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佛法衰微,谁人有责?
答:我刚才说了,就是:你若收徒弟,你就有责任;你不教导你的徒弟学习佛法、修学圣道,就是从你这个徒弟开始,佛法衰微了。他不学习佛法、不修学圣道,是因为你做师父的领导他这样子,做师父的有责任。我刚才说了:这个寺庙的主人有责任;你做佛教会的会长,你有责任;就是这样的人有责任。
问:佛菩萨圣者不暂舍离众生,
答:佛菩萨圣者,是的,他们有慈悲心,不弃舍一切众生的。但是阿罗汉不一定,阿罗汉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,他可能入无余涅槃了,他不管你死活了,那就是没有这回事了。
问:更有足够能力倡导佛弟子,向正确方向修学,
答:是的,佛菩萨有这种能力。
问:如是者,佛菩萨责无旁贷?
答:对,佛菩萨有这个责任的,是的。佛菩萨是有大悲心,他也有能力弘扬佛法、教化众生,但是佛菩萨做事情和凡夫不同,和凡夫不一样。佛菩萨有大悲心,他还有大智慧,能观察众生得道的因缘,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,不是凡夫境界,凡夫很难去思惟这件事的。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有提到:你收了徒弟,你不教导他学习戒,学习定、慧,学习经、律、论,比你犯四根本戒的罪过还要大,是有这样事情的。
问:我们在日常应怎样修持般若,从而得到受用呢?
答:刚才说: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。《楞严经》说:「从闻思修得三摩地」,也是对的。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,这就是学习佛法的一个次第;你这样学习,慢慢你就会在佛法里面有受用,就会有成就了。
问:弟子喜欢《金刚经》,教导我们「应无所住」;但诵《地藏经》时,内容提到修持地藏法门,众生可得到很多利益。请问应怎样从这两部经中取得平衡呢?
答:《地藏经》是提倡孝道,说到善恶果报、受地狱的这些事情,这正是末法时代众生应该学习的;《金刚经》是对利根人说的,那是根性特别利的人,能够修无我观: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、「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」,那是利根人。你现在这两部经都想学习,也好。那么怎么样才得到平衡呢?这就是智慧的问题。你观察今天世界上的众生,多数都是很愚痴的。这个愚痴,并不是说读书少的人叫愚痴,不是这个意思,他可能读书很多,但是在佛法的态度来说,这个人愚痴。各式各样的愚痴不一样的,有的众生欢喜受持、读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所以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应该弘扬,去度化这些人;有的众生有般若的善根,应该弘扬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那么这就是平衡。所以你也应该学习《地藏经》,也应该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我们若学习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呢,就是我们日常做功课的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小本《阿弥陀经》它也没有教我们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,也没有说这个话;它劝我们求生阿弥陀佛国。那个意思是说:你到阿弥陀佛国以后,听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说金刚般若,在那里得无生法忍,是这个意思;不是说叫你一定是取着一切相,不是这个意思。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在这里得无生法忍的法门,所以它们表面上虽然是不一样,但是它们的意趣是无差别的。《地藏经》和《金刚经》意趣也是无差别的,就是根性有利、钝,所以这个法门的开示也就有点差别。
问:读经论常遇不明的地方,如何方可开智慧、明其理?
答:这个事情,在今天的佛教徒,学习佛法比古代容易,因为参考书特别多;这个难懂的经论,都有参考书,所以不是难的事。若我们直接读这个经论的正文,读不懂,但是有参考书可以参考,所以不是很难的事情。你是遇不明白的地方;不明白的地方多得很,但是也并不是很困难,还是容易学习的。
问:请问法师:去除烦恼、去除妄念的方法。
答:「去除烦恼、去除妄念」,就是要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譬如说我们欲心重,这个男女的欲心重,修不净观能解决这个问题。「我感觉我的欲心很重,你叫我出家,这个办不到。」其实不是,你若肯修不净观,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,不是难事;但是你若不修,不行!你若不修,你的欲心调伏不来。所以我们出家人,在家居士或者修、或者不修,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修不净观。我们看《阿含经》、看《阿毗达磨论》,佛在世的比丘,就是修不净观。他修不净观呢,观这个身体就是一堆白骨,髑髅骨、胫骨、肋条骨、脊骨乃至骻骨,脚也是骨、手也是骨;然后修无我观,得阿罗汉,不是难事;你不修就不行。但是我们现在中国佛教,这个汉文佛教,大家都念阿弥陀佛,没有修止观的大环境,没有造成这样的因缘、没有造成这个气氛,你现在若想修止观,就是孤军奋战,你一个人,就是有这个问题;但是不要紧,你若用功修行,还是有成就的。
问:身为佛教徒,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见?
答:就是要学习经论,正知正见从经论中来。这个经、律、论是佛菩萨的智慧,你学习经、律、论,你就有佛菩萨的智慧的气氛,你也会开智慧,你就知道什么是对、什么是不对,什么是是、什么是非;你不学习,就不知道。你就看「念佛是谁?」不行!你的正知正见未必能成就;说能开悟,我感觉不是那么容易。「身为佛教徒,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见?」就是从学习经论中来,要相信佛菩萨是大智慧人。「某某法师是大智慧」,他是佛的弟子,就算他有智慧,他是佛的弟子,佛是老师,你应该相信佛的话;人的话靠不住啊!真的啊!
我在想:我们藏经楼上的藏经分两部分:一个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、律、论;一个是我们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,再加上近代大德的著作。我们自己直接学习印度的经论,我们的智慧不够,我们要参考中国的历代大德、近代大德的著作,做参考,然后才能明白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。若是我们停留在我们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上,也是好;但是,我认为你不要停留在这里,还去专注地学习印度翻译的经论,是用中国大德的著作做参考,你要深入到佛菩萨的智慧里面,我认为这样比较好。
我说一句我个人的话,我们读《阿含经》,读《杂阿含经》、《增一阿含》、《中阿含》、《长阿含》,我感觉到:修四念处要有奢摩他、还要有毗钵舍那,你要主动地去修毗钵舍那。但是今天南传佛教的学者、禅师,他们教授的禅似乎是偏于止,而对于毗钵舍那的观不是那么积极。当然也可能南传佛教的学者,不全是这样,也可以这样说。但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禅宗的这些人,我们看这些禅师的语录,古代的禅师都是如来禅,六祖大师他是如来禅,六祖大师同时的这些禅师也是如来禅,但是后来北宋以后,南宋,赵宋,南宋就开始有祖师禅;祖师禅的名字,是在临济禅师同时就有了这句话;但是他们还是依据经论修学圣道的。后来就是祖师禅,祖师禅就是简单了,「念佛是谁?」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,但是学过经论的人,这句话就是修止观;你若没学习经论,这句话你很难有正知正见,你不容易明白。
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相同的情形,就是越来越简单,实在来说就是懒,就是第六意根懒,不愿意深入佛法来明白佛陀的本意;就是我师父告诉我这句话,抓住这句话了。但是你抓住这句话,少数人会得利益,多数人办不到,多数人搞不好。所以「把握正知正见」,你要尊重佛陀的大智慧,其他的人可以做参考,这样比较好。
问:佛学这么博深,有无座右铭可印证正知正见?
答:当然《金刚经》就是座右铭,就可以印证你是不是正知正见。这是非要学习佛法,由略而广、由广而略,你就有一个座右铭。说是我不愿意深入经藏,那你这个座右铭未必能写得好。不过,当然这个事就是不容易了。
问:我家供奉关帝、黄大仙,子女已弃黄大仙,如果皈依三宝,黄大仙道教怎样解决?
答:这很容易解决嘛!你领导他们共同的皈依三宝,就好了。
问:是否先替他们续身,大仙关帝,是否送回庙?
答:这个大仙关帝,就是还是送给道教的庙去供养;但是你可以和他们说:「我们共同的学习佛法、皈依三宝」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不要找这续身来代替这个事,不需要。
问:一个佛教徒有了一般的佛法认识,可以修禅了吗?
答:我认为今天的佛教徒,修禅的人,资格也可以说是有,但是因缘没具足;因为你没有学习修禅的经论,你没学。譬如学习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毗钵舍那这一部分说得很好,奢摩他这一方面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一句话也有奢摩他、也有毗钵舍那,但是我们能明白吗?非要明明白白地说怎么样修止、怎么修观,这样对我们才合适的;说得很含蓄,我们不行。所以今天我们的佛教徒,多数是弘扬净土法门、念阿弥陀佛,这样可以,对于修禅多数不具足;不具足不是说不能,我们愿意学习这样的佛法,还是很完备的,方法是有的。
问:正知正见只是因果报应?
答:这个正知正见,我刚才说从经论中来,就是要学习经论;当然《金刚经》我们也可以学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我们也可以学,但是也可以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。这个正知正见,有世间的正知正见、有出世间的正知正见;有小乘佛法的正知正见、也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,我们佛教徒都应该学习。因为今天的佛教的情形,和古代的佛教、和佛在世不同,你若拜了阿罗汉做师父,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;今天呢,就是你自己要准备好,你不能靠任何人的。谁是阿罗汉?不知道谁是圣人啊?就是你自己要去准备好,就是以法为师。
今天的佛教……,有个四依,「依法不依人」,但是这件事又是不容易;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