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诠和所诠合起來名之爲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傳到中國來,就是鸠摩羅什法師沒有翻譯這部經之前,有其他的人翻的,叫做《道行般若》和《放光般若》。在《高僧傳》上看出來,道安法師、還有一個釋道琳,一位大法師,對于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和《道行般若經》都是有研究的、很有成就的,在《高僧傳》上看是很明顯的。當時,很多的國王、大臣都向他們學習佛法的,有這樣事情。
鸠摩羅什法師來以後,翻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比前人翻得好,那麼學習的人是更多了。一直到隋、唐,隋唐的時候,學習這部經的人還是很多,以後逐漸地就衰微了,學習的人少了。但是這部經有龍樹菩薩的注解,就是《大智度論》。在佛教史上看,印度佛教史上看,印度很久,這個《大智度論》就失傳了。那麼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,把《大智度論》傳到中國,到現在,中國還有《大智度論》,我們還可以去學習。但是,我感覺到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少,學習《金剛經》、學習《法華經》的人比較多,學習這部經的人比較少。
學習這部經的人少,有什麼關系呢?有點關系!就是修學聖道的人少了!修學聖道的人少,在我們今天來說呢,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,就是念佛的人多,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表示還有人有善根,肯念佛,還是不錯。但是也表示不能修學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聖道,不能學習聖道。那麼怎麼樣才能了脫生死得涅槃呢?念阿彌陀佛了!這個話裏面有點深義,有什麼意思?就是佛法衰微了,就是表示這個意思。
但是我們若問一問:怎麼叫做佛法興盛?譬如說,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學習佛法,也應該說是佛教興盛,不是這個意思。「能得聖道」,這叫佛法興盛。佛教徒都是生死凡夫,佛法不是興盛的。那麼怎麼樣才能得聖道?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就容易得聖道,你知道怎麼樣修四念處、怎麼樣來斷煩惱、怎麼樣得無生法忍這件事。你這樣學習,現在我們佛教徒裏面有人得聖道了,他的身口意可以代表佛教,有佛法的氣氛在裏面。我們沒有去修學聖道,我們的身口意除了貪、就是瞋,再不然就是愚癡,這是佛法興盛嗎?不過,念阿彌陀佛還是好了,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也好嘛,也就是佛菩薩大慈悲,早就知道佛法衰微了,給你一個淨土法門,給你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了。說是也有人沒有念阿彌陀佛,修學其他的法門,修學其他的法門,你得聖道沒有?沒得聖道,還是差勁的,還是差一點!
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這個法門,當然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法,在大乘佛法的一切一切的法門裏面,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爲主導的,不管你修那一個法門,都是要有般若波羅蜜做主導者,你不可以缺少它的,這樣子你可以得聖道,不然的話,你不能得聖道的。
我們念阿彌陀佛,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弘揚淨土法門的人多,也表示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學習不來了。我們再多說一句,當然我可能有口過了,你去看曆代大德的著作,和現代人的著作,古代的人,有些人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他的注解裏面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;但是後來的人,稍晚一點的人,雖然是大家都可以去閱讀、去學習,但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那表示什麼?就是他沒有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他沒有注意地學《大智度論》,沒有,沒有這回事,就是學不來了。若是真是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當然你要學《大智度論》、但是也要學《中觀論》,學習《中觀論》,也還不是容易,這句話容易,但是學還不是容易的。
學習了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明白了「中觀」的道理,你用中觀,中觀就是四念處。中觀是四念處,那麼你能夠,每一天能拿出來多少時間,修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法門,你能這樣修,你就有希望得聖道了,就有希望得聖道!但是另外有一個問題呢,就是我們漢文的佛教,說我相信佛法了,或者是讀古代大德的著作,或者是讀經論,或者近代大德的著作,什麼經論,我受到感動,我經過一個時期的思惟、觀察,佛法是真理!我就好好學習,然後就完了;然後就是,好像一天沒有什麼事情。這個密宗的人,不是這樣,密宗的人有一件事情,我們顯教的人應該要學習,就是它給你一個法門,給你一個法門叫你做功課,這樣做、這樣做。那麼這就是有一個軌道可以遵循,可以從這條路走過去了;若是我們學習佛法,我是有信心是有信心了,但是沒有什麼軌道,沒有軌道可循,這也是佛法衰微的一個現象,衰微的現象。
我剛才已經說過,佛菩薩早就知道,這個末法時代,佛法衰微了,學習聖道的人少,學不來了,只好念阿彌陀佛,給一個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有功課,給你一個功課表,早晨怎麼做功課、午前、午後到晚間怎麼樣做功課,那還是不錯的,自己做功課,然後你能有希望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,這件事不錯的。說我相信了淨土法門,你不做功課,你想要往生阿彌陀佛國,這件事是沒有希望的,不行!那麼現在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若細心地讀《大智度論》,就會知道它也有個功課表,這裏面。當然你做到、做不到,那是又一回事,但是它本身是有個功課表的,告訴你怎麼樣用功修行。
修行這件事,我們若是這個……你沒有般若的這個法門,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若從始至終的閱讀,然後肯思惟。當然其中有一件事,就是觀一切法空,就是用這個辦法來調伏自己的身口意。那麼我們若不學習這個法門,說我一天就學其他的法門,我念咒,或者是我念阿彌陀佛,或者是我念一部經,我就把這經念一念,這就是修行了,這就是做功課了。你這樣修行也是很好,好過不修行,但是很久很久,多少年你還是原來樣,你心裏面還是貪、瞋、癡,還是這樣的。若是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觀一切法空無我、無我所,這樣修行的話,假設你拿出時間要多一點,當然要修奢摩他,要修定,定中修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這個觀的話呢,假設你肯努力的話,我看不會很久,你的貪瞋癡起變化。這個貪,不像以前那麼貪了,這個瞋,也不像以前那麼瞋,愚癡,也不像以前那樣,就起變化了。那表示什麼呢?你就是向前進步了,你就有可能由凡夫到聖人那裏了,就是由此岸到彼岸去了。
若是我們佛教徒,說是我們出家人,如果你不這樣修行,你不這樣修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觀、修這個四念處,你遇見事情的時候,你處理事情的時候,你原來的貪瞋癡就發生作用,你自己不覺知,還不大知道,但是貪瞋癡起作用,起作用的。若是稍微有慚愧心,哎呀!我這樣不對,我不應該這樣!可能稍微控製一點,但是未必有效。你雖然有點慚愧心,你控製不住的;若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在裏面,能控製住,因爲這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太大了,很大的,它能令你離一切分別,遠離一切分別,使令心清淨。
這部經後面常常說到「清淨」這兩個字,龍樹菩薩的解釋,清淨是什麼呢?清淨,就是諸法空的意思,因爲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令你心清淨,所以清淨就是諸法空的意思,諸法空就是清淨的意思,龍樹菩薩這樣解釋。我們從這個解釋也看出來,你若學習這個法門的時候,能從你的思想上根本起變化,會起變化的。當然這是要努力,你不能說是你不努力,我就這麼讀一讀就可以,讀一讀不行!你要思惟裏邊的道理,就是修奢摩他和修毗缽舍那的觀,當然現成的話,就是修四念處,你要努力才可以,早晨起來要修、午前也要修、午後也要修、晚上也要修,你要多拿出來時間才可以。你若努力的修呢,我看一百天內就有消息,一百天內就有消息。
佛在世的時候,你在經論上看,就聽佛說這一段的佛法,就有人得初果了,他爲什麼能夠那樣快呢?就是佛這麼說,他就作如是觀,當時就有效,就是這樣子嘛。當然,有的人當時沒有得聖道,但是他能努力修叁七二十一天,就得聖道了,就有這些事情。
我們現在的佛教徒,多數是沒有學這個法門,當然不知道,你不學就不知道;我們願意學其他的法門,當然都是贊歎,這個法門怎麼好怎麼好!你發歡喜心,那麼就學,但是你沒有學這個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你沒有學,你沒有學就不行。
所以,我有時候會有口過,就會說一些批評古代的祖師,這是我的罪過,我現在又要說這句話!歡喜祖師禅,念佛是誰?你參話頭,感覺這祖師不得了!這個法門是無上法門!但是你參了幾十年,怎麼樣?你若是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很快有成就,這事實如此嘛。
我在東林念佛堂的時候,有一個慧德法師,他是金山寺、高旻寺住了幾十年了,後來因爲大陸上有變化,跑到香港來,那麼他在大嶼山住茅蓬。後來我在東林念佛堂的時候,他來了。我問他,我說:你在金山、高旻參禅幾十年,你感覺怎麼樣呢?他說:完全是空過光陰,沒有用!那麼你今天呢?今天我讀這個《大般若經》,心裏生歡喜!就事實是這樣子嘛,不但是他一個人,很多人都是這個問題。
若是你學習過佛法,你明白了般若波羅蜜的道理,然後去參念佛是誰?那不同,那就是修止觀了,那就是這樣子。你學習其他的法門也是一樣,你都要有般若波羅蜜,你就會有成就的,不然是不行的,所以稱之爲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所以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若肯學習,當然你要拿出一點精神,要把《大智度論》好好讀一讀,也要讀一讀《中觀論》,《中觀論》有現在臺灣印順老法師的講記,還有古代嘉祥大師的《中觀論疏》,應該不難,學習也是容易。你要先學《中觀論》,而後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是很好;你先學習《大智度論》,然後再去學習《中觀論》,也可以。學習完了再修止觀,完全不同。
現在的人,很多人,南傳佛教來了,提倡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好!但是你若是把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學習完了,再看《阿含經》,完全不同。如果我們沒有學習這個「般若」法門,你去讀《阿含經》,你可能讀沒有幾篇,就不願意讀了。它篇篇說……,這一段經一段經不是很長,都說無我、無我所、說是無常的,你心裏厭煩就不願意讀了。但是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心裏通了的時候,讀《阿含經》生歡喜心,完全不一樣的,生歡喜心的。不能輕視《阿含經》,因爲它通著的,《阿含經》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通著的,也就是容易得聖道的。所以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應該學習,應該拿出點精神好好學習,學習是值得的,因爲將來能夠得聖道。世間上其他的事情,當然也不能夠……,說是我要吃飯嘛!我不能完全來學習佛法,我要吃飯!當然是的!是要吃飯的。但是拿出時間多一點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值得的!
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現在的生活上的事情,不值得!因爲將來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,世間上你有什麼成就,一口氣不來,死了以後都等于零了,完全用不上了。但是你若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將來能用得上的。下文付與來日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