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叁歎品、現滅诤品》
【前言】
住持法師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大家好!我們今天在這裏集會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但是,我想首先應該感謝這觀音寺的主人,發無上菩提心,能建立這樣莊嚴的道場,方便我們在這裏栽培善根,我們的確是應該深深地致謝才是對的。因爲發了無上菩提心,建立道場的本意,就是爲了所有的人,能在佛法裏栽培善根,才建立道場的。所以我們在這裏學習佛法,也正符合發無上菩提心的本願的。
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來到中國來,是很久很久了。這個《小品般若經》就是《道行般若經》在漢靈帝的時候,就來到中國了,的確是應該說很早了。但是現在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比《道行般若》晚一點,可能在漢朝過去了、叁國時代都過去了,好像是在曹魏的時候,甘露年間,有個朱士行,實在是個出家人,那個時候的出家人是姓在家的姓,所以叫朱士行。在《高僧傳》看上去,這個人是得了聖道的人了,他發心到于阗國去。于阗國若在今天來說呢,還就是中國的新疆的地方,是得到了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當然,那是梵文的,後來派他的弟子,叫法饒,把它送回到中國來,後來才翻成漢文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我們在《高僧傳》上看,這位道安法師,就是對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特別有研究的,他每一年講兩遍,講兩遍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初開始是講《道行般若》,後來就是講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是《放光般若》。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部是在姚秦時代,就是東晉的末年,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。這一部經一共是叁十卷,九十品,這九十品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分五個部分:第一個部分是舍利弗般若;第二部分是須菩提般若;第叁部分是帝釋般若,加上彌勒菩薩也在內,這是叁個部分;第四個部分是實相般若;第五個部分是方便般若,一共分這麼五個部分。
舍利弗般若,就是這個般若裏面就說到勸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呢,就是諸天歡喜護持,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,諸天都護持,諸天都發歡喜心,護持這位學般若的人,我們就說到這裏。
這個須菩提般若呢,是說叁叁昧:說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願叁昧。但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次第,這個無願叁昧在中間,先是空叁昧、無願叁昧、無相叁昧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次第,無願叁昧在後,無相叁昧在中間,一開始是空叁昧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講這個叁叁昧,空叁昧是修無我觀,修無我觀,名爲空叁昧;無願叁昧實在就是修無常觀、修苦觀,就是對于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個叁界內的這些有漏苦惱的事情,不生歡喜心,生厭離心,這叫做無願叁昧;這個無相叁昧呢,就是對于叁界的色受想行識的一切法,都不分別,心能離一切相,那麼叫無相叁昧。這個空、無願、無相,這叁種是智慧,智慧而說叁昧呢,就是它有禅定的功夫,在禅定裏邊修無我觀、修無願、無相的觀察的思惟智慧的,所以稱之爲「叁叁昧」。
但是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的解釋,這個空叁昧是觀我空、觀一切法空,這叫做「空叁昧」。無相叁昧呢,我空、法空也不可得,沒有我相、也沒有法相、也沒有空相,那麼叫做「無相叁昧」。無願叁昧,本經和《大智度論》叫做「無作叁昧」,工作的「作」,作工的「作」,無作叁昧。無作叁昧就是不作願,就是對于一切法空,空也不可得的境界無分別,那麼叫做「無作叁昧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解釋和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不完全一樣。那麼這個須菩提般若主要是說這個叁叁昧。
帝釋般若呢,說的是信解,說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得現在世的功德、還得將來世的功德,得無量無邊的功德。那麼我們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沒成熟的人,聽佛菩薩、聽釋提桓因贊歎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,我們生歡喜心,因爲生歡喜心,就生了信心,因信心而又發心學習,所以叫做「信解般若」。彌勒菩薩在這一段文的後邊,也贊歎般若法門,叫做「隨喜功德」,但是彌勒菩薩說的就比帝釋說得深了。這個「隨喜」就是觀一切法空,離一切相,叫做「隨喜」,這就是深了一點。深了一點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善根沒成熟的人,發歡喜心而能去學習;善根成熟了的人,聽佛、聽須菩提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聽帝釋贊歎般若的功德,就得甚深義了,入甚深義。入甚深義這一方面,所以叫做「甚深般若」。彌勒菩薩這一段,和帝釋贊歎般若功德這一段,合起來名爲「信解般若」,那麼這是第叁段。
第四段叫做「實相般若」,也叫做「不退轉般若」,這個實相般若什麼意思呢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,得無生法忍以後,得無生法忍,能遠離一切煩惱、遠離一切戲論、能證悟了諸法實相,這一部分是表示學習般若法門的人轉凡成聖了,那麼就叫做「實相般若」。
「方便般若」呢,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發大悲心,善巧方便地弘揚般若法門、廣度衆生,這叫做「方便般若」,這一部分就是特別的深奧了。
這個前面的實相般若就是舍利弗般若、須菩提般若、信解般若,這實相般若都提到我們怎麼樣的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我們要受持讀誦、思惟觀察,都提到這些事;但是到方便般若就不提到這些事了,就是發大悲心、廣度衆生,而還離一切相的境界,那就是大菩薩的境界。這個實相般若和方便般若實在是很廣、很深的。那麼,合起來這五分般若。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五分般若都是具足了的。所以我們若是學習鸠摩羅什法師翻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合適的、很圓滿的。那麼我這一段話姑且就算是介紹了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大意,就到此爲止。
【釋題】
現在,第二段解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題目。「摩诃」是印度話,就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,就是翻個「大」。鸠摩羅什法師還是用梵語,所以叫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玄奘法師,唐叁藏玄奘法師,他就是翻個大,就是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就是翻個大。這個大,就是廣博甚深的意思,在佛法裏邊,世出世間一切功德,完全因般若波羅蜜才能夠成就,所以般若波羅蜜名之爲「大」。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解釋這個「大」的意思是非常的多,現在姑且說四樣,說四種:第一個名之爲「大」的原因,「得勝力故」,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,你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神通道力,這是一樣。
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在舍利弗般若裏面,曾經說出一件事來:你若想要用一個汗毛、我們身上的一個汗毛,舉起來叁千大千世界的須彌山,用這一汗毛能把它舉起來,遙擲到無量阿僧祇世界之外去,把它丟得這麼遠,而這個世界上的衆生,世界上的人類和其他的動物,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,沒有擾亂這麼多的人。在這個《維摩诘經》說到維摩诘居士,他是把東方阿閦佛世界,把它拿到娑婆世界來,但是阿閦佛的世界,除了有禅定的人之外,其余的人都不覺不知,有禅定的人知道,知道是到另一個世界來了。說這個大菩薩境界,如果你想要成就這樣的神通道力呢,你要學般若波羅蜜多,就可以成就了,能得到這樣的神通道力,所以名之爲「大」。
第二個「得多聞故」,能得到多聞,這個「多聞」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從經論上,過去世無量劫來也有佛,未來的無量劫裏面也有佛、現在十方世界也有佛;過去佛也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佛法、未來世的佛也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佛法、現在十方世界也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佛法。如果你這位菩薩,你這位佛教徒,想要聽到過去佛說法、未來世佛說法、現在世佛說法,你都能聽到、能夠明了,而能夠用它來自利利他的話,你要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。
這個話,經文上就是這樣說,但是這一件事,如果我們要加以解釋,裏面就有問題。譬如說,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了,昨天有人說話已經過去了,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聽見那個人說話的;明天還沒到來,明天有人說話,今天能夠聽到,這件事也不可思議。現在這上面說「得多聞故」,就是有這個力量;過去佛、未來佛、現在十方世界的佛,所說的法語,你都能夠聽到,這個「聞」實在是說聽到,實在也就是學習的意思,這件事也不可思議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上的解釋,就是菩薩有這樣的叁昧,你入了這個叁昧,能聽到過去佛說法、能聽到未來佛說法、能聽到十方世界佛說法,有這樣的力量。這是第二個原因,名之爲「大」。「得多聞故」。
第叁個原因,「生大人故」,什麼叫做「大人」呢?凡夫都是小,凡夫不夠大,聖人才是大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大菩薩和佛,這是大人,這些大人都是因爲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的,所以叫做「大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稱之爲「大」。
第四個原因是什麼呢?「能與大果」,能夠給你一個很廣大、圓滿的果報,就是得涅槃,涅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。這個涅槃是一切聖人所成就的境界,如果用我們凡夫的語言去解釋的話,就是大安樂的境界,裏面沒有苦惱,沒有一切的苦惱。那麼阿羅漢也得到了,辟支佛、大菩薩和佛都得到這種境界。我們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法門,我們也能夠成就,所以名之爲「大」。
但是這件事呢,在世間上的人是非常多的,能夠有這樣的願望,希望得涅槃的人,這樣的人,我看是不多,這樣的人,我看是很少的。世間上的人多數希望現在我的生活美滿一點,我看多數人多數都是希望這樣,我身體健康,沒有病痛;我的父母、夫妻、兒女、財富、權位都令我滿意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到一件事,說到我們人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我們通常說是有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老病死苦,說這個,但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上多說出一樣,就是老是感覺到不足,這是一個苦。我有了一百間房子了,但是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 (1999年于溫哥華觀音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