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7

  問:佛法衰微,誰人有責?

  

  答:我剛才說了,就是:你若收徒弟,你就有責任;你不教導你的徒弟學習佛法、修學聖道,就是從你這個徒弟開始,佛法衰微了。他不學習佛法、不修學聖道,是因爲你做師父的領導他這樣子,做師父的有責任。我剛才說了:這個寺廟的主人有責任;你做佛教會的會長,你有責任;就是這樣的人有責任。

  

  問:佛菩薩聖者不暫舍離衆生,

  

  答:佛菩薩聖者,是的,他們有慈悲心,不棄舍一切衆生的。但是阿羅漢不一定,阿羅漢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強,他可能入無余涅槃了,他不管你死活了,那就是沒有這回事了。

  

  問:更有足夠能力倡導佛弟子,向正確方向修學,

  

  答:是的,佛菩薩有這種能力。

  

  問:如是者,佛菩薩責無旁貸?

  

  答:對,佛菩薩有這個責任的,是的。佛菩薩是有大悲心,他也有能力弘揚佛法、教化衆生,但是佛菩薩做事情和凡夫不同,和凡夫不一樣。佛菩薩有大悲心,他還有大智慧,能觀察衆生得道的因緣,應該怎麼處理這件事,不是凡夫境界,凡夫很難去思惟這件事的。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有提到:你收了徒弟,你不教導他學習戒,學習定、慧,學習經、律、論,比你犯四根本戒的罪過還要大,是有這樣事情的。

  

  問:我們在日常應怎樣修持般若,從而得到受用呢?

  

  答:剛才說: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從聞思修得叁摩地」,也是對的。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這就是學習佛法的一個次第;你這樣學習,慢慢你就會在佛法裏面有受用,就會有成就了。

  

  問:弟子喜歡《金剛經》,教導我們「應無所住」;但誦《地藏經》時,內容提到修持地藏法門,衆生可得到很多利益。請問應怎樣從這兩部經中取得平衡呢?

  

  答:《地藏經》是提倡孝道,說到善惡果報、受地獄的這些事情,這正是末法時代衆生應該學習的;《金剛經》是對利根人說的,那是根性特別利的人,能夠修無我觀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、「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」,那是利根人。你現在這兩部經都想學習,也好。那麼怎麼樣才得到平衡呢?這就是智慧的問題。你觀察今天世界上的衆生,多數都是很愚癡的。這個愚癡,並不是說讀書少的人叫愚癡,不是這個意思,他可能讀書很多,但是在佛法的態度來說,這個人愚癡。各式各樣的愚癡不一樣的,有的衆生歡喜受持、讀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所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應該弘揚,去度化這些人;有的衆生有般若的善根,應該弘揚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那麼這就是平衡。所以你也應該學習《地藏經》,也應該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我們若學習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呢,就是我們日常做功課的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它也沒有教我們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也沒有說這個話;它勸我們求生阿彌陀佛國。那個意思是說:你到阿彌陀佛國以後,聽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說金剛般若,在那裏得無生法忍,是這個意思;不是說叫你一定是取著一切相,不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是在這裏得無生法忍的法門,所以它們表面上雖然是不一樣,但是它們的意趣是無差別的。《地藏經》和《金剛經》意趣也是無差別的,就是根性有利、鈍,所以這個法門的開示也就有點差別。

  

  問:讀經論常遇不明的地方,如何方可開智慧、明其理?

  

  答:這個事情,在今天的佛教徒,學習佛法比古代容易,因爲參考書特別多;這個難懂的經論,都有參考書,所以不是難的事。若我們直接讀這個經論的正文,讀不懂,但是有參考書可以參考,所以不是很難的事情。你是遇不明白的地方;不明白的地方多得很,但是也並不是很困難,還是容易學習的。

  

  問:請問法師:去除煩惱、去除妄念的方法。

  

  答:「去除煩惱、去除妄念」,就是要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,就能解決這個問題。譬如說我們欲心重,這個男女的欲心重,修不淨觀能解決這個問題。「我感覺我的欲心很重,你叫我出家,這個辦不到。」其實不是,你若肯修不淨觀,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,不是難事;但是你若不修,不行!你若不修,你的欲心調伏不來。所以我們出家人,在家居士或者修、或者不修,我們出家人一定要修不淨觀。我們看《阿含經》、看《阿毗達磨論》,佛在世的比丘,就是修不淨觀。他修不淨觀呢,觀這個身體就是一堆白骨,髑髅骨、胫骨、肋條骨、脊骨乃至骻骨,腳也是骨、手也是骨;然後修無我觀,得阿羅漢,不是難事;你不修就不行。但是我們現在中國佛教,這個漢文佛教,大家都念阿彌陀佛,沒有修止觀的大環境,沒有造成這樣的因緣、沒有造成這個氣氛,你現在若想修止觀,就是孤軍奮戰,你一個人,就是有這個問題;但是不要緊,你若用功修行,還是有成就的。

  

  問:身爲佛教徒,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見?

  

  答:就是要學習經論,正知正見從經論中來。這個經、律、論是佛菩薩的智慧,你學習經、律、論,你就有佛菩薩的智慧的氣氛,你也會開智慧,你就知道什麼是對、什麼是不對,什麼是是、什麼是非;你不學習,就不知道。你就看「念佛是誰?」不行!你的正知正見未必能成就;說能開悟,我感覺不是那麼容易。「身爲佛教徒,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見?」就是從學習經論中來,要相信佛菩薩是大智慧人。「某某法師是大智慧」,他是佛的弟子,就算他有智慧,他是佛的弟子,佛是老師,你應該相信佛的話;人的話靠不住啊!真的啊!

  

  我在想:我們藏經樓上的藏經分兩部分:一個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、律、論;一個是我們中國曆代大德的著作,再加上近代大德的著作。我們自己直接學習印度的經論,我們的智慧不夠,我們要參考中國的曆代大德、近代大德的著作,做參考,然後才能明白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。若是我們停留在我們中國曆代大德的著作上,也是好;但是,我認爲你不要停留在這裏,還去專注地學習印度翻譯的經論,是用中國大德的著作做參考,你要深入到佛菩薩的智慧裏面,我認爲這樣比較好。

  

  我說一句我個人的話,我們讀《阿含經》,讀《雜阿含經》、《增一阿含》、《中阿含》、《長阿含》,我感覺到:修四念處要有奢摩他、還要有毗缽舍那,你要主動地去修毗缽舍那。但是今天南傳佛教的學者、禅師,他們教授的禅似乎是偏于止,而對于毗缽舍那的觀不是那麼積極。當然也可能南傳佛教的學者,不全是這樣,也可以這樣說。但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禅宗的這些人,我們看這些禅師的語錄,古代的禅師都是如來禅,六祖大師他是如來禅,六祖大師同時的這些禅師也是如來禅,但是後來北宋以後,南宋,趙宋,南宋就開始有祖師禅;祖師禅的名字,是在臨濟禅師同時就有了這句話;但是他們還是依據經論修學聖道的。後來就是祖師禅,祖師禅就是簡單了,「念佛是誰?」這句話也是很有意思的,但是學過經論的人,這句話就是修止觀;你若沒學習經論,這句話你很難有正知正見,你不容易明白。

  

  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相同的情形,就是越來越簡單,實在來說就是懶,就是第六意根懶,不願意深入佛法來明白佛陀的本意;就是我師父告訴我這句話,抓住這句話了。但是你抓住這句話,少數人會得利益,多數人辦不到,多數人搞不好。所以「把握正知正見」,你要尊重佛陀的大智慧,其他的人可以做參考,這樣比較好。

  

  問:佛學這麼博深,有無座右銘可印證正知正見?

  

  答:當然《金剛經》就是座右銘,就可以印證你是不是正知正見。這是非要學習佛法,由略而廣、由廣而略,你就有一個座右銘。說是我不願意深入經藏,那你這個座右銘未必能寫得好。不過,當然這個事就是不容易了。

  

  問:我家供奉關帝、黃大仙,子女已棄黃大仙,如果皈依叁寶,黃大仙道教怎樣解決?

  

  答:這很容易解決嘛!你領導他們共同的皈依叁寶,就好了。

  

  問:是否先替他們續身,大仙關帝,是否送回廟?

  

  答:這個大仙關帝,就是還是送給道教的廟去供養;但是你可以和他們說:「我們共同的學習佛法、皈依叁寶」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不要找這續身來代替這個事,不需要。

  

  問:一個佛教徒有了一般的佛法認識,可以修禅了嗎?

  

  答:我認爲今天的佛教徒,修禅的人,資格也可以說是有,但是因緣沒具足;因爲你沒有學習修禅的經論,你沒學。譬如學習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是毗缽舍那這一部分說得很好,奢摩他這一方面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一句話也有奢摩他、也有毗缽舍那,但是我們能明白嗎?非要明明白白地說怎麼樣修止、怎麼修觀,這樣對我們才合適的;說得很含蓄,我們不行。所以今天我們的佛教徒,多數是弘揚淨土法門、念阿彌陀佛,這樣可以,對于修禅多數不具足;不具足不是說不能,我們願意學習這樣的佛法,還是很完備的,方法是有的。

  

  問:正知正見只是因果報應?

  

  答:這個正知正見,我剛才說從經論中來,就是要學習經論;當然《金剛經》我們也可以學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我們也可以學,但是也可以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聲聞地〉。這個正知正見,有世間的正知正見、有出世間的正知正見;有小乘佛法的正知正見、也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,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學習。因爲今天的佛教的情形,和古代的佛教、和佛在世不同,你若拜了阿羅漢做師父,那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;今天呢,就是你自己要准備好,你不能靠任何人的。誰是阿羅漢?不知道誰是聖人啊?就是你自己要去准備好,就是以法爲師。

  

  今天的佛教……,有個四依,「依法不依人」,但是這件事又是不容易;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