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8

  問:請問法師:如何修止觀法門?其次第如何?初入門時,如何調身、調心、調息?

  

  答:我給你說呢,也只是說一部分;我現在說,也是說一部分。你若真想要做這件事,你就非要拿出點時間來學習。我感覺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上,它說的奢摩他,也還是說了一部分,你非要去讀天臺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》也可以、《小止觀》也可以;要讀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聲聞地〉,它說的比較完備,你夠用,你要用的時候能夠用,這樣才可以。當然初開始,也只好這樣子:請個法師來,請你給我講講止觀,只好這樣子。從這裏開始引發你的歡喜心,你再繼續地學習,慢慢地就把這個止觀的法門,把它圓滿地畢業了;那麼你就可以用,自己要拿出時間來每天靜坐,也只好這樣做。

  

  有的人弘揚淨土法門是對的,因爲今天我們漢文佛教徒,就是連我們出家的法師都在內,當然我說這話不好聽。這聞思修叁慧,就是聞慧有一點;思慧也可能沒有、也可能有一點;修慧是沒有的。這樣子,什麼法門,你的程度都不及格,修什麼法門你都不及格。說是仁波切來了,這麼殊勝,我去學;你還是不及格。頭些日子我說過,我看一本介紹西藏藏傳佛教的書上,提到一件事,這個仁波切對我們漢人瞧不起,輕視我們漢人,爲什麼呢?不要說人家輕視我,我就不高興,不要這樣,要反省我自己,我有什麼地方被人輕視?要想想自己,爲什麼被人輕視呢?一定是有個原因的啊,要想一想自己。那麼我剛才這話就說出來了,你老想要占便宜,人家要十年才把這件事做好,我要一天就做好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我一天,我就能夠趕上你十年,這不可能的事情嘛!這就是令人瞧不起的地方,就是這樣子。另外呢,不認真的用功。人家傳授你一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,傳授什麼什麼法門,但是你也不認真的用功,令他失望,當然他認爲你這個人不夠程度、你沒有資格做我的徒弟,當然令人瞧不起的。

  

  陳健民,你們知道這位上師吧!他在美國柏克萊那裏住,他的書上也多少提到這句話,就是西藏的那些仁波切,來到我們漢人的地方傳法的時候,也就是將就我們,就是這樣子這樣子,實在我們不太及格的。這個事情呢,這些仁波切到了美國去傳法,我感覺:美國人及格嗎?當然我們這裏通通都是華人,沒有美國人。

  

  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來,初開始的時候接受印度佛教的是誰?是我們中國對于老莊哲學、孔孟之道有心得的人,因爲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一點,他能夠認識這是真理,他才能接受的。而接受了以後,他就能出家;像朱士行,加個朱字,實在這個人是出家人;像道安法師、慧遠法師,那個時代有很多傑出的漢人,在佛教能發心用功修行,使令後來的中國佛教就發展起來。今天的美國人,這種我看沒有,到現在我還沒看見;也許有,我沒看見。所以仁波切到那個地方是滿意的?所以就是末法時代了,要承認這一點。但是不能說都是這樣,也有些人是例外,他也能用功修行,也可能是有。

  

 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,你學般若法門也好、學念佛法門也好、你學習陀羅尼法門也好,你一定要放下一點;你放下一點,你才能有時間學習。我現在這個程度,我放不下;是的,放不下。但是你能夠用功修行,你的智慧提高了,就能進一步地放下;你再用功修行,智慧提高了,又能夠放下一部分,逐漸逐漸地就完全能放下,就能修學聖道了。我頭些日子,我曾經說過:如果你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時候,不怕死;死都不怕,還怕什麼?因爲他修止觀,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現前的時候,沒有死亡的問題,所以他不怕;當然也沒有老病死的問題,他那止觀現前的時候,所以他不怕。而我們現在這個放不下、那個放不下,就是智慧不夠,總感覺那件事很重要,我不能不做;而對于這個修學聖道的事,好像不是那麼急需,不急需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我在想,年紀越輕越好,年紀越大越有問題;這還顯著的,這個記憶力有問題。等到記憶力差勁了,你修那個法門能修得好?修那一個法門都修不好。你要靜坐,這個「念」一定要強,靜坐就容易好。你常常靜坐,念也會增強、念力會增長,那麼久了就會得定了,所以得了禅定的人,是過目不忘的人。我們說阿難尊者,他聽佛說法能背下來;其實那些阿羅漢通通都是能,但是阿難尊者是多聞,他聽得多,其實那些阿羅漢也都是一樣的。雖然沒有這個文,但是我們可想而知,他們的記憶力好;阿羅漢因爲他心清淨,心裏面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他入定是心清淨、出定心也是清淨,世間的塵勞不能汙染他,他一入定的時候的確就是這樣子:寂然不動。

  

  「寂然不動」是中國話,是《易經》上的話。《易經》那句話,印順老法師解釋,實在指什麼說的?指烏龜殼說的,烏龜殼是寂然不動而能通天下之故;那就是你來蔔個卦,就能知道世界上的事。現在說聖人修禅定,不是這個意思;那是應該說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應該這麼說,能通天下之故,應該是這麼說。所以聖人得了禅定以後,他的記憶力是特別強的,他若想把《華嚴經》背下來很容易的;不像我們,這麼多要我背,頭疼;還沒有背,心裏就感覺難。但是你若常常靜坐,得了禅定,這件事不是難事。

  

  問:何謂「即相用、離相用」?

  

  答:這兩句話從那來的,我不知道;但是要解釋這句話呢,那麼我可以解釋。譬如說是我們讀《普門品》的時候,譬如說有火災了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這火就滅了;但是我們沒有看見觀世音菩薩,這火就滅了,那麼這可以說是「離相用」,觀世音菩薩沒有現相、沒有現身,但是是發生了作用。當然《普門品》後面一段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那麼就是現出身相來,發生作用,那麼就是「即相用」,可以這樣說。

  

  第二個解釋:「離相用」,是說這個人得了聖道,他學習佛法、得了聖道了,他心能離一切相。我們凡夫不能離一切相,心裏總是有相,不是有貪的形相、就是瞋的形相,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,都是有相的,不能離相;聖人呢,他心能離一切相,他和凡夫不同。但是聖人這樣離一切相的境界,他能發生作用;像觀世音菩薩,他能夠廣度衆生、弘揚佛法,這是「離相用」。我們凡夫不能離相,我們在一切相上活動,也能發生作用,當然這是苦惱的作用。所以「即相用、離相用」,可以做這兩種解釋。

  

  你就是「斷章」啊!從那一段文裏邊,拿來這麼兩句話要我解釋。但是這兩句話在那段文上,前文、後文要能相合,這個我就不知道了。

  

  問:常聞道:現今世人修禅定是很難成就的,唯有念佛法門能讓我們即身成就。請老和尚開示。

  

  答:「念佛法門能讓我們即身成就」,這句話要打折扣,我認爲能念佛成就的人不多,因爲什麼成就不多呢?第一個困難,你不能一心不亂。你念佛的時候,一心不亂嗎?我看不容易。就是連我們出家人也都不容易。你臨命終的時候,能心不顛倒嗎?所以念佛能有成就的也不多。但是還是可以念佛,雖然不能一心不亂,你還是念。臨命終的時候,可能沒能心不顛倒,但是你還是念佛好,因爲你可以栽培善根的,還是可以念;倒不因爲我不一心不亂,就不念佛,這又是不對的。你現在說念佛能讓我們有成就,修別的法門不能有成就,你是這樣對比,但是我的看法呢,念佛,我贊成念佛;我也贊成:你不能一心不亂,也可以念佛,我還是這樣同意的,同意這件事。但是你用這個話來對比,「修別的法門就不能成就」,也不對! 我認爲:不管是你念阿彌陀佛也好、你修禅也好,要放下一點;你想要成就,要放下一點,把世間上的事情看輕一點,放下它,然後你念佛也容易有成就、修禅也容易有成就。你若世間上的事情完全不放下,你念佛,我認爲也不容易有成就,修禅定也不容易有成就,我的看法是這樣子。所以你不必說「念佛就能有成就,修禅沒有成就」,不是這樣說法。就是你放下,就可能會有成就;你不放下,念佛也不容易有成就,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。

  

  我聽濟濤法師說一件事,濟濤法師在志蓮淨苑講過《比丘尼戒》;這個志蓮淨苑的人,可能年紀稍大一點,可能會知道這件事。濟濤法師是個什麼身份呢?東北有個土匪就是張作霖,做了東北王,他的部下,一個將軍,這個濟濤法師是給他做副官的。做副官的時候,這個將軍後來就下臺了,下臺以後就在北京住,聽慈舟老法師講《華嚴經》叁年,然後他在家裏就念佛,到廟上聽慈舟老法師講《華嚴經》,就這樣叁年;叁年圓滿以後,他預知時至,念阿彌陀佛往生,這個將軍。就是要放下就可以,不放下不行。

  

  「修禅定是很難成就的」,這句話我同意一半,不是完全同意這件事。同意一半是什麼呢?是不容易成就,這叫同意一半。另外一半,就是你要放下,塵勞的事情能放下的話,你能夠認真地學習這個法門,就是學習止觀,認真的學習,那還是有希望能成就的,不是不能成就,我的看法是這樣子。

  

  當然,我承認一件事,就是什麼呢?我們今天的中國佛教,漢文佛教,思想混亂。佛教現在情形是自由太過頭了,自由得太過頭了;當然我說這話就是得罪人了,就是說一些話不好聽。有這種條件領導佛教可以走上興盛之途,但是他不這樣做,他不做這件事,不真實地做一些弘揚佛法的事情,不做;做一些邊緣的事。我們沒有這種能力的人,當然是不能做,你有能力他也不做,這樣的情形使令佛教的大環境不適合修學聖道,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;我說這話是不好聽。

  

  雪峰禅師那裏,有一千五百人跟他學禅;我們今天讀他的禅師語錄,心裏面生大歡喜,真是大善知識,他說出來的就是佛法。趙州禅師,非常利根人啊!黃檗禅師,他座下有五百人跟他學禅。有那樣的大環境,你去學習佛法,那他就順,他適合這件事。我們今天的佛教,是怎麼回事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