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8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兒啊?是怎麼一回事兒啊?我們今天佛教,完全不是那麼回事,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。

  

  問:學了佛,心清淨了、身體好了、身輕了,覺得有少許超越,應怎樣做呢?

  

  答:「學了佛,心清淨了、身體好了、身輕了」,你這個「身輕了」,你也說得很含蓄,可能是修奢摩他有一點的相應;修奢摩他有點相應,身體就輕,不感覺重。常常修,你心也清淨,這貪瞋癡就是減少了。我們人的身體不健康,雖然是天氣凍或者吃東西有問題,實在是我們生出貪瞋癡的煩惱傷害我們的健康,也是很多的。人的身體的健康,就是你若心清淨,也是個因緣;你不要吃毒,你吃的飲食裏面沒有毒,也會身體健康。就是你若有智慧呢,也令身體健康;身體不健康,自己的愚癡也是個問題;吃東西也是包括在內,我們吃了毒,還認爲是營養,這就是愚癡嘛,實在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。「心清淨」,我不知道你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?

  

  「現在覺得有少許超越,應怎樣做呢?」姑且這樣說,假設你說「學了佛」;你怎麼樣學佛,你這上沒有說。假設你是坐禅,你學禅;我主張學禅,學如來禅,不要學祖師禅,祖師禅不可以。當然我這話也是問題,「你是老幾,你可以說祖師禅不行?」也可能這樣呵斥我,也是可以的。但是我認爲:祖師禅是不行的,要學如來禅好。學如來禅,就是修奢摩他,又修毗缽舍那,這樣子逐漸地心清淨、身清淨、口清淨。那麼以後怎麼辦呢?繼續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。

  

  我們中國佛教說《阿含經》是小乘佛教,在天臺智者大師不是這麼說;天臺智者大師說:《阿含經》是叁乘共學。大乘佛教學者、小乘佛教學者,都應該學習《阿含經》。智者大師沒有說:「這是小乘佛教」,智者大師沒有這麼說。在《雜阿含經》裏面說到:阿難尊者請問舍利弗尊者:怎麼樣才能夠得初果?舍利弗尊者說:就是修四念處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乃至如病、如癰、如箭;就是剛才我們經上說的這樣子,這《阿含經》也是這麼說,就這樣子可以得初果。《阿含經》說得初果以後還怎麼修行呢?得了叁果以後怎麼修行呢?得了四果以後還修行不修行呢?舍利弗尊者說:得了初果以後,也還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如病、如癰、如箭,就是這樣子。得了阿羅漢道以後,還是這樣子,還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當然也是有奢摩他的止,又修止、又修觀,修觀、又修止,還是這樣修行;得了阿羅漢,你這樣修行以後,還是繼續有進步的。

  

  所以你這問我:「覺得有點兒超越,應該怎麼樣做呢?」要繼續這樣修行。當然你怎麼樣修行,你也沒說。就是修四念處、修八正道、修叁十七道品,繼續這樣修行,就是有止、也有觀,有觀、也有止,就是這樣修行。當然有的時候,我這幾年感覺到很順,忽然間有業障了,就是還有這種事情,所以也應該拜忏,忏悔。有因緣的時候,也可以利益別人,利益同梵行者、饒益同梵行者,應該這樣做。

  

  問:佛教沒落的問題,是因爲未能現代化。緣起性空的道理,在科學上已可尋找到一些線索,而且更具體;由此看佛教,似有不及。同意法師的說法,請說更多止觀法門。

  

  答:你同意我的意見,我不同意你的意見。你說是「佛教沒能現代化」,我不認爲這件事是一個好事。現代化是在家人……,什麼叫做「在家人」?就是在欲裏面生活的人,他希望欲的境界能現代化,就是這種境界;但是佛教徒不是這個意思的。佛在世的時候,二千幾百年以前,那時候按現在說,那是落後的境界吧!但是那個時代得聖道的人特別多,而現在是現代化,得聖道的人不多。「佛教沒有現代化」,你這句話,你要重新考慮一下。佛教沒有現代化?這不是現代化嗎?社會上的大學都用電腦來讀書,現在佛教也是這樣子,佛學院裏面都是用電腦的,也是這樣子,也是用這些媒介物,也是這樣子讀書的。

  

  這位居士他不知道我的事情,他每天就好意地給我介紹,但對我的事情不是太懂,請你不要介意。我辦兩個佛學院,一個男衆佛學院、一個女衆佛學院,也是現代化,怎麼現代化呢?我在男衆佛學院教課的時候,同時就有錄影帶、錄音帶,就是用電話線,也是電腦,就傳到女衆那裏,她們同時也可以聽課;在女衆那裏講課呢,男衆也同時可以聽課的,這是現代化,是不是?也是現代化的。

  

  我感覺到,我們佛教徒用的精神、時間,把時間用在聖道上不多,把力量用在聖道上也不多,用在相似的境界,與聖道相似的事情裏太多了,時間、精神和財力用在相似的事情是太多了,那些事情就是現代化,我來看就是現代化;把這個精神都用在那上去,少部分的時間和精神用在聖道上。但是我們看佛菩薩,我們讀這《大般涅槃經》、讀《阿含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看出來:我們全部的精神、時間都用在聖道上,你今生能得不得聖道,還不一定啊!若用少部分的時間來修學聖道,那能成功嗎?我認爲很難,很難成功。所以你說「佛教沒落的問題,是因爲未能現代化」,不是,不是這個原因。

  

  佛教沒落的原因:第一個原因是懈怠,就是不能夠拿出來時間,真實地、深入地學習佛法,不能這樣做。第二個就是名聞利養,爲名聞利養所迷惑,在這上用功夫。也可能是爲現代化所迷惑,那麼就沒有精神來真實地學習佛法,所以佛教就是衰弱了。第叁件事,就是多數的佛教徒……,其他的佛教徒也可能不要緊,但是我這話又是不好聽了,佛教的領導人沒有正知正見,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,佛教的衰微就是在這裏!當然我說這話,可能有人會罵我了,倒不至于請律師控告我,但是實在是這個原因。我初出家,我是聽你的招呼嘛,你領導我這樣、這樣子的嘛,所以我的責任不大,是這領導人有責任。

  

  所以你說是「佛教沒落的問題,是沒有現代化」,不是這個意思。當然我今天是想到那裏,我就按我心裏想法這樣講,當然這是會引起問題:不過過幾天我就走了。「你以後不可以再來;我下令,不准你入境」,有可能會這樣子,但是不來就不來,我沒有關系,我不來也可以。所以佛教衰敗的原因,還是思想問題,就是沒有正知正見,就是這個原因;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。

  

  佛教還有一個問題:這個人明知是邪知邪見,但是大家不能說他邪知邪見,你不能說;你若說的話,「你這個人嫉妒障礙!」所以不能說,還不能說。你看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,但是他呢,很多人相信他,就是這樣子;那麼就是「一盲引衆盲」,就是這樣子,這是無可奈何的事,佛法衰微這也是個原因。所以從這些事看出來一件事:我們能夠生在有佛住世的時代,真是太吉祥了,是有善根了,這才是有善根。我們中國佛教在南北朝的時候也比較好,隋唐的時候也還是有很多高僧,也還好,但是逐漸逐漸以後就差了,差一點。

  

  問:生意場上的佛教徒,如何面對貪瞋癡?

  

  答:這要增長智慧,用智慧來調伏貪瞋癡,就是可以了。如果你不能夠在佛法上取得智慧,你還是用你原來的思想,這個貪瞋癡是不能變動的,所以就是沒有時間,我沒有時間去學習佛法,那怎麼面對這件事呢?只好拿出一點時間,學習佛法來增長智慧,這個貪瞋癡就會降下來。「漢賊不兩立」,就是你的智慧和貪瞋癡是不共存的!有智慧的時候,貪瞋癡就會低下來;貪瞋癡高起來,智慧就會低下來,就是這樣子。怎麼樣面對這件事呢?只有增長智慧,提高自己的智慧才可以,別人不能強迫你;任何人不能強迫你:「你不要貪瞋癡」,這是不可能的。只有自己的智慧增長了,「哦!我這樣是不對的」,才可能會改變;只有用智慧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,沒有智慧不行。你說是生意場上的佛教徒,不是在生意場上的佛教徒,亦複如此,非要是增長智慧。智慧從那裏來呢?就是從經、律、論裏來,別的地方不能有智慧。

  

  問:如父母接觸邪魔外道,做子女的應如何處理?

  

  答:這件事可以那樣:你一定對父母要孝順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父母,把子女和父母的感情提高,要這樣做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,你要努力地學習佛法、增長智慧,然後去和父母講道理,有可能會影響他。如果你和父母的感情破裂了,你感覺有道理,「你這樣做是邪魔外道,不要跟他去學,那是邪知邪見」,你這樣呵斥他,這件事完了!你這樣說話,它不能有效了。所以怎麼樣處理這件事?你和父母的感情要維持好好的,要對他孝順、恭敬、尊重。他對你有愛,你對他有愛,然後利用這個愛來調整他的邪知邪見,要這樣子。但是你這裏面要有智慧,還是你要學習佛法,你要有智慧才可以;你光是有感情,你沒有智慧,這件事辦不到。他那個不對的地方,你不能說,你不會說;你說得不合適,那就不行。「應如何處理?」我認爲就是應該這樣處理。

  

  問:勸他們不要接觸,還要罵人;不認他們做父母,又好像不孝。

  

  答:是的,你不可以不認他們做父母,不可以這樣。你要特別地孝順他,和他維持好的感情,而且說話的時候,不要在大衆裏說父母的不是,要私下裏,溫和的,溫柔的態度、恭敬的態度,要說道理,這樣才可以;不這樣不行。你說:「你邪知邪見,我告訴你正知正見」,是對的嘛!不!你這個方式要注意,而且說話的態度、你說話的智慧,你都要注意。同樣是這句話,但是有智慧的人說出的話就好聽,人家容易接受;你說的話有道理,但是那句話說得不行,說的有一點……那個味道不對勁兒。譬如說面條也是面、饅頭也是面,但是有時候歡喜吃面條,我不歡喜吃饅頭;我不歡喜吃面,我歡喜吃飯;我歡喜吃辣的、我歡喜吃酸的。這些飲食,人是非要吃不可,但是調的味道要調得好,他就歡喜吃。所以你講的是真理,但是要加上一點調味品,也就好吃一點。

  

  所以雖然是我的父母,我對他呢,你要注意這些事情才可以。若是特別高明的人,那又不同。理智特別強的人:我們看曆史上唐太宗這個人,理智特別強,和一般人不同,和這個明太祖不同。明太祖這個人,雖然他是做過出家人,其實他那個出家人是不標准、不合格的,他就是一煩惱了就殺人了,這個明太祖;但是唐太宗不是,唐太宗很有理智。所以同樣是人,有的人理智強、有的人重感情,不是一樣的。我的父母是那一類型的人?你也要知道才可以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