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这是第二段,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学习般若法门的人有大功德,是这样意思。这时候诸天继续说,这是诸天在赞叹的话。「若有菩萨摩诃萨」,这个「菩萨」,印度话应该说是「菩提萨埵」,我们中国人欢喜简略,就留两个音,菩萨,这两个音,其他那两个音就简略去了。「摩诃萨埵」是四个音,把那个埵又略去了,就是留三个音,加起来就是菩提萨埵、摩诃萨埵,是八个音,略去了三个,剩下来五个,就是五个音,「菩萨摩诃萨」。
这个「菩提萨埵」,翻到中国话呢,这个菩提,是圣人的智慧,圣人原来是凡夫,他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,得到清净的智慧了,所以叫做「菩提」。这个「萨埵」,也翻一个有情、也翻个勇猛,就是勇猛学习佛法,得成无漏的清净智慧的人,那么就叫做「菩萨」。这样说呢,阿罗汉也可以叫做菩萨、辟支佛也叫做菩萨。我们中国佛教习惯的称为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,都可以称之为「菩萨」:所以这个「菩萨」是三乘圣人的通称,都可以称为「菩萨」的。
「摩诃萨」呢,这个「摩诃」昨天讲过,是大菩萨,这个人是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,他有得无上菩提、广度众生的意愿,那就是名为「摩诃萨」,称之为「摩诃萨」。那么这样合起来,叫做「菩萨摩诃萨」。
但是这个地方,我这样讲呢,这是唯限于圣人,你是阿罗汉也好、你是辟支佛也好、你是缘觉也好、你是大菩萨也好,这是指圣人说。但是这个地方呢,似乎不是专指圣人说,就指学习佛法,而发无上菩提心了的人,就名之为「菩萨摩诃萨」。如果你是发出离心,你是想要得阿罗汉,想要灭除去、消除去生死苦恼、想要得涅槃、不发心,不愿意广度众生呢,这样的人就不是大菩萨了,不是摩诃萨了。
那么,现在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还没有得圣道,只是对于佛法有信解心而已,有信心、正在学习的时候,还是在凡夫的时候,这样人,他发了无上菩提心,也名为「菩萨摩诃萨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譬如说这个佛、法、僧,「僧」这个字,这个「僧」这个字呢,就是指得圣道的出家人,叫「僧」;但是没得圣道才出家的人,也放在一起,也名之为「僧」,是这样意思。现在这个菩萨摩诃萨,是指得圣道的这些人,现在没得圣道的,但是你也发了无上菩提心了,也放在一起,也名为「菩萨摩诃萨」,是这样意思。
「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行」就是修行,也就是学习。佛法里面用学习的「学」这个字,和一般社会上读书人有一点不同,社会上的人:我在读书!那么叫做学;佛法里面这个「学」有什么意思呢?就是学习戒定慧、断烦恼,叫做「学」,这里面包含着修行的意思,「修学」,常是这样并用,学和修放在一起,修学;那么这里也有这个意思,就是你学习、你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。「般若波罗蜜」这句话,在前面舍利弗般若、须菩提般若,乃至前面一大段的信解般若,已经讲了很多,我们现在简单地说,就是「观一切法空」,你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叫做「般若」。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我们初开始这样学习呢,你还没能到彼岸,但是你将来能到彼岸,所以也称之为「波罗蜜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
说是这个人,他现在已经是大学生,但是还没有毕业,没有毕业,但是我们也就称他为博士,因为他将来一定要得博士,我们现在早一点给他一个名字,也有这种味道,这样意思。
「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」,这个「不远离」,就是你心里面举心动念的时候,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;你同人说话的时候,也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;你有各式各样的行动,也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;你的身、语、意这个三业,都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,就是「不远离」。或者我午前,我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心里面在思惟,思惟「般若波罗蜜」的道理,那你心里面就有了「般若波罗蜜」的气氛了;你向人说话的时候,也有这个气氛;你做事情的时候,也有这种智慧的气氛的话,叫做「不远离」。若初学的人呢,靠不住,有的时候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,有的时候没有,也有这种问题。
现在是说「不远离」,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」。譬如说是有人赞叹你,赞叹你的时候,你心里面用般若波罗蜜的气氛的时候,这个「赞叹」是如幻如化的、如梦中境的、是虚妄不真实的、是毕竟空的,你心里这样想呢,那么你就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了;你向别人说话的时候,也能这样观想,那就叫做「不远离」。如果你这个「般若波罗蜜」的思惟没有力量,别人毁辱你的时候,或者是你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的愤怒的力量强过你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正念的时候,般若波罗蜜的气氛就没有了,那就是远离了般若波罗蜜。现在说是「不远离者」,这个「不远离」这件事,我们说一个譬喻,譬如有人学这个武功,或者是练什么拳,你常常练,练得很熟了,这个土匪来了的时候,你的拳能够伸出去可以打;但是你若练得不熟,这个敌人若来的时候,你这个拳,你不能打,你就是受人家的攻击,你不能还手了。
现在是说,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,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若不够的时候,也会同样有这个问题。这个可爱的境界出现、可恨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你这个般若波罗蜜学得不够,你就不能保持住正念,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就失掉了、就远离了。所以应该说是你在心平气和的时候,你应该闲居静处,照理说这个寺院就是闲居、就是静处,在这里常常地训练自己,应该修奢摩他的定,然后修毗钵舍那的观,就是修四念处观,常常这样训练,常常这样训练。训练,你的这个正念,这个清净心有力量了的时候,这个可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、可恨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你心不动,你就是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你有这种境界。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」,这上面并没有说,你决定得圣道,没有这句话,但是能够不远离也不容易了。
「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这个「我辈」是诸天,诸天在说:「我们诸天视是人如佛」,看这个「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」,这个人是「如佛」,他不是佛,但是与佛相似了。佛能够心能离一切相,心里面能远离一切相,能够心里面无分别,但是我们凡夫看佛在说法了,佛现出种种的神通了,怎么怎么样度化众生了,但是佛还无分别。佛就是因为这个「般若波罗蜜」修成功了,这个无分别的境界还有这种作用。
现在「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」这个人,虽然没有到那个境界,但是已趣向那个境界去了,与佛的那个境界相似,有一点相似了,所以说「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这是诸天赞叹这个人,赞叹这个人了不起了!当然的确是不容易,因为这个人也一定是把世间上尘劳的事情看淡了,然后他才有精神、有时间学习般若波罗蜜,而能够减少睡眠、乃至减少饮食,他能忍受这些清淡的境界,努力地学习,然后才能达到这个境界,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」。这个心平气和的时候,闲居静处的时候,他能够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」,就是到尘劳的世界的时候,他也是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所以诸天看这个人「视是人如佛」,这样赞叹这个人。在前面的舍利弗般若也提到,诸天来护持这个人、来护念这个人。当然你没得圣道的时候,你也不知道诸天来护你;但是在前面的文,诸天他是发这样的好心肠,来护念这个修行人,来护念的。「我辈视是人如佛」,这是「作如佛叹」,赞叹这个人「如佛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