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7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自己直接去学习佛法,有时候很困难,非要靠人帮助不可。要靠人帮助,那怎么办呢?说这个人他是魔王吧?这个事也不知道,因为你不能鉴别,你没有智慧鉴别这个人是正知正见、这个人是邪知邪见,你没有这个力量,那怎么办呢?就是靠运气了。靠运气,不要紧!你不必固定的,譬如说我跟这个人学习佛法,我把这一部经学习完了,不要中间就退出停下来,把这个法门学习完了,再跟另外一个人学;长时期地学习,你本身有进步了,不断地修正自己,你就会得正知正见了。所以「正知正见只是因果报应」,不只是这样。

  

  问:学习般若,是否从正知正见坚定信心?要从世间法锻炼起,才能进入出世心?

  

  答:这个事情是那样,先是由凡而圣,就是从现在的程度向前进步,是这样,不能超越的。还是刚才这句话,从闻、思、修得无生法忍;从戒、定、慧得无生法忍,这次第已经说得很明白,就是这样子得正知正见了。

  

  问:请问长老如何拨乱反正?

  

  答:怎么样拨乱反正?先要自己不乱,你自己先要不乱才可以,你才可以拨乱反正。我们佛教不可以拿枪的,不能够拿枪;我们佛教是以德服人,不是说「我用我的辩才来调伏」,不是,要你本身有道德才可以,戒定慧是道德;从闻思修成就了戒定慧,那么你得无生法忍了,这个时候可以拨乱反正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

  问:正知正见是否可以三法印印证?

  

  答:是可以,可以这样。这是出世间的正知正见,但是出世间的正知正见,应该有世间的正知正见。世间的正知正见,就是要相信善恶果报,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这件事好像是很浅,实在是很重要,你要相信这件事。

  

  问:请问居士可否有两件戒衣?

  

  答:这是这样的,如果你是用贪心多积蓄一件,就不好;如果说是我多一件,有的时候别人没有,我送给他,那么你多蓄一件就是对的。

  

  问:昨晚得聆教义,深为荣幸。现叩问数点,望大师指导。……而未能通达颇感难受,但对身体似无损害,因胃口及睡眠均很正常,然当要用功之时,气却在胃部腹中及全身经脉中乱转,并觉身体越来越重,步行艰难,极为难忍,时感头部痒,近来面部也痒,最近更是不能念经拜佛,连做家务也很吃力,真是「众恼交煎,障于道法」,是否因业障太重?

  

  答:如果说这样,你若一念佛、念经、静坐,就有这些现象;你若不念佛、不念经、不拜佛、不修学圣道,这些事情就没有,那当然这很明显这是障道因缘。若说是这种现象出现了,念佛不念佛都有这种事情,那就是另一回事。但是这件事呢,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,佛陀曾经说过:比丘有病要看医生;佛陀说过这么句话,那么你不妨还是看医生。但是你既然是佛教徒呢,也不妨还是用佛法来治疗这个病,就是这两方面都做:一方面是念佛、念观世音菩萨,或者是念大悲咒,或者念《金刚经》、或者念《法华经》、念《华严经》,念这个大乘经典,也能灭罪,也可以这样做,同时也看医生,不妨这样做好了。

  

  问:现每星期日上午,在「志莲」拜大悲忏,有一次连续十四天拜梁皇忏及水忏,结果双足发肿,非常辛苦。今幸遇大师,祈教以对治之法。

  

  答:这个不要紧,你继续拜忏,继续用佛法来对治,继续读经、继续念佛这些事情。也不妨再做一点什么事呢?别的人有病,尽你所能帮助别人,帮助那有病的人解决困难,也做这个事情。

  

  问:以解倒悬之苦,不胜期盼。专此奉禀,敬颂法安。

  

  答:是的,我的意思就是这样:你拜忏念佛,反倒这种业障更强了,你继续拜忏、继续念佛、继续念经、念咒,你不要停下来,就可以,还是这样做。

  

  我感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,但是在我们本身有了问题的时候,都是有原因的。关于你说这个事情,这应该很明显地知道,是过去世有点问题、有点事情。假设你若是从开始信佛起,你就修四念处观,那这件事也不可思议,就是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这问题就解决了;但是我们汉文佛教徒,多数不提倡这个,所以有问题的时候,我们都是停留在闻的境界,闻所成慧的境界。念经还是属于闻慧,念经、念佛、拜忏,都是属于闻慧,多少加上一点惭愧心,就是这样子来灭罪;若是你能够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里面有思慧、修慧,力量是非常大的。但是我们中国佛教,衰败了很久了,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

  

  问:「是非地」,正好是修忍波罗蜜的好去处,何以要远离?

  

  答:那好,你能修忍波罗蜜,那就好,那就不要远离,也可以。但是修忍辱波罗蜜,这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,不是说只是这些苦恼的境界现前的时候,心里面不动,不只是;要加上般若的智慧才好。这个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忍波罗蜜那个地方,那里面实在是般若波罗蜜啊!

  

  问:有人说「空正见」和「般若」是很深奥的,故不要先学习,这个态度对吗?

  

  答:我认为应该先学习空正见,先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是智慧啊!这个六波罗蜜里边,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,所以应该先学习。用般若波罗蜜,来修行前五波罗蜜,应该是这样的次第。所以「很深奥」的这个话,我认为这话是这样说:你初开始由文字的学习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不深奥的事情,这是很浅显的事情,不是很深奥的;若是离文字相,通达第一义谛,这是深的,这是深奥的。而这个「空正见」、「般若波罗蜜」是有浅、也有深的,我们当然是先学习浅的般若波罗蜜。这个般若波罗蜜,用文字来讲解,这不是很深的事情,也不是很难的事情,应该先学习。

  

  问:根据经文中「念色无常」,所得和感受的都是「苦、忧畏不安」,为何又说「以无所得故」?

  

  答:「以无所得故」,是利根人的修行的方法;修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忧畏不安」,那是钝根人修的方法。但是利根人也可以修这个钝根人的方法,也是可以的。有什么问题呢?不管你是利根、你是钝根,都有相同的问题:就是爱着世间上这些颠倒的事情,爱着这个臭皮囊。这一些对我们实在是有害的,我们不知道,我们认为是对我有利的,我们都有这种愚痴颠倒的问题,都有这个。利根也是有、钝根也是有,但是利根人学习佛法的时候,比钝根人来得深一点,就是他能通达深的般若波罗蜜。譬如说南传佛教,他们没有我们汉传佛教的般若波罗蜜,没有,没有这个。那么我们北传佛教有这些事情,我们北传佛教有南传佛教的内容,我们又有南传佛教所没有的法门,我们北传佛教可以说真是太荣幸了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问:若我们事务多,不能息诸缘务,那么是不是先不去学止观静坐呢?

  

  答:是的,你事务多,你的事务不能停下来,不能息诸缘务,那只好不要止观静坐,就是没有时间嘛!那么几时有时间,几时再学习了,只有这样子嘛!但是若将来可能更没有时间,将来可能包袱是越来越多;包袱越来越多,你这包袱你不能丢掉它,所以将来永久没有时间。

  

  问:念佛有持名念佛、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,那观想及实相念佛是何种境界?

  

  答:这个观想念佛、实相念佛,那就是般若波罗蜜了,和般若法门是一样的,是无差别的。若能够观想念佛、实相念佛,那等于就是修般若法门,一样的,无差别了。

  

  问:五戒之中,何戒是不可以吃肉的?

  

  答:就是杀戒。说我没有杀,我只是吃肉,我没有杀,但是他那个杀和你吃肉有关系。如果大家都不吃肉,他那个人就不杀了,因为赚不到钱了,所以你吃肉和杀有关系。但是你没有去杀,你只是吃肉,罪过还是轻一点,因为那个命被人杀了,他若要命,他不找你呀,他找那个杀者去,所以你是占了一点便宜的;但是他和你有关系,和吃肉的人有关系。并且吃肉吃惯了,将来也有可能会杀的。

  

  问:因出外旅游,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课,是不是不对的?

  

  答:是的。你要想一想:我们一天,我们要拿出多少时间,做一些现时所需要的事情?你拿出来多少时间,做将来需要的事情?就是这样说:你拿出来多少时间栽培善根?你拿出来多少时间去赚钱?要想一想这件事。这个赚钱这件事也是需要,因为我们要生活嘛!但是你这个善根若没栽培好的话,将来可是有问题,我们这一口气若是停止呼吸,就死掉了;死掉了以后,你这个生命的存在,需要你现在栽培的善根来支持的。你现在善根没有栽培好,你将来的生命也很辛苦,你很辛苦的,你算算这个帐好了。

  

  这个出家人呢,就是靠别人的支持,自己完全把所有的精神、时间都放在栽培善根上面,就是做这件事;那么在家居士,你不能出家,但是还是要栽培善根,最低限度一天要拿出四个小时,最低限度。这个栽培善根是那么回事,就是你栽培的善根要教它能够发生作用,那个善根才好。我是栽培了,但是不能发生作用,那不行,那就和没栽培差不多,是这样意思。譬如说念阿弥陀佛,我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但是你没能一心不乱,也没能心不颠倒,《阿弥陀经》说:「临命终时,心不颠倒。」那怎么办法,我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呢?你就生存的时候要学习心不颠倒,你时时要学习心不颠倒;你学习好了,临命终的时候有可能心不颠倒。我们若读玄奘法师翻的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有佛来加被你,心不颠倒。但是他也是有个条件,你生存的时候,念佛的时候要系念不忘,一心不乱地念佛;你能达到一心不乱,临命终的时候能蒙佛的加被,心不颠倒。

  

  有一个居士向我提出问题:他每天有念佛的功课,还能够为人讲经,但是他的儿、他的女有病了的时候,医生治不好,经也不能讲了、佛也不能念了。这表示什么呢?表示他的善根栽培得没有作用,那么临命终的时候就是决定心颠倒。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,就是和你可爱的儿要离别了、可爱的女也离别了、可爱的财富和很多可爱的人要离开,你的心受不了啊,你就不能念佛;不能念佛,你能往生吗?所以这个问题就是,你有时间、没有时间,实在来说,是你自己的安排。你愿意有时间,也是你的安排;没有时间,也是你的安排;不是真的,不是决定没有时间,不是这样子。

  

  

  但是你若是深一层地想一想这件事,临命终的时候,不管修那一个法门,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、要正念分明,那你就能够往生到光明的世界去、安乐的世界去。不管你修什么殊胜的法门,不得了的法门,最第一的法门,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颠倒了,就完了,你可能到三恶道去的。所以你因出外旅游,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课,对不对?这就你自己想一想对不对?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