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3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,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這是第二段,贊歎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學習般若法門的人有大功德,是這樣意思。這時候諸天繼續說,這是諸天在贊歎的話。「若有菩薩摩诃薩」,這個「菩薩」,印度話應該說是「菩提薩埵」,我們中國人歡喜簡略,就留兩個音,菩薩,這兩個音,其他那兩個音就簡略去了。「摩诃薩埵」是四個音,把那個埵又略去了,就是留叁個音,加起來就是菩提薩埵、摩诃薩埵,是八個音,略去了叁個,剩下來五個,就是五個音,「菩薩摩诃薩」。

  

  這個「菩提薩埵」,翻到中國話呢,這個菩提,是聖人的智慧,聖人原來是凡夫,他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,得到清淨的智慧了,所以叫做「菩提」。這個「薩埵」,也翻一個有情、也翻個勇猛,就是勇猛學習佛法,得成無漏的清淨智慧的人,那麼就叫做「菩薩」。這樣說呢,阿羅漢也可以叫做菩薩、辟支佛也叫做菩薩。我們中國佛教習慣的稱爲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,都可以稱之爲「菩薩」:所以這個「菩薩」是叁乘聖人的通稱,都可以稱爲「菩薩」的。

  

  「摩诃薩」呢,這個「摩诃」昨天講過,是大菩薩,這個人是超過了阿羅漢和辟支佛,他有得無上菩提、廣度衆生的意願,那就是名爲「摩诃薩」,稱之爲「摩诃薩」。那麼這樣合起來,叫做「菩薩摩诃薩」。

  

  但是這個地方,我這樣講呢,這是唯限于聖人,你是阿羅漢也好、你是辟支佛也好、你是緣覺也好、你是大菩薩也好,這是指聖人說。但是這個地方呢,似乎不是專指聖人說,就指學習佛法,而發無上菩提心了的人,就名之爲「菩薩摩诃薩」。如果你是發出離心,你是想要得阿羅漢,想要滅除去、消除去生死苦惱、想要得涅槃、不發心,不願意廣度衆生呢,這樣的人就不是大菩薩了,不是摩诃薩了。

  

  那麼,現在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還沒有得聖道,只是對于佛法有信解心而已,有信心、正在學習的時候,還是在凡夫的時候,這樣人,他發了無上菩提心,也名爲「菩薩摩诃薩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譬如說這個佛、法、僧,「僧」這個字,這個「僧」這個字呢,就是指得聖道的出家人,叫「僧」;但是沒得聖道才出家的人,也放在一起,也名之爲「僧」,是這樣意思。現在這個菩薩摩诃薩,是指得聖道的這些人,現在沒得聖道的,但是你也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也放在一起,也名爲「菩薩摩诃薩」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「行」就是修行,也就是學習。佛法裏面用學習的「學」這個字,和一般社會上讀書人有一點不同,社會上的人:我在讀書!那麼叫做學;佛法裏面這個「學」有什麼意思呢?就是學習戒定慧、斷煩惱,叫做「學」,這裏面包含著修行的意思,「修學」,常是這樣並用,學和修放在一起,修學;那麼這裏也有這個意思,就是你學習、你修行這個般若波羅蜜。「般若波羅蜜」這句話,在前面舍利弗般若、須菩提般若,乃至前面一大段的信解般若,已經講了很多,我們現在簡單地說,就是「觀一切法空」,你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叫做「般若」。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我們初開始這樣學習呢,你還沒能到彼岸,但是你將來能到彼岸,所以也稱之爲「波羅蜜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說是這個人,他現在已經是大學生,但是還沒有畢業,沒有畢業,但是我們也就稱他爲博士,因爲他將來一定要得博士,我們現在早一點給他一個名字,也有這種味道,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若有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」,這個「不遠離」,就是你心裏面舉心動念的時候,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;你同人說話的時候,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;你有各式各樣的行動,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;你的身、語、意這個叁業,都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就是「不遠離」。或者我午前,我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心裏面在思惟,思惟「般若波羅蜜」的道理,那你心裏面就有了「般若波羅蜜」的氣氛了;你向人說話的時候,也有這個氣氛;你做事情的時候,也有這種智慧的氣氛的話,叫做「不遠離」。若初學的人呢,靠不住,有的時候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有的時候沒有,也有這種問題。

  

  現在是說「不遠離」,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」。譬如說是有人贊歎你,贊歎你的時候,你心裏面用般若波羅蜜的氣氛的時候,這個「贊歎」是如幻如化的、如夢中境的、是虛妄不真實的、是畢竟空的,你心裏這樣想呢,那麼你就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了;你向別人說話的時候,也能這樣觀想,那就叫做「不遠離」。如果你這個「般若波羅蜜」的思惟沒有力量,別人毀辱你的時候,或者是你受到嚴重傷害的時候,你內心裏面的憤怒的力量強過你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正念的時候,般若波羅蜜的氣氛就沒有了,那就是遠離了般若波羅蜜。現在說是「不遠離者」,這個「不遠離」這件事,我們說一個譬喻,譬如有人學這個武功,或者是練什麼拳,你常常練,練得很熟了,這個土匪來了的時候,你的拳能夠伸出去可以打;但是你若練得不熟,這個敵人若來的時候,你這個拳,你不能打,你就是受人家的攻擊,你不能還手了。

  

  現在是說,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,你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若不夠的時候,也會同樣有這個問題。這個可愛的境界出現、可恨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你這個般若波羅蜜學得不夠,你就不能保持住正念,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就失掉了、就遠離了。所以應該說是你在心平氣和的時候,你應該閑居靜處,照理說這個寺院就是閑居、就是靜處,在這裏常常地訓練自己,應該修奢摩他的定,然後修毗缽舍那的觀,就是修四念處觀,常常這樣訓練,常常這樣訓練。訓練,你的這個正念,這個清淨心有力量了的時候,這個可愛的境界出現的時候、可恨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你心不動,你就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你有這種境界。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」,這上面並沒有說,你決定得聖道,沒有這句話,但是能夠不遠離也不容易了。

  

  「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這個「我輩」是諸天,諸天在說:「我們諸天視是人如佛」,看這個「行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」,這個人是「如佛」,他不是佛,但是與佛相似了。佛能夠心能離一切相,心裏面能遠離一切相,能夠心裏面無分別,但是我們凡夫看佛在說法了,佛現出種種的神通了,怎麼怎麼樣度化衆生了,但是佛還無分別。佛就是因爲這個「般若波羅蜜」修成功了,這個無分別的境界還有這種作用。

  

  現在「行般若波羅蜜不遠離」這個人,雖然沒有到那個境界,但是已趣向那個境界去了,與佛的那個境界相似,有一點相似了,所以說「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這是諸天贊歎這個人,贊歎這個人了不起了!當然的確是不容易,因爲這個人也一定是把世間上塵勞的事情看淡了,然後他才有精神、有時間學習般若波羅蜜,而能夠減少睡眠、乃至減少飲食,他能忍受這些清淡的境界,努力地學習,然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,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」。這個心平氣和的時候,閑居靜處的時候,他能夠「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」,就是到塵勞的世界的時候,他也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所以諸天看這個人「視是人如佛」,這樣贊歎這個人。在前面的舍利弗般若也提到,諸天來護持這個人、來護念這個人。當然你沒得聖道的時候,你也不知道諸天來護你;但是在前面的文,諸天他是發這樣的好心腸,來護念這個修行人,來護念的。「我輩視是人如佛」,這是「作如佛歎」,贊歎這個人「如佛」。

  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