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总是还少一间,再找一间,就是所有如意的事情,总是感觉到不足,要继续地去追求,这也是一种苦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这样讲。
我们人世间的人,就是多数人只知道追求现在的生活美满,只知道这件事,这是一种人;第二种人,他可能是在人世间受到了苦恼的冲击,他对于世间上一般人所认为满意的事情不欢喜了,他想要离欲、想要得禅定,想要生到天上去,生到色界天、生到无色界天上去,享受三昧乐,这是第二种人;第三种人就是佛教徒,对于世间上的欲乐、对于三昧乐都感觉到不足,我希望得涅槃,只有佛教徒有这样的愿望。
世间上的欲乐,人都欢喜,三昧乐是少数人也是欢喜。我们在欲乐上得到了满意也欢喜,有什么不好呢?为什么一定要求涅槃乐呢?这个欲乐这件事,佛说这个「受」,色受想行识这个受,享受的受,有苦受、有乐受、有不苦不乐受,在我们的感觉上有这三种不同,这表示佛也承认世间也有乐,所以才有乐受嘛!但是佛说人生是苦,就是不承认这个乐了。这个原因是什么呢?因为这个苦恼的事情,当然我们感觉到,我们是承认这件事;但是乐受这件事,为什么也认为它是苦呢?因为你追求这个乐不容易,很难!很困难!如果你失败了,那当然是很苦;说是成功了,成功了,你要保护也很苦,也很辛苦,那么若是终究有一天失掉了,很痛苦。所以这样说呢,是乐少而苦多,所以这个乐也令我们不如意。
我说一件事,大概1970年、71年,香港的股票不得了,涨得很厉害,后来到了1973年吧,就跌下来了。跌下来了,就有什么事情呢?就有人到河边,看到有鞋,这个人就不见了,就有这个事情。但是他们也有的人不参加这件事,他生活还是正常。这可见就是乐中有苦,使令人受不了,这苦若来了受不了。当然,这也是智慧的问题,有的人智慧高,他也会避免这些事情;但是智慧不足的人,就是很有问题了。
所以从这些事情上看呢,佛也承认世间上有乐,但是乐会带来苦恼,所以这个乐不太好。如果有一种乐,没有苦,这个乐是更好了!这样的乐,只有涅槃是这样子,其他的事情都不行,其他的事情,很明显的都是无常的,你不能永久地保持得住,终究有一天是败坏了。所以这个涅槃乐是在佛教徒来说呢,就是要追求、希求得到涅槃,得到涅槃以后,就是永久地安乐自在,而没有生老病死这件事了。所以,得涅槃乐是最尊贵的,是最值得努力希求的事情。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里面,我们学习这个法门,可以得到涅槃乐,所以也名之为「摩诃」,名之为「大」。有这四样,有这四个理由,所以称之为「大」。这个「摩诃」就算讲完了,我们讲这个「般若」。
「般若」翻到中国话,就是「智慧」,这个智慧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通达的意思,我明白这件事。这个佛教里面说智慧,说两种智慧:一个是根本的智慧、一个是后得智,一个根本智、一个后得智。这个后得这个后,是先得根本智,后来又得到一种智慧,叫做「后得智」。这个后得智是什么智慧呢?简要的说,就是通达世间、出世间的缘起的道理,就叫做「后得智」,这个后得智实在是包括一种知识。譬如这个医生,他能够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疗,能治病,这也是一种智慧;譬如说建筑,造这个房子,这也是一种知识、也是一种智慧;譬如说会计师、律师,世间上的政治、经济,各式各样的,这也是一种智慧。
但是佛法里边不称这些智慧叫做后得智,是说你得到根本智以后,得到的那个智慧才是后得智,这上面有什么意思呢?因为若得到根本智,就是刚才说「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」,就叫做根本智。你得到诸法实相的这个智慧以后,你的贪瞋痴的烦恼,就逐渐完全地消除了,消除了以后,你得到的智慧,叫做后得智。这里面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,无著菩萨所作的《金刚经》的注解上说:你若得到了根本智以后,能使令你得的后得智不颠倒,不颠倒,说个白话就是没有错误;若是我们没得到根本智,我们心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的时候,我们在世间上有各式各样的知识,会受到烦恼的影响,也会令你有很多的过患。若是得到根本智,没有烦恼以后,得到的各式各样的知识,没有过患,有利益而没有过患,所以叫做「后得智」。
这两种智慧,这个根本智,到佛的时候才是圆满的,其他的阿罗汉、辟支佛和菩萨也有,但是不圆满;所以后得智也是一样,到佛的时候才圆满,其他的圣人也有多少,但是不圆满。你成就了这两种智慧,就名之为「般若」,名之为般若的。
但是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还有一些解释,解释似乎是不大容易明白,我姑且说一说。它说「破坏」就是智慧,破坏叫做智慧。那么破坏什么呢?就是因名言而通达的一切相,都是可破坏的,这话什么意思呢?我举一个例子,譬如有人说,现在屋子里有条龙在这里飞,那么你自己看不见,你就心里想:这屋子里有一条龙,你也向人说:这屋子有一条龙。你说出这语言,叫做「名言」,这个名言,表示这屋子有一条龙;我们若自己没有眼睛,那只有听你说;但是你若有眼睛看,这屋子里没有龙,你说龙,这是说谎话。我这是举个例子,当然这等于是个譬喻。
在佛法里面讲呢,世间上一切的名言、一切的文字,语言文字,所表达的一切一切的义相、一切的事物,都是这样子。就像说:这屋子里有条龙,这话和这上的意思是一样的。所以,「破坏」叫做般若波罗蜜,就是能破坏这些名言所表达的一切义。我们没有通达这个般若的道理的时候,受这名言的欺诳,受种种名言的欺诳,所以有很多很多的问题。现在这个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的解释,破坏义是般若义,能破坏一切名言所表达的一切事情,再进一步的说,就是能离一切分别,远离一切虚妄分别,再不说这里有一条龙在这里飞了!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,我们凡夫是不能的,我们凡夫继续这样讲:这屋里有一条龙,圣人不是这样意思。
我再多说一句,就这个地方,《摄大乘论》上有一句话: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就是这个意思。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这个语言文字是能诠显的,能显示一件事的,说是离开这里几百里以外发生一件事,这个记者他的文笔好,他会把这件事介绍出来,然后宣布出来。我们几百里外的事情看不见,看见他就这么写出来了,那么只看见能诠,就是看见这文字上的说法,这叫做「能诠」。这个「所诠」,就是文句所表达的这些事情,各式各样的事情都是所诠。我们人的思想,要假藉语言文字的能诠,才能够明白所诠的道理,才能明白;如果没有能诠的时候,这个所诠是怎么回事,完全不知道。我们的知识的这个程序是这样子,我们就是这样子。
所以要「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这个智慧,我们的智慧不需要语言文字,就能在语言文字所诠显的道理上活动,没有这件事,我们能这样子吗?我们不行!我们没有这件事。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,是不可能的,所以叫做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。
那么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前五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这前五识,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要通过前五识,才能接触到语言文字,或者耳朵听、或者眼睛看,接触到文字,然后第六意识才种种的分别,我们一定是这样子。若是没有能诠的时候,什么也不知道的。所以那个小孩子,这个婴儿,他没有学话的时候,他心里没有办法想的;当然他也有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都有,可是在接触境界的时候,就是不能分别,因为他没有名言。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灯开了,接触到光明,如果没有这个「光明」的名言,我们接触是接触了,但是没有话说,你心里也不能想什么,接触是接触了,但是不能分别。
那么从这个地方,就得到很多消息,得到什么消息?我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现在,我今天和一个朋友谈话,心里面很正常,没有什么特别的分别;但是这个朋友走了以后,另外又来一个朋友说,刚才这个人,他在什么什么地方说你坏话,给你设了一个陷阱,就等着你向里面跳,怎么怎么……说了很多,你立刻心情就不对了。你的心情的这个愤怒,或者引起种种的想法,都是因为你那第三位朋友的名言引起的,如果没有那个名言,来了的时候,你所有的这些分别都没有,这些愤怒通通都没有。那么这就是什么?这就表示,因为名言而引起这些问题,这些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都是没有问题的,就是因为名言引起来的;若是没有名言,就没有这些事情。
那么佛教徒经过修禅定、经过观察以后,就发现因名言而引起的一切问题都是假的,因为可能第三个朋友在说谎话,也不一定,他只是在说离间语,破坏,并不真有什么事情,你那个朋友,对你还是很正常的朋友,没有来破坏你,但是第三个朋友就说这些谎话来离间你,你就会引起很多很多的烦恼来了。
所以这个地方呢,就是我们没有神通的,凡夫的这种人,因名言而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,若没有名言的时候,这些问题都没有。从这里就知道这些名言引起的事情都是不真实的,只是自己的分别,你自己的虚妄分别。如果你能够深入地观察,因名言而引起的一切事都是空无所有的。本身是空无所有的,这叫做「破坏」,叫做破坏的。当然,不只这一样,还有其他的事情,我们姑且就说这一样。这是破坏叫做智慧,破坏叫做智慧。这是一种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 (1999年于温哥华观音寺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