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三叹品、现灭诤品》
【前言】
住持法师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大家好!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但是,我想首先应该感谢这观音寺的主人,发无上菩提心,能建立这样庄严的道场,方便我们在这里栽培善根,我们的确是应该深深地致谢才是对的。因为发了无上菩提心,建立道场的本意,就是为了所有的人,能在佛法里栽培善根,才建立道场的。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,也正符合发无上菩提心的本愿的。
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来到中国来,是很久很久了。这个《小品般若经》就是《道行般若经》在汉灵帝的时候,就来到中国了,的确是应该说很早了。但是现在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比《道行般若》晚一点,可能在汉朝过去了、三国时代都过去了,好像是在曹魏的时候,甘露年间,有个朱士行,实在是个出家人,那个时候的出家人是姓在家的姓,所以叫朱士行。在《高僧传》看上去,这个人是得了圣道的人了,他发心到于阗国去。于阗国若在今天来说呢,还就是中国的新疆的地方,是得到了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当然,那是梵文的,后来派他的弟子,叫法饶,把它送回到中国来,后来才翻成汉文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
我们在《高僧传》上看,这位道安法师,就是对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特别有研究的,他每一年讲两遍,讲两遍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初开始是讲《道行般若》,后来就是讲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就是《放光般若》。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部是在姚秦时代,就是东晋的末年,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。这一部经一共是三十卷,九十品,这九十品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分五个部分:第一个部分是舍利弗般若;第二部分是须菩提般若;第三部分是帝释般若,加上弥勒菩萨也在内,这是三个部分;第四个部分是实相般若;第五个部分是方便般若,一共分这么五个部分。
舍利弗般若,就是这个般若里面就说到劝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呢,就是诸天欢喜护持,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,诸天都护持,诸天都发欢喜心,护持这位学般若的人,我们就说到这里。
这个须菩提般若呢,是说三三昧:说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愿三昧。但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次第,这个无愿三昧在中间,先是空三昧、无愿三昧、无相三昧。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的次第,无愿三昧在后,无相三昧在中间,一开始是空三昧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讲这个三三昧,空三昧是修无我观,修无我观,名为空三昧;无愿三昧实在就是修无常观、修苦观,就是对于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个三界内的这些有漏苦恼的事情,不生欢喜心,生厌离心,这叫做无愿三昧;这个无相三昧呢,就是对于三界的色受想行识的一切法,都不分别,心能离一切相,那么叫无相三昧。这个空、无愿、无相,这三种是智慧,智慧而说三昧呢,就是它有禅定的功夫,在禅定里边修无我观、修无愿、无相的观察的思惟智慧的,所以称之为「三三昧」。
但是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解释,这个空三昧是观我空、观一切法空,这叫做「空三昧」。无相三昧呢,我空、法空也不可得,没有我相、也没有法相、也没有空相,那么叫做「无相三昧」。无愿三昧,本经和《大智度论》叫做「无作三昧」,工作的「作」,作工的「作」,无作三昧。无作三昧就是不作愿,就是对于一切法空,空也不可得的境界无分别,那么叫做「无作三昧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解释和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不完全一样。那么这个须菩提般若主要是说这个三三昧。
帝释般若呢,说的是信解,说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得现在世的功德、还得将来世的功德,得无量无边的功德。那么我们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没成熟的人,听佛菩萨、听释提桓因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,我们生欢喜心,因为生欢喜心,就生了信心,因信心而又发心学习,所以叫做「信解般若」。弥勒菩萨在这一段文的后边,也赞叹般若法门,叫做「随喜功德」,但是弥勒菩萨说的就比帝释说得深了。这个「随喜」就是观一切法空,离一切相,叫做「随喜」,这就是深了一点。深了一点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善根没成熟的人,发欢喜心而能去学习;善根成熟了的人,听佛、听须菩提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听帝释赞叹般若的功德,就得甚深义了,入甚深义。入甚深义这一方面,所以叫做「甚深般若」。弥勒菩萨这一段,和帝释赞叹般若功德这一段,合起来名为「信解般若」,那么这是第三段。
第四段叫做「实相般若」,也叫做「不退转般若」,这个实相般若什么意思呢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,得无生法忍以后,得无生法忍,能远离一切烦恼、远离一切戏论、能证悟了诸法实相,这一部分是表示学习般若法门的人转凡成圣了,那么就叫做「实相般若」。
「方便般若」呢,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发大悲心,善巧方便地弘扬般若法门、广度众生,这叫做「方便般若」,这一部分就是特别的深奥了。
这个前面的实相般若就是舍利弗般若、须菩提般若、信解般若,这实相般若都提到我们怎么样的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我们要受持读诵、思惟观察,都提到这些事;但是到方便般若就不提到这些事了,就是发大悲心、广度众生,而还离一切相的境界,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。这个实相般若和方便般若实在是很广、很深的。那么,合起来这五分般若。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五分般若都是具足了的。所以我们若是学习鸠摩罗什法师翻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合适的、很圆满的。那么我这一段话姑且就算是介绍了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大意,就到此为止。
【释题】
现在,第二段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题目。「摩诃」是印度话,就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,就是翻个「大」。鸠摩罗什法师还是用梵语,所以叫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玄奘法师,唐三藏玄奘法师,他就是翻个大,就是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就是翻个大。这个大,就是广博甚深的意思,在佛法里边,世出世间一切功德,完全因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成就,所以般若波罗蜜名之为「大」。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解释这个「大」的意思是非常的多,现在姑且说四样,说四种:第一个名之为「大」的原因,「得胜力故」,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,你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,这是一样。
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在舍利弗般若里面,曾经说出一件事来:你若想要用一个汗毛、我们身上的一个汗毛,举起来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,用这一汗毛能把它举起来,遥掷到无量阿僧祇世界之外去,把它丢得这么远,而这个世界上的众生,世界上的人类和其他的动物,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,没有扰乱这么多的人。在这个《维摩诘经》说到维摩诘居士,他是把东方阿閦佛世界,把它拿到娑婆世界来,但是阿閦佛的世界,除了有禅定的人之外,其余的人都不觉不知,有禅定的人知道,知道是到另一个世界来了。说这个大菩萨境界,如果你想要成就这样的神通道力呢,你要学般若波罗蜜多,就可以成就了,能得到这样的神通道力,所以名之为「大」。
第二个「得多闻故」,能得到多闻,这个「多闻」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从经论上,过去世无量劫来也有佛,未来的无量劫里面也有佛、现在十方世界也有佛;过去佛也宣说了无量无边的佛法、未来世的佛也宣说了无量无边的佛法、现在十方世界也宣说了无量无边的佛法。如果你这位菩萨,你这位佛教徒,想要听到过去佛说法、未来世佛说法、现在世佛说法,你都能听到、能够明了,而能够用它来自利利他的话,你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。
这个话,经文上就是这样说,但是这一件事,如果我们要加以解释,里面就有问题。譬如说,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昨天有人说话已经过去了,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听见那个人说话的;明天还没到来,明天有人说话,今天能够听到,这件事也不可思议。现在这上面说「得多闻故」,就是有这个力量;过去佛、未来佛、现在十方世界的佛,所说的法语,你都能够听到,这个「闻」实在是说听到,实在也就是学习的意思,这件事也不可思议。在《大智度论》上的解释,就是菩萨有这样的三昧,你入了这个三昧,能听到过去佛说法、能听到未来佛说法、能听到十方世界佛说法,有这样的力量。这是第二个原因,名之为「大」。「得多闻故」。
第三个原因,「生大人故」,什么叫做「大人」呢?凡夫都是小,凡夫不够大,圣人才是大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菩萨和佛,这是大人,这些大人都是因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,所以叫做「大」,这个般若波罗蜜称之为「大」。
第四个原因是什么呢?「能与大果」,能够给你一个很广大、圆满的果报,就是得涅槃,涅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。这个涅槃是一切圣人所成就的境界,如果用我们凡夫的语言去解释的话,就是大安乐的境界,里面没有苦恼,没有一切的苦恼。那么阿罗汉也得到了,辟支佛、大菩萨和佛都得到这种境界。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个法门,我们也能够成就,所以名之为「大」。
但是这件事呢,在世间上的人是非常多的,能够有这样的愿望,希望得涅槃的人,这样的人,我看是不多,这样的人,我看是很少的。世间上的人多数希望现在我的生活美满一点,我看多数人多数都是希望这样,我身体健康,没有病痛;我的父母、夫妻、儿女、财富、权位都令我满意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到一件事,说到我们人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我们通常说是有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老病死苦,说这个,但是《瑜伽师地论》上多说出一样,就是老是感觉到不足,这是一个苦。我有了一百间房子了,但是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 (1999年于温哥华观音寺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