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個呢,「遠離」叫做智慧。遠離,我離開這裏很遠,不在這裏了,遠離。這個遠離是什麼呢?就是佛教徒經過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開了智慧的時候,對于世間上一切一切的事情,都沒有執著心,遠離了執著。遠離這個執著和剛才的破壞有關系,和破壞有關系,是什麼呢?你知道它是空的,再不執著了,所以那叫做「遠離」。這個遠離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斷煩惱,消除了一切的煩惱,所以叫做「智慧」。
這個「執著」這句話,我們佛教徒常常的閱讀經論,常會看見這句話:不要執著,但是這句話不是那麼容易明白的。不是那麼容易明白,但是你若細心地反省自己的思想上的活動,你就會多明白一點這個「執著」的意思。
我說一件事,譬如說,我和這個人沒有什麼恩怨,也沒有恩、也沒有怨、也沒有愛、也沒有恨,我對這個人。他和我談一段話,我們就分開了,他就走了。走了,我心裏什麼也沒有,不憶念這件事。但是若是有一個人和你有嚴重的傷害,他若是和你接觸了,這件事,事情已經過去了,但是你心裏面還繼續在憶念這件事、繼續在分別這件事的,分別這件事,這是一樣;或者你對這個人特別有感情,雖然是你和他,或者多少天以前見面談話,乃至到多少年以後,你心裏還在想念這個人的。那麼這裏邊就是有點不同,和你沒有恩怨的人,過去就過去了;但是有恩怨的人,你心裏面不過去,那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對這個恩怨有執著,恩也是執著、怨也是執著;對于那個沒有恩怨的,沒有這個執著。這就顯示出來什麼叫做執著?就這個地方就是執著。
而且這個執著還是很微細的,怎麼叫做微細呢?譬如說我歡喜吃餃子,那個人就說餃子怎麼好,我就流口水了。其實我自己反省,並沒有一定願意吃,但是就流口水,這表示什麼呢?你爲什麼流口水?就是想要吃,就是那個執著心很微細,很微細啊!「執著」這個地方,說是我不取著一切法的時候,這叫做不著,不執著,這是很微細的。
「執著」這個煩惱是在愛恨之前就有了,先有執著而後才有愛、才有恨的,愛恨是很粗顯的煩惱,你自己很容易感覺到的,但是執著,你自己不知道;所以執著是比愛恨這個粗顯的煩惱,更根本的煩惱,叫做「執著」。現在說是「遠離」叫做般若,般若的智慧,你沒有執著心,就叫做般若,沒有執著的。
我說一件事,我們就說這個阿羅漢,阿羅漢他不入定的時候,他的眼也能見色、耳也能聞聲,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也能接觸,也知道是好的、也知道是壞的,也是知道的。但是他有自在力,他的心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在他心裏面什麼也沒有,心裏面那個明靜,無分別的境界,能有這件事,他隨時能有這種分別,能有這個分別。
我們再說一件事,譬如我們平常人,說天氣熱,熱得厲害也感覺不舒服,特別冷也感覺不舒服,有人罵我,我也感覺不舒服,有人贊歎我,我心裏歡喜,我們心隨境轉。但是阿羅漢沒有這些事情,阿羅漢他也知道是冷、也知道熱,也知道你是罵他、也知道你是贊歎他,但是心裏面不著,能離一切分別。他就是,你罵他呢,他心裏沒有事,和贊歎他,在他心裏面是一樣的感覺,所以是不執著,不執著的。
我們若是常常靜坐的人,也可能會有一點感覺。假設你靜坐,或者修數息觀、或者用其他的方法,把所有的這些塵勞事情都停下來,心裏面明靜而住,沒有愛、也沒有恨,心裏面明明了了,也不惛沈、也不散亂,心裏明靜而住。當然你可能是很相應,但是也可能不相應,我想要這樣做,總是有一個影子進來,或者是一個愛的影子、或者恨的影子,總是有個影子進來。你想要心裏面不要有這愛恨的影像,心裏面能明靜而住,辦不到,那麼這就看出來,我心裏有執著的關系;阿羅漢沒有這件事,就是他無著,他不執著。
譬如說是一個大福德人,這個世間上一個大福德人,他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,他這一生都是安樂自在的,都很好。當然,也是表面上這樣看,也可能他有什麼問題,他沒有說,別人不知道。但是我們說這個阿羅漢的事情,我們就舉目犍連尊者,他臨命終的時候,爲這個木杖外道把他的身體打扁了,我們的身體不是扁的,但是他把它打扁了。然後舍利弗尊者……,他若不乘神通,就是不能動了,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回來,抱回到廟上。但是目犍連尊者他還能入定,還能入定、還能現神通,就好像恢複正常這樣子。
那麼在我們的心裏來分別、觀察這件事,觀察這件事,你這個人學習佛法得了聖道,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,你這道行這樣高了,今天受這樣的惡報,那麼修學聖道有什麼好處呢?有沒有好處呢?我們可能會有這個問題。當然,表面上看,目犍連尊者是很苦了,但是目犍連尊者本身的境界呢?他心裏面能離一切相的,這個安樂的境界,你不能影響他、苦惱的境界也不能影響他,他的心能離這一切相,心裏面還是原來阿羅漢的境界;我們認爲很苦,他沒有這件事的。所以,表面上阿羅漢也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但是阿羅漢的內心是清淨、安樂、自在的,所以聖道還是聖道。
所以,有人問我:這些得神通的阿羅漢臨命終的時候,一定要現神通是什麼意思?我沒有看見注解,我這樣分別這件事,這阿羅漢臨命終也可能是有病痛,那麼身體不對勁了,那麼阿羅漢他要臨命終的時候,他自己想:我這個身體也是老病,這樣子;但是我修學的聖道,是不是也像老病死,也是結束了呢?是不是也是衰敗、衰朽了呢?那麼這件事怎麼才知道呢?于是乎他自己攝心入定、現神通,和沒有病的時候一樣,也能現神通種種變化。那麼,這時候阿羅漢知道,這個肉體有老病死,他得的聖道沒有這回事情,沒有老病死的。
所以從這些事情來看,這個無執著的境界,大阿羅漢可以在一切苦惱的境界上,他心裏不著,還是聖人,還是安樂自在的,可以看出來。但是還不能和佛比,佛是更深微、更微妙了。所以這不執著這個地方,我們姑且這樣解釋。遠離一切執著,這是般若波羅蜜,這是這個意思。
這是「通達義」是般若義、「破壞義」是般若義、「遠離義」是般若波羅蜜。但是成就般若波羅蜜的人沒有這一切的分別,他沒有這樣分別,說我的知識比你高,他也沒有這種分別,我遠離了一切煩惱,他也沒有這個分別。所以這樣解釋呢,「通達義」是般若波羅蜜、「不通達」也是般若波羅蜜;「破壞義」是般若波羅蜜、「不破壞」也是般若波羅蜜;「遠離義」是般若波羅蜜、「不遠離」也是般若波羅蜜。當然,這都是聖人的境界,凡夫是沒有的。這個「般若」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「波羅蜜」,這個「波羅蜜」翻到中國話,是到彼岸的意思,這裏有個河,河有此岸、有彼岸,由此岸坐船到彼岸去。怎麼叫做此岸?怎麼叫做彼岸呢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這些聖人,由有生死苦惱的地方、有生老病死的苦惱、有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取蘊苦,各式各樣的苦惱,這就是「此岸」;到達涅槃的彼岸的時候,遠離一切苦了,沒有老病死,沒有一切苦惱的地方,就是大安樂的地方,叫做「彼岸」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第二個解釋呢,圓滿的智慧是「彼岸」,智慧沒有圓滿叫做「此岸」。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和菩薩,也是有廣大的智慧,但是沒有佛那麼圓滿,那只有佛得的涅槃,才能名之爲彼岸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第二義。
第叁義,「有相、無相」,「有相」是此岸,「無相」是彼岸,我們剛才也有講過這個意思。我們平常人總是在「相」上活動,心不能離一切相。所以我們是在此岸受種種苦;這些聖人能達到「無相」的境界,就是到安樂的地方去了,所以那是由此岸到彼岸。我們沒得到涅槃的人,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,我們會分別,這是此岸、這是彼岸;但是成就彼岸的聖人,他也沒有此岸、彼岸的分別,遠離一切分別,名之爲「彼岸」。那麼這個「波羅蜜」可以這樣解釋。
這裏面這個「圓滿的智慧」、「未圓滿的智慧」,叫做此岸、叫做彼岸,這裏面當然包含般若的意思。般若是圓滿的智慧,那是佛的智慧,才能稱之爲「般若」了,其他的人智慧不圓滿,那麼就是不圓滿的般若。不過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,這個「般若」,從得無生法忍以後的智慧,知諸法實相的智慧,名之爲「般若」;到成佛的時候,這個般若名之爲一切種智,它們是一回事,但是名字有點不同。那麼,這是「波羅蜜」翻個「到彼岸」,就這麼解釋。
但是這個般若,因學習般若而到彼岸,這個波羅蜜是個果,學習般若是個因,由因而得果。那麼究竟圓滿,就是佛才成就了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的,是這樣。
我們再說「經」這個字,「經」這個字,印度話叫做修多羅,翻到中國話,翻個「契經」。其實翻個「經」,我們中國的聖人的著作,稱之爲「經」,那麼印度的佛法翻到中國來,也就是用這個字,表示這是佛說的,實在這裏邊的用意,是契這個字。契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契,是契合的意思,就是這些語言文字的佛法是契合佛所證悟的真理,就名之爲「經」,這是第一。
第二個意思呢,又能夠契合衆生的根性,就是佛說這樣的佛法,而衆生也感覺到合適,能夠生信、能夠信解、能夠修學、能夠得到聖道,能發生這個作用,也就名之爲「經」。如果雖然是符合佛所證悟的真理,但是不契機,就是不能發生作用了。說是契合衆生的根機,衆生聽到了以後,心情歡喜,但是不契合佛說的真理,那不能名之爲「經」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:又要契理、也要契機,就是名之爲「經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剛才說: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這個「經」就是指能诠的,就是語言文字,這個白紙黑字,這就是「經」,它是能诠顯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的,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