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3

  〈三叹品第三十〉

  

  本经一共是分九十品,现在是第三十品,名为〈三叹品〉,就是诸天听佛和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心生欢喜,三次的赞叹,所以就用「三叹」做为品的名称。我昨天曾经说,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分五个部分:第一分舍利弗般若,第二分是须菩提般若,第三分是信解般若。现在的文就是第三分「信解般若」。

  

  「信解般若」从〈天王品〉开始。现在的文就是……这个「信解般若」分三大段:第一段是须菩提回答三个问题,这就是说的「三三昧」,这是第一段;第二段就是须菩提解释十种疑惑,第二段是解释十种疑惑;现在是第三段,诸天听须菩提尊者说法,疑惑解除了,生大欢喜,所以三种赞叹,所以这一品是这样生起的。

  

  尔时,诸天王及诸天,诸梵王及诸梵天,伊赊那天及诸神仙并诸天女,同时三反称叹:快哉!快哉!慧命须菩提所说法,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,演布是教。

  

  「尔时,诸天王及诸天,诸梵王及诸梵天,伊赊那天及诸神仙并诸天女,同时三反称叹:快哉!快哉!」这个「诸天欢喜三反称叹」这一段文,又分两大科。第一科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法门;第二科就是第二段,赞叹修行般若法门的人,分这么两段。

  

  这是第一段,就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,先说谁赞叹呢?「尔时,诸天王」,就是那个时候,就是须菩提解释疑惑以后。是那个时候,「诸天王及诸天」,「诸天」这句话呢,佛法里面说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、有无色界天,就是他们的境界高过人的境界,人所不如的,人的福德、智慧都不如他们,这是一个意思。第二个意思呢,这个欲界天、色界天的人身体有光明,我们人间的人,这个身体没有光明,要靠日、月、灯的光明做事;那么欲界天、色界天的人,他们的身体能发出光明来,他们不需要日、月、灯的光明,他们的果报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。

  

  现在说「诸天王」就是指欲界天的人。我们人间的人有欲这件事;这个欲界天的人分两种:一个是地居天、一个空居天。就是在地面上居住的,但是他们是在须弥山上面住;另外一种呢,在虚空里面住,他们有宫殿,在虚空里住。这两种天,虽然有地居、空居的不同,但是也都是有欲,都有男女之欲。

  

  但是「诸天王」这句话呢,就是天有人民、也有王,也类似人间的这种事情。这个诸天王,就是不是一位,就是诸天之王。那么一个王,可能统治了很多的天,但是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欲界有六层天,每一天里面都有王,所以,诸天王;「及诸天」,及诸天王所管治的,所管理的这些天。

  

  「诸梵王及诸梵天」,就指色界天上的人,色界天上的人,他们也是有形相的身体,但是没有欲了,不像欲界天和人间的人有欲;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,有高深的禅定,他们没有欲,但是也有有形相的身体,所以称为「色界天」。可是「诸梵王」这句话呢,就指初禅天。色界天分四个部分: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这个初禅天有梵王,「诸梵王」这个「诸」字,就是很多梵天的人的王,是这样。和前面那个「诸天王」的「诸」字有一点不同。「及诸梵天」,还有不是王的梵天,但是他们都是有禅定的。

  

  「伊赊那天」,「伊赊那天」翻到中国话,是翻个「大自在天」。那么这个大自在天有两种说法:一个是第四禅天的人,称为大自在天;第二个说法呢,就是忉利天王的一个大臣、一个大将军,称为大自在。现在这里应该说是色界天,色界第四禅天的一位高深禅定的人。

  

  「及诸神仙」,这个「神仙」应该说两种:一种就是人,他不是天,他是人,这个人,修学禅定成功了的人,在深山里面住,他有禅定,又有神通,我们就称之为神仙;另外一种呢,就是这种人死掉了,生天了,也称之为神仙,这应该说是四王天以下的,四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那个地方住,这个神仙应该在四王天以下,这些人。「并诸天女」,就是欲界天每一层天都有女人,并诸天女。那么这是很多的天和神,还有男女的不同。

  

  「同时三反称叹:快哉!快哉!」他们同时的三次、经过三次的赞叹,怎么赞叹的呢?「快哉!快哉!」,就是非常的快乐,快乐的意思,就是听闻佛法生欢喜心的意思。这个生欢喜心这句话,应该有不同的原因。若是按我们人间的人来说,譬如说是我有病痛,我看了很多医生、吃了很多药也没有好,心里面感觉到很痛苦,最后遇见一个医生,把我的病治好了,我心里面快乐,那么应该说就是快乐!

  

  那么这里面说「快哉」呢,就是若是感觉到人生是苦、诸天也是一样,诸天虽然比人间快乐,在地居天有和阿修罗作战的苦恼;在空居天没有和阿修罗冲突的问题,但是也有死亡的一天,死亡了的时候,他们可能跑到人间来做人、也可能是做猪、也可能做毒蛇、也可能跑到地狱去了。我们人间的人没有神通,自己死了以后,自己也不知道到那里去,自己不知道;等到那去,你才知道,后悔也来不及了!但是诸天有神通,他知道!他知道若死了,知道到那里去;如果他若是来到人间去做一条蛇、做猪的话,心里非常痛苦,但是也没有办法,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,人间的人有很多的苦恼,诸天也有他的苦恼。

  

  另外诸天有一种苦恼,因为诸天的那种,他的五欲的享受超过人,人还要去工作,才能得来衣食住的所需,生活所需;诸天是不需要工作的,他的衣食住是自然的,他也没有病痛、也不老,这些如意的事情,死亡以后都失掉了,失掉了这些可爱的、如意的境界,心里面苦恼;来到人间、或者下了地狱受苦,更是苦恼。他们也有这种苦恼。

  

  现在听须菩提尊者说般若法门,有解脱一切苦的希望了,所以心里面快乐,和我们人不同。我们人,这个非佛教徒不要说,就是佛教徒听佛法里面讲,有六道轮回的事情、有三恶道苦的事情,但是未必生恐怖心:哎呀!我将来会堕落地狱吗?或者我将来堕落畜生道受苦吧?不见得有这种恐怖心。所以听闻佛法的时候,那不一定是快哉!快哉!未必有这种想法。这是第一个理由。

  

  第二个理由呢,就是听闻佛法这件事,听不懂,不知道是说的什么道理。若一般浅显的佛法也可能容易明白,般若法门在佛法里面说是甚深的法门、高深的法门,这个道理不容易一下子听得懂,这是要你有学习的经过,你才会有这种感觉。现在听须菩提尊者说般若,听懂了!心里快乐!快哉!快哉!有这种快乐。

  

  「慧命须菩提所说法,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」,这也是赞叹的话,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。「慧命」,这「慧命」两个字呢,就是智慧的生命。这个智慧的生命这句话,应该再重新解释,就是你的思想、行为,都是由智慧来决定,这叫做「慧命」。「命」这个字,有个命令的意思。这个军队的活动听总司令的命令;现在我们人做什么事情,不一定是用智慧做总司令的,用什么做总司令?用情感、用爱来做总司令,我的爱来决定这件事,应该这么做、应该那么做。现在,须菩提是大阿罗汉,他经过佛法的学习,他得阿罗汉道,他把这个爱这件事取消了,就是什么事情不用爱来决定,用「智慧」来决定自己的行动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,智慧命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
  

  这个「慧命」,他的生命就是智慧,他的生命的存在,就是他智慧的存在,他智慧的存在就是有生命的存在。我们平常人,说这个「命」就是寿命,我的寿命长,我心里欢喜;寿命短,我不欢喜。我重视寿命的长,叫做寿命。现在须菩提尊者不是重视寿命,重视「慧命」,我的一切时,我内心的思想上的活动,我身、语的,我身体表现出来的行动,我发出来种种的语言,里面都是智慧,这叫做「慧命」。如果我的行动里面不是智慧,就是失掉了慧命了。现在这上面说,阿罗汉是以智慧为命,他的举心动念,一切时发出来语言、行动,里面都是智慧,这叫做「慧命」。其实这件事呢,这句话等于是一个尊称,对于须菩提尊者有这样的一个程度,是对他的尊称。但是这也看出来佛法,佛法不是迷信,佛法是重视智慧的,这个圣人是这样子。我们不是圣人,我们有的时候处理什么事情,可能不完全是智慧,可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这个「慧命须菩提」,须菩提是一位大阿罗汉的名称,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善吉」、也翻个「空生」。他降生的时候,他家里面的器皿通通都空了,仓库很多的谷、菜,还有财富,都空了,后来又出现了,有这样的现象。这样的现象,家里的人不明白,这有什么意思呢?所以就会去请问这些有学问的人,一问,说是好现象!是善!是吉!所以称之为「善吉」,就是这样。「空生」,就是他降生的时候,家里面的器都空了,所以也叫做「空生」,他有这么个名字。

  

  「所说法」,是指前一段文,说这个诸法皆空的道理,他所宣说的法。

  

  「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」,须菩提尊者前面这一大段文说的佛法,使令我们生大欢喜心,但是我们应该感恩须菩提尊者,但是深一步地来说呢,应该感恩于佛。因为什么呢?「皆是佛出世因缘」,须菩提尊者能得阿罗汉,也是因为佛的关系。须菩提尊者在这个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法会上,为大众宣说般若法门,也是佛命令他,他才宣说的,也是承佛神力的加持,才为大众宣说的,所以须菩提尊者说法,这都是佛出世间的关系,是佛的恩力,佛的大慈悲心的力量,所以应该感念于佛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演布是教」,所以须菩提才能够演扬、传布般若法门的圣教。这一段就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,是佛的慈悲,这样意思。

  

 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,我辈视是人如佛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,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;而有三乘之教,所谓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佛乘。

  

  「若有菩萨摩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