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 (1999年于溫哥華觀音寺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總是還少一間,再找一間,就是所有如意的事情,總是感覺到不足,要繼續地去追求,這也是一種苦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這樣講。

  

  我們人世間的人,就是多數人只知道追求現在的生活美滿,只知道這件事,這是一種人;第二種人,他可能是在人世間受到了苦惱的沖擊,他對于世間上一般人所認爲滿意的事情不歡喜了,他想要離欲、想要得禅定,想要生到天上去,生到色界天、生到無色界天上去,享受叁昧樂,這是第二種人;第叁種人就是佛教徒,對于世間上的欲樂、對于叁昧樂都感覺到不足,我希望得涅槃,只有佛教徒有這樣的願望。

  

  世間上的欲樂,人都歡喜,叁昧樂是少數人也是歡喜。我們在欲樂上得到了滿意也歡喜,有什麼不好呢?爲什麼一定要求涅槃樂呢?這個欲樂這件事,佛說這個「受」,色受想行識這個受,享受的受,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在我們的感覺上有這叁種不同,這表示佛也承認世間也有樂,所以才有樂受嘛!但是佛說人生是苦,就是不承認這個樂了。這個原因是什麼呢?因爲這個苦惱的事情,當然我們感覺到,我們是承認這件事;但是樂受這件事,爲什麼也認爲它是苦呢?因爲你追求這個樂不容易,很難!很困難!如果你失敗了,那當然是很苦;說是成功了,成功了,你要保護也很苦,也很辛苦,那麼若是終究有一天失掉了,很痛苦。所以這樣說呢,是樂少而苦多,所以這個樂也令我們不如意。

  

  我說一件事,大概1970年、71年,香港的股票不得了,漲得很厲害,後來到了1973年吧,就跌下來了。跌下來了,就有什麼事情呢?就有人到河邊,看到有鞋,這個人就不見了,就有這個事情。但是他們也有的人不參加這件事,他生活還是正常。這可見就是樂中有苦,使令人受不了,這苦若來了受不了。當然,這也是智慧的問題,有的人智慧高,他也會避免這些事情;但是智慧不足的人,就是很有問題了。

  

  所以從這些事情上看呢,佛也承認世間上有樂,但是樂會帶來苦惱,所以這個樂不太好。如果有一種樂,沒有苦,這個樂是更好了!這樣的樂,只有涅槃是這樣子,其他的事情都不行,其他的事情,很明顯的都是無常的,你不能永久地保持得住,終究有一天是敗壞了。所以這個涅槃樂是在佛教徒來說呢,就是要追求、希求得到涅槃,得到涅槃以後,就是永久地安樂自在,而沒有生老病死這件事了。所以,得涅槃樂是最尊貴的,是最值得努力希求的事情。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裏面,我們學習這個法門,可以得到涅槃樂,所以也名之爲「摩诃」,名之爲「大」。有這四樣,有這四個理由,所以稱之爲「大」。這個「摩诃」就算講完了,我們講這個「般若」。

  

  「般若」翻到中國話,就是「智慧」,這個智慧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通達的意思,我明白這件事。這個佛教裏面說智慧,說兩種智慧:一個是根本的智慧、一個是後得智,一個根本智、一個後得智。這個後得這個後,是先得根本智,後來又得到一種智慧,叫做「後得智」。這個後得智是什麼智慧呢?簡要的說,就是通達世間、出世間的緣起的道理,就叫做「後得智」,這個後得智實在是包括一種知識。譬如這個醫生,他能夠知道什麼病用什麼藥來治療,能治病,這也是一種智慧;譬如說建築,造這個房子,這也是一種知識、也是一種智慧;譬如說會計師、律師,世間上的政治、經濟,各式各樣的,這也是一種智慧。

  

  但是佛法裏邊不稱這些智慧叫做後得智,是說你得到根本智以後,得到的那個智慧才是後得智,這上面有什麼意思呢?因爲若得到根本智,就是剛才說「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」,就叫做根本智。你得到諸法實相的這個智慧以後,你的貪瞋癡的煩惱,就逐漸完全地消除了,消除了以後,你得到的智慧,叫做後得智。這裏面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》,無著菩薩所作的《金剛經》的注解上說:你若得到了根本智以後,能使令你得的後得智不顛倒,不顛倒,說個白話就是沒有錯誤;若是我們沒得到根本智,我們心裏面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時候,我們在世間上有各式各樣的知識,會受到煩惱的影響,也會令你有很多的過患。若是得到根本智,沒有煩惱以後,得到的各式各樣的知識,沒有過患,有利益而沒有過患,所以叫做「後得智」。

  

  這兩種智慧,這個根本智,到佛的時候才是圓滿的,其他的阿羅漢、辟支佛和菩薩也有,但是不圓滿;所以後得智也是一樣,到佛的時候才圓滿,其他的聖人也有多少,但是不圓滿。你成就了這兩種智慧,就名之爲「般若」,名之爲般若的。

  

  但是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還有一些解釋,解釋似乎是不大容易明白,我姑且說一說。它說「破壞」就是智慧,破壞叫做智慧。那麼破壞什麼呢?就是因名言而通達的一切相,都是可破壞的,這話什麼意思呢?我舉一個例子,譬如有人說,現在屋子裏有條龍在這裏飛,那麼你自己看不見,你就心裏想:這屋子裏有一條龍,你也向人說:這屋子有一條龍。你說出這語言,叫做「名言」,這個名言,表示這屋子有一條龍;我們若自己沒有眼睛,那只有聽你說;但是你若有眼睛看,這屋子裏沒有龍,你說龍,這是說謊話。我這是舉個例子,當然這等于是個譬喻。

  

  在佛法裏面講呢,世間上一切的名言、一切的文字,語言文字,所表達的一切一切的義相、一切的事物,都是這樣子。就像說:這屋子裏有條龍,這話和這上的意思是一樣的。所以,「破壞」叫做般若波羅蜜,就是能破壞這些名言所表達的一切義。我們沒有通達這個般若的道理的時候,受這名言的欺诳,受種種名言的欺诳,所以有很多很多的問題。現在這個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的解釋,破壞義是般若義,能破壞一切名言所表達的一切事情,再進一步的說,就是能離一切分別,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再不說這裏有一條龍在這裏飛了!當然這是聖人的境界,我們凡夫是不能的,我們凡夫繼續這樣講:這屋裏有一條龍,聖人不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再多說一句,就這個地方,《攝大乘論》上有一句話: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這個語言文字是能诠顯的,能顯示一件事的,說是離開這裏幾百裏以外發生一件事,這個記者他的文筆好,他會把這件事介紹出來,然後宣布出來。我們幾百裏外的事情看不見,看見他就這麼寫出來了,那麼只看見能诠,就是看見這文字上的說法,這叫做「能诠」。這個「所诠」,就是文句所表達的這些事情,各式各樣的事情都是所诠。我們人的思想,要假藉語言文字的能诠,才能夠明白所诠的道理,才能明白;如果沒有能诠的時候,這個所诠是怎麼回事,完全不知道。我們的知識的這個程序是這樣子,我們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所以要「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這個智慧,我們的智慧不需要語言文字,就能在語言文字所诠顯的道理上活動,沒有這件事,我們能這樣子嗎?我們不行!我們沒有這件事。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,是不可能的,所以叫做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。

  

  那麼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前五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這前五識,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要通過前五識,才能接觸到語言文字,或者耳朵聽、或者眼睛看,接觸到文字,然後第六意識才種種的分別,我們一定是這樣子。若是沒有能诠的時候,什麼也不知道的。所以那個小孩子,這個嬰兒,他沒有學話的時候,他心裏沒有辦法想的;當然他也有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都有,可是在接觸境界的時候,就是不能分別,因爲他沒有名言。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燈開了,接觸到光明,如果沒有這個「光明」的名言,我們接觸是接觸了,但是沒有話說,你心裏也不能想什麼,接觸是接觸了,但是不能分別。

  

  那麼從這個地方,就得到很多消息,得到什麼消息?我再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現在,我今天和一個朋友談話,心裏面很正常,沒有什麼特別的分別;但是這個朋友走了以後,另外又來一個朋友說,剛才這個人,他在什麼什麼地方說你壞話,給你設了一個陷阱,就等著你向裏面跳,怎麼怎麼……說了很多,你立刻心情就不對了。你的心情的這個憤怒,或者引起種種的想法,都是因爲你那第叁位朋友的名言引起的,如果沒有那個名言,來了的時候,你所有的這些分別都沒有,這些憤怒通通都沒有。那麼這就是什麼?這就表示,因爲名言而引起這些問題,這些問題本身是沒有問題的,都是沒有問題的,就是因爲名言引起來的;若是沒有名言,就沒有這些事情。

  

  那麼佛教徒經過修禅定、經過觀察以後,就發現因名言而引起的一切問題都是假的,因爲可能第叁個朋友在說謊話,也不一定,他只是在說離間語,破壞,並不真有什麼事情,你那個朋友,對你還是很正常的朋友,沒有來破壞你,但是第叁個朋友就說這些謊話來離間你,你就會引起很多很多的煩惱來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呢,就是我們沒有神通的,凡夫的這種人,因名言而引起很多很多的問題,若沒有名言的時候,這些問題都沒有。從這裏就知道這些名言引起的事情都是不真實的,只是自己的分別,你自己的虛妄分別。如果你能夠深入地觀察,因名言而引起的一切事都是空無所有的。本身是空無所有的,這叫做「破壞」,叫做破壞的。當然,不只這一樣,還有其他的事情,我們姑且就說這一樣。這是破壞叫做智慧,破壞叫做智慧。這是一種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 (1999年于溫哥華觀音寺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