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2

  第三个呢,「远离」叫做智慧。远离,我离开这里很远,不在这里了,远离。这个远离是什么呢?就是佛教徒经过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开了智慧的时候,对于世间上一切一切的事情,都没有执着心,远离了执着。远离这个执着和刚才的破坏有关系,和破坏有关系,是什么呢?你知道它是空的,再不执着了,所以那叫做「远离」。这个远离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断烦恼,消除了一切的烦恼,所以叫做「智慧」。

  

  这个「执着」这句话,我们佛教徒常常的阅读经论,常会看见这句话:不要执着,但是这句话不是那么容易明白的。不是那么容易明白,但是你若细心地反省自己的思想上的活动,你就会多明白一点这个「执着」的意思。

  

  我说一件事,譬如说,我和这个人没有什么恩怨,也没有恩、也没有怨、也没有爱、也没有恨,我对这个人。他和我谈一段话,我们就分开了,他就走了。走了,我心里什么也没有,不忆念这件事。但是若是有一个人和你有严重的伤害,他若是和你接触了,这件事,事情已经过去了,但是你心里面还继续在忆念这件事、继续在分别这件事的,分别这件事,这是一样;或者你对这个人特别有感情,虽然是你和他,或者多少天以前见面谈话,乃至到多少年以后,你心里还在想念这个人的。那么这里边就是有点不同,和你没有恩怨的人,过去就过去了;但是有恩怨的人,你心里面不过去,那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对这个恩怨有执着,恩也是执着、怨也是执着;对于那个没有恩怨的,没有这个执着。这就显示出来什么叫做执着?就这个地方就是执着。

  

  而且这个执着还是很微细的,怎么叫做微细呢?譬如说我欢喜吃饺子,那个人就说饺子怎么好,我就流口水了。其实我自己反省,并没有一定愿意吃,但是就流口水,这表示什么呢?你为什么流口水?就是想要吃,就是那个执着心很微细,很微细啊!「执着」这个地方,说是我不取着一切法的时候,这叫做不着,不执着,这是很微细的。

  

  「执着」这个烦恼是在爱恨之前就有了,先有执着而后才有爱、才有恨的,爱恨是很粗显的烦恼,你自己很容易感觉到的,但是执着,你自己不知道;所以执着是比爱恨这个粗显的烦恼,更根本的烦恼,叫做「执着」。现在说是「远离」叫做般若,般若的智慧,你没有执着心,就叫做般若,没有执着的。

  

  我说一件事,我们就说这个阿罗汉,阿罗汉他不入定的时候,他的眼也能见色、耳也能闻声,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也能接触,也知道是好的、也知道是坏的,也是知道的。但是他有自在力,他的心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在他心里面什么也没有,心里面那个明静,无分别的境界,能有这件事,他随时能有这种分别,能有这个分别。

  

  我们再说一件事,譬如我们平常人,说天气热,热得厉害也感觉不舒服,特别冷也感觉不舒服,有人骂我,我也感觉不舒服,有人赞叹我,我心里欢喜,我们心随境转。但是阿罗汉没有这些事情,阿罗汉他也知道是冷、也知道热,也知道你是骂他、也知道你是赞叹他,但是心里面不着,能离一切分别。他就是,你骂他呢,他心里没有事,和赞叹他,在他心里面是一样的感觉,所以是不执着,不执着的。

  

  我们若是常常静坐的人,也可能会有一点感觉。假设你静坐,或者修数息观、或者用其他的方法,把所有的这些尘劳事情都停下来,心里面明静而住,没有爱、也没有恨,心里面明明了了,也不惛沈、也不散乱,心里明静而住。当然你可能是很相应,但是也可能不相应,我想要这样做,总是有一个影子进来,或者是一个爱的影子、或者恨的影子,总是有个影子进来。你想要心里面不要有这爱恨的影像,心里面能明静而住,办不到,那么这就看出来,我心里有执着的关系;阿罗汉没有这件事,就是他无着,他不执着。

  

  譬如说是一个大福德人,这个世间上一个大福德人,他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,他这一生都是安乐自在的,都很好。当然,也是表面上这样看,也可能他有什么问题,他没有说,别人不知道。但是我们说这个阿罗汉的事情,我们就举目犍连尊者,他临命终的时候,为这个木杖外道把他的身体打扁了,我们的身体不是扁的,但是他把它打扁了。然后舍利弗尊者……,他若不乘神通,就是不能动了,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回来,抱回到庙上。但是目犍连尊者他还能入定,还能入定、还能现神通,就好像恢复正常这样子。

  

  那么在我们的心里来分别、观察这件事,观察这件事,你这个人学习佛法得了圣道,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,你这道行这样高了,今天受这样的恶报,那么修学圣道有什么好处呢?有没有好处呢?我们可能会有这个问题。当然,表面上看,目犍连尊者是很苦了,但是目犍连尊者本身的境界呢?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的,这个安乐的境界,你不能影响他、苦恼的境界也不能影响他,他的心能离这一切相,心里面还是原来阿罗汉的境界;我们认为很苦,他没有这件事的。所以,表面上阿罗汉也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但是阿罗汉的内心是清净、安乐、自在的,所以圣道还是圣道。

  

  所以,有人问我:这些得神通的阿罗汉临命终的时候,一定要现神通是什么意思?我没有看见注解,我这样分别这件事,这阿罗汉临命终也可能是有病痛,那么身体不对劲了,那么阿罗汉他要临命终的时候,他自己想:我这个身体也是老病,这样子;但是我修学的圣道,是不是也像老病死,也是结束了呢?是不是也是衰败、衰朽了呢?那么这件事怎么才知道呢?于是乎他自己摄心入定、现神通,和没有病的时候一样,也能现神通种种变化。那么,这时候阿罗汉知道,这个肉体有老病死,他得的圣道没有这回事情,没有老病死的。

  

  所以从这些事情来看,这个无执着的境界,大阿罗汉可以在一切苦恼的境界上,他心里不着,还是圣人,还是安乐自在的,可以看出来。但是还不能和佛比,佛是更深微、更微妙了。所以这不执着这个地方,我们姑且这样解释。远离一切执着,这是般若波罗蜜,这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这是「通达义」是般若义、「破坏义」是般若义、「远离义」是般若波罗蜜。但是成就般若波罗蜜的人没有这一切的分别,他没有这样分别,说我的知识比你高,他也没有这种分别,我远离了一切烦恼,他也没有这个分别。所以这样解释呢,「通达义」是般若波罗蜜、「不通达」也是般若波罗蜜;「破坏义」是般若波罗蜜、「不破坏」也是般若波罗蜜;「远离义」是般若波罗蜜、「不远离」也是般若波罗蜜。当然,这都是圣人的境界,凡夫是没有的。这个「般若」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「波罗蜜」,这个「波罗蜜」翻到中国话,是到彼岸的意思,这里有个河,河有此岸、有彼岸,由此岸坐船到彼岸去。怎么叫做此岸?怎么叫做彼岸呢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这些圣人,由有生死苦恼的地方、有生老病死的苦恼、有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五取蕴苦,各式各样的苦恼,这就是「此岸」;到达涅槃的彼岸的时候,远离一切苦了,没有老病死,没有一切苦恼的地方,就是大安乐的地方,叫做「彼岸」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
  

  第二个解释呢,圆满的智慧是「彼岸」,智慧没有圆满叫做「此岸」。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和菩萨,也是有广大的智慧,但是没有佛那么圆满,那只有佛得的涅槃,才能名之为彼岸,是这样意思。这是第二义。

  

  第三义,「有相、无相」,「有相」是此岸,「无相」是彼岸,我们刚才也有讲过这个意思。我们平常人总是在「相」上活动,心不能离一切相。所以我们是在此岸受种种苦;这些圣人能达到「无相」的境界,就是到安乐的地方去了,所以那是由此岸到彼岸。我们没得到涅槃的人,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,我们会分别,这是此岸、这是彼岸;但是成就彼岸的圣人,他也没有此岸、彼岸的分别,远离一切分别,名之为「彼岸」。那么这个「波罗蜜」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这里面这个「圆满的智慧」、「未圆满的智慧」,叫做此岸、叫做彼岸,这里面当然包含般若的意思。般若是圆满的智慧,那是佛的智慧,才能称之为「般若」了,其他的人智慧不圆满,那么就是不圆满的般若。不过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,这个「般若」,从得无生法忍以后的智慧,知诸法实相的智慧,名之为「般若」;到成佛的时候,这个般若名之为一切种智,它们是一回事,但是名字有点不同。那么,这是「波罗蜜」翻个「到彼岸」,就这么解释。

  

  但是这个般若,因学习般若而到彼岸,这个波罗蜜是个果,学习般若是个因,由因而得果。那么究竟圆满,就是佛才成就了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的,是这样。

  

  我们再说「经」这个字,「经」这个字,印度话叫做修多罗,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契经」。其实翻个「经」,我们中国的圣人的著作,称之为「经」,那么印度的佛法翻到中国来,也就是用这个字,表示这是佛说的,实在这里边的用意,是契这个字。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?契,是契合的意思,就是这些语言文字的佛法是契合佛所证悟的真理,就名之为「经」,这是第一。

  

  第二个意思呢,又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性,就是佛说这样的佛法,而众生也感觉到合适,能够生信、能够信解、能够修学、能够得到圣道,能发生这个作用,也就名之为「经」。如果虽然是符合佛所证悟的真理,但是不契机,就是不能发生作用了。说是契合众生的根机,众生听到了以后,心情欢喜,但是不契合佛说的真理,那不能名之为「经」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有两个:又要契理、也要契机,就是名之为「经」。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刚才说: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这个「经」就是指能诠的,就是语言文字,这个白纸黑字,这就是「经」,它是能诠显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的,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