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请问法师:如何修止观法门?其次第如何?初入门时,如何调身、调心、调息?
答:我给你说呢,也只是说一部分;我现在说,也是说一部分。你若真想要做这件事,你就非要拿出点时间来学习。我感觉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上,它说的奢摩他,也还是说了一部分,你非要去读天台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也可以、《小止观》也可以;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,它说的比较完备,你够用,你要用的时候能够用,这样才可以。当然初开始,也只好这样子:请个法师来,请你给我讲讲止观,只好这样子。从这里开始引发你的欢喜心,你再继续地学习,慢慢地就把这个止观的法门,把它圆满地毕业了;那么你就可以用,自己要拿出时间来每天静坐,也只好这样做。
有的人弘扬净土法门是对的,因为今天我们汉文佛教徒,就是连我们出家的法师都在内,当然我说这话不好听。这闻思修三慧,就是闻慧有一点;思慧也可能没有、也可能有一点;修慧是没有的。这样子,什么法门,你的程度都不及格,修什么法门你都不及格。说是仁波切来了,这么殊胜,我去学;你还是不及格。头些日子我说过,我看一本介绍西藏藏传佛教的书上,提到一件事,这个仁波切对我们汉人瞧不起,轻视我们汉人,为什么呢?不要说人家轻视我,我就不高兴,不要这样,要反省我自己,我有什么地方被人轻视?要想想自己,为什么被人轻视呢?一定是有个原因的啊,要想一想自己。那么我刚才这话就说出来了,你老想要占便宜,人家要十年才把这件事做好,我要一天就做好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我一天,我就能够赶上你十年,这不可能的事情嘛!这就是令人瞧不起的地方,就是这样子。另外呢,不认真的用功。人家传授你一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,传授什么什么法门,但是你也不认真的用功,令他失望,当然他认为你这个人不够程度、你没有资格做我的徒弟,当然令人瞧不起的。
陈健民,你们知道这位上师吧!他在美国柏克莱那里住,他的书上也多少提到这句话,就是西藏的那些仁波切,来到我们汉人的地方传法的时候,也就是将就我们,就是这样子这样子,实在我们不太及格的。这个事情呢,这些仁波切到了美国去传法,我感觉:美国人及格吗?当然我们这里通通都是华人,没有美国人。
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来,初开始的时候接受印度佛教的是谁?是我们中国对于老庄哲学、孔孟之道有心得的人,因为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一点,他能够认识这是真理,他才能接受的。而接受了以后,他就能出家;像朱士行,加个朱字,实在这个人是出家人;像道安法师、慧远法师,那个时代有很多杰出的汉人,在佛教能发心用功修行,使令后来的中国佛教就发展起来。今天的美国人,这种我看没有,到现在我还没看见;也许有,我没看见。所以仁波切到那个地方是满意的?所以就是末法时代了,要承认这一点。但是不能说都是这样,也有些人是例外,他也能用功修行,也可能是有。
所以我们学习佛法,你学般若法门也好、学念佛法门也好、你学习陀罗尼法门也好,你一定要放下一点;你放下一点,你才能有时间学习。我现在这个程度,我放不下;是的,放不下。但是你能够用功修行,你的智慧提高了,就能进一步地放下;你再用功修行,智慧提高了,又能够放下一部分,逐渐逐渐地就完全能放下,就能修学圣道了。我头些日子,我曾经说过:如果你得到初果须陀洹的时候,不怕死;死都不怕,还怕什么?因为他修止观,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现前的时候,没有死亡的问题,所以他不怕;当然也没有老病死的问题,他那止观现前的时候,所以他不怕。而我们现在这个放不下、那个放不下,就是智慧不够,总感觉那件事很重要,我不能不做;而对于这个修学圣道的事,好像不是那么急需,不急需这件事。
但是我在想,年纪越轻越好,年纪越大越有问题;这还显著的,这个记忆力有问题。等到记忆力差劲了,你修那个法门能修得好?修那一个法门都修不好。你要静坐,这个「念」一定要强,静坐就容易好。你常常静坐,念也会增强、念力会增长,那么久了就会得定了,所以得了禅定的人,是过目不忘的人。我们说阿难尊者,他听佛说法能背下来;其实那些阿罗汉通通都是能,但是阿难尊者是多闻,他听得多,其实那些阿罗汉也都是一样的。虽然没有这个文,但是我们可想而知,他们的记忆力好;阿罗汉因为他心清净,心里面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他入定是心清净、出定心也是清净,世间的尘劳不能污染他,他一入定的时候的确就是这样子:寂然不动。
「寂然不动」是中国话,是《易经》上的话。《易经》那句话,印顺老法师解释,实在指什么说的?指乌龟壳说的,乌龟壳是寂然不动而能通天下之故;那就是你来卜个卦,就能知道世界上的事。现在说圣人修禅定,不是这个意思;那是应该说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应该这么说,能通天下之故,应该是这么说。所以圣人得了禅定以后,他的记忆力是特别强的,他若想把《华严经》背下来很容易的;不像我们,这么多要我背,头疼;还没有背,心里就感觉难。但是你若常常静坐,得了禅定,这件事不是难事。
问:何谓「即相用、离相用」?
答:这两句话从那来的,我不知道;但是要解释这句话呢,那么我可以解释。譬如说是我们读《普门品》的时候,譬如说有火灾了,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这火就灭了;但是我们没有看见观世音菩萨,这火就灭了,那么这可以说是「离相用」,观世音菩萨没有现相、没有现身,但是是发生了作用。当然《普门品》后面一段: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那么就是现出身相来,发生作用,那么就是「即相用」,可以这样说。
第二个解释:「离相用」,是说这个人得了圣道,他学习佛法、得了圣道了,他心能离一切相。我们凡夫不能离一切相,心里总是有相,不是有贪的形相、就是瞋的形相,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,都是有相的,不能离相;圣人呢,他心能离一切相,他和凡夫不同。但是圣人这样离一切相的境界,他能发生作用;像观世音菩萨,他能够广度众生、弘扬佛法,这是「离相用」。我们凡夫不能离相,我们在一切相上活动,也能发生作用,当然这是苦恼的作用。所以「即相用、离相用」,可以做这两种解释。
你就是「断章」啊!从那一段文里边,拿来这么两句话要我解释。但是这两句话在那段文上,前文、后文要能相合,这个我就不知道了。
问:常闻道:现今世人修禅定是很难成就的,唯有念佛法门能让我们即身成就。请老和尚开示。
答:「念佛法门能让我们即身成就」,这句话要打折扣,我认为能念佛成就的人不多,因为什么成就不多呢?第一个困难,你不能一心不乱。你念佛的时候,一心不乱吗?我看不容易。就是连我们出家人也都不容易。你临命终的时候,能心不颠倒吗?所以念佛能有成就的也不多。但是还是可以念佛,虽然不能一心不乱,你还是念。临命终的时候,可能没能心不颠倒,但是你还是念佛好,因为你可以栽培善根的,还是可以念;倒不因为我不一心不乱,就不念佛,这又是不对的。你现在说念佛能让我们有成就,修别的法门不能有成就,你是这样对比,但是我的看法呢,念佛,我赞成念佛;我也赞成:你不能一心不乱,也可以念佛,我还是这样同意的,同意这件事。但是你用这个话来对比,「修别的法门就不能成就」,也不对! 我认为:不管是你念阿弥陀佛也好、你修禅也好,要放下一点;你想要成就,要放下一点,把世间上的事情看轻一点,放下它,然后你念佛也容易有成就、修禅也容易有成就。你若世间上的事情完全不放下,你念佛,我认为也不容易有成就,修禅定也不容易有成就,我的看法是这样子。所以你不必说「念佛就能有成就,修禅没有成就」,不是这样说法。就是你放下,就可能会有成就;你不放下,念佛也不容易有成就,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。
我听济涛法师说一件事,济涛法师在志莲净苑讲过《比丘尼戒》;这个志莲净苑的人,可能年纪稍大一点,可能会知道这件事。济涛法师是个什么身份呢?东北有个土匪就是张作霖,做了东北王,他的部下,一个将军,这个济涛法师是给他做副官的。做副官的时候,这个将军后来就下台了,下台以后就在北京住,听慈舟老法师讲《华严经》三年,然后他在家里就念佛,到庙上听慈舟老法师讲《华严经》,就这样三年;三年圆满以后,他预知时至,念阿弥陀佛往生,这个将军。就是要放下就可以,不放下不行。
「修禅定是很难成就的」,这句话我同意一半,不是完全同意这件事。同意一半是什么呢?是不容易成就,这叫同意一半。另外一半,就是你要放下,尘劳的事情能放下的话,你能够认真地学习这个法门,就是学习止观,认真的学习,那还是有希望能成就的,不是不能成就,我的看法是这样子。
当然,我承认一件事,就是什么呢?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,汉文佛教,思想混乱。佛教现在情形是自由太过头了,自由得太过头了;当然我说这话就是得罪人了,就是说一些话不好听。有这种条件领导佛教可以走上兴盛之途,但是他不这样做,他不做这件事,不真实地做一些弘扬佛法的事情,不做;做一些边缘的事。我们没有这种能力的人,当然是不能做,你有能力他也不做,这样的情形使令佛教的大环境不适合修学圣道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;我说这话是不好听。
雪峰禅师那里,有一千五百人跟他学禅;我们今天读他的禅师语录,心里面生大欢喜,真是大善知识,他说出来的就是佛法。赵州禅师,非常利根人啊!黄檗禅师,他座下有五百人跟他学禅。有那样的大环境,你去学习佛法,那他就顺,他适合这件事。我们今天的佛教,是怎么回事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