人如佛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,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;而有叁乘之教,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
「若有菩薩摩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