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自己直接去學習佛法,有時候很困難,非要靠人幫助不可。要靠人幫助,那怎麼辦呢?說這個人他是魔王吧?這個事也不知道,因爲你不能鑒別,你沒有智慧鑒別這個人是正知正見、這個人是邪知邪見,你沒有這個力量,那怎麼辦呢?就是靠運氣了。靠運氣,不要緊!你不必固定的,譬如說我跟這個人學習佛法,我把這一部經學習完了,不要中間就退出停下來,把這個法門學習完了,再跟另外一個人學;長時期地學習,你本身有進步了,不斷地修正自己,你就會得正知正見了。所以「正知正見只是因果報應」,不只是這樣。
問:學習般若,是否從正知正見堅定信心?要從世間法鍛煉起,才能進入出世心?
答:這個事情是那樣,先是由凡而聖,就是從現在的程度向前進步,是這樣,不能超越的。還是剛才這句話,從聞、思、修得無生法忍;從戒、定、慧得無生法忍,這次第已經說得很明白,就是這樣子得正知正見了。
問:請問長老如何撥亂反正?
答:怎麼樣撥亂反正?先要自己不亂,你自己先要不亂才可以,你才可以撥亂反正。我們佛教不可以拿槍的,不能夠拿槍;我們佛教是以德服人,不是說「我用我的辯才來調伏」,不是,要你本身有道德才可以,戒定慧是道德;從聞思修成就了戒定慧,那麼你得無生法忍了,這個時候可以撥亂反正,不然是不能的。
問:正知正見是否可以叁法印印證?
答:是可以,可以這樣。這是出世間的正知正見,但是出世間的正知正見,應該有世間的正知正見。世間的正知正見,就是要相信善惡果報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。這件事好像是很淺,實在是很重要,你要相信這件事。
問:請問居士可否有兩件戒衣?
答:這是這樣的,如果你是用貪心多積蓄一件,就不好;如果說是我多一件,有的時候別人沒有,我送給他,那麼你多蓄一件就是對的。
問:昨晚得聆教義,深爲榮幸。現叩問數點,望大師指導。……而未能通達頗感難受,但對身體似無損害,因胃口及睡眠均很正常,然當要用功之時,氣卻在胃部腹中及全身經脈中亂轉,並覺身體越來越重,步行艱難,極爲難忍,時感頭部癢,近來面部也癢,最近更是不能念經拜佛,連做家務也很吃力,真是「衆惱交煎,障于道法」,是否因業障太重?
答:如果說這樣,你若一念佛、念經、靜坐,就有這些現象;你若不念佛、不念經、不拜佛、不修學聖道,這些事情就沒有,那當然這很明顯這是障道因緣。若說是這種現象出現了,念佛不念佛都有這種事情,那就是另一回事。但是這件事呢,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,佛陀曾經說過:比丘有病要看醫生;佛陀說過這麼句話,那麼你不妨還是看醫生。但是你既然是佛教徒呢,也不妨還是用佛法來治療這個病,就是這兩方面都做:一方面是念佛、念觀世音菩薩,或者是念大悲咒,或者念《金剛經》、或者念《法華經》、念《華嚴經》,念這個大乘經典,也能滅罪,也可以這樣做,同時也看醫生,不妨這樣做好了。
問:現每星期日上午,在「志蓮」拜大悲忏,有一次連續十四天拜梁皇忏及水忏,結果雙足發腫,非常辛苦。今幸遇大師,祈教以對治之法。
答:這個不要緊,你繼續拜忏,繼續用佛法來對治,繼續讀經、繼續念佛這些事情。也不妨再做一點什麼事呢?別的人有病,盡你所能幫助別人,幫助那有病的人解決困難,也做這個事情。
問:以解倒懸之苦,不勝期盼。專此奉禀,敬頌法安。
答:是的,我的意思就是這樣:你拜忏念佛,反倒這種業障更強了,你繼續拜忏、繼續念佛、繼續念經、念咒,你不要停下來,就可以,還是這樣做。
我感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,但是在我們本身有了問題的時候,都是有原因的。關于你說這個事情,這應該很明顯地知道,是過去世有點問題、有點事情。假設你若是從開始信佛起,你就修四念處觀,那這件事也不可思議,就是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這問題就解決了;但是我們漢文佛教徒,多數不提倡這個,所以有問題的時候,我們都是停留在聞的境界,聞所成慧的境界。念經還是屬于聞慧,念經、念佛、拜忏,都是屬于聞慧,多少加上一點慚愧心,就是這樣子來滅罪;若是你能夠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裏面有思慧、修慧,力量是非常大的。但是我們中國佛教,衰敗了很久了,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。
問:「是非地」,正好是修忍波羅蜜的好去處,何以要遠離?
答:那好,你能修忍波羅蜜,那就好,那就不要遠離,也可以。但是修忍辱波羅蜜,這裏面有般若波羅蜜的,不是說只是這些苦惱的境界現前的時候,心裏面不動,不只是;要加上般若的智慧才好。這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忍波羅蜜那個地方,那裏面實在是般若波羅蜜啊!
問:有人說「空正見」和「般若」是很深奧的,故不要先學習,這個態度對嗎?
答:我認爲應該先學習空正見,先學習般若波羅蜜,這是智慧啊!這個六波羅蜜裏邊,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,所以應該先學習。用般若波羅蜜,來修行前五波羅蜜,應該是這樣的次第。所以「很深奧」的這個話,我認爲這話是這樣說:你初開始由文字的學習明白這個道理,這是不深奧的事情,這是很淺顯的事情,不是很深奧的;若是離文字相,通達第一義谛,這是深的,這是深奧的。而這個「空正見」、「般若波羅蜜」是有淺、也有深的,我們當然是先學習淺的般若波羅蜜。這個般若波羅蜜,用文字來講解,這不是很深的事情,也不是很難的事情,應該先學習。
問:根據經文中「念色無常」,所得和感受的都是「苦、憂畏不安」,爲何又說「以無所得故」?
答:「以無所得故」,是利根人的修行的方法;修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憂畏不安」,那是鈍根人修的方法。但是利根人也可以修這個鈍根人的方法,也是可以的。有什麼問題呢?不管你是利根、你是鈍根,都有相同的問題:就是愛著世間上這些顛倒的事情,愛著這個臭皮囊。這一些對我們實在是有害的,我們不知道,我們認爲是對我有利的,我們都有這種愚癡顛倒的問題,都有這個。利根也是有、鈍根也是有,但是利根人學習佛法的時候,比鈍根人來得深一點,就是他能通達深的般若波羅蜜。譬如說南傳佛教,他們沒有我們漢傳佛教的般若波羅蜜,沒有,沒有這個。那麼我們北傳佛教有這些事情,我們北傳佛教有南傳佛教的內容,我們又有南傳佛教所沒有的法門,我們北傳佛教可以說真是太榮幸了,是這個意思。
問:若我們事務多,不能息諸緣務,那麼是不是先不去學止觀靜坐呢?
答:是的,你事務多,你的事務不能停下來,不能息諸緣務,那只好不要止觀靜坐,就是沒有時間嘛!那麼幾時有時間,幾時再學習了,只有這樣子嘛!但是若將來可能更沒有時間,將來可能包袱是越來越多;包袱越來越多,你這包袱你不能丟掉它,所以將來永久沒有時間。
問:念佛有持名念佛、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,那觀想及實相念佛是何種境界?
答:這個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,那就是般若波羅蜜了,和般若法門是一樣的,是無差別的。若能夠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,那等于就是修般若法門,一樣的,無差別了。
問:五戒之中,何戒是不可以吃肉的?
答:就是殺戒。說我沒有殺,我只是吃肉,我沒有殺,但是他那個殺和你吃肉有關系。如果大家都不吃肉,他那個人就不殺了,因爲賺不到錢了,所以你吃肉和殺有關系。但是你沒有去殺,你只是吃肉,罪過還是輕一點,因爲那個命被人殺了,他若要命,他不找你呀,他找那個殺者去,所以你是占了一點便宜的;但是他和你有關系,和吃肉的人有關系。並且吃肉吃慣了,將來也有可能會殺的。
問:因出外旅遊,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課,是不是不對的?
答:是的。你要想一想:我們一天,我們要拿出多少時間,做一些現時所需要的事情?你拿出來多少時間,做將來需要的事情?就是這樣說:你拿出來多少時間栽培善根?你拿出來多少時間去賺錢?要想一想這件事。這個賺錢這件事也是需要,因爲我們要生活嘛!但是你這個善根若沒栽培好的話,將來可是有問題,我們這一口氣若是停止呼吸,就死掉了;死掉了以後,你這個生命的存在,需要你現在栽培的善根來支持的。你現在善根沒有栽培好,你將來的生命也很辛苦,你很辛苦的,你算算這個帳好了。
這個出家人呢,就是靠別人的支持,自己完全把所有的精神、時間都放在栽培善根上面,就是做這件事;那麼在家居士,你不能出家,但是還是要栽培善根,最低限度一天要拿出四個小時,最低限度。這個栽培善根是那麼回事,就是你栽培的善根要教它能夠發生作用,那個善根才好。我是栽培了,但是不能發生作用,那不行,那就和沒栽培差不多,是這樣意思。譬如說念阿彌陀佛,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但是你沒能一心不亂,也沒能心不顛倒,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臨命終時,心不顛倒。」那怎麼辦法,我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呢?你就生存的時候要學習心不顛倒,你時時要學習心不顛倒;你學習好了,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心不顛倒。我們若讀玄奘法師翻的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有佛來加被你,心不顛倒。但是他也是有個條件,你生存的時候,念佛的時候要系念不忘,一心不亂地念佛;你能達到一心不亂,臨命終的時候能蒙佛的加被,心不顛倒。
有一個居士向我提出問題:他每天有念佛的功課,還能夠爲人講經,但是他的兒、他的女有病了的時候,醫生治不好,經也不能講了、佛也不能念了。這表示什麼呢?表示他的善根栽培得沒有作用,那麼臨命終的時候就是決定心顛倒。因爲你臨命終的時候,就是和你可愛的兒要離別了、可愛的女也離別了、可愛的財富和很多可愛的人要離開,你的心受不了啊,你就不能念佛;不能念佛,你能往生嗎?所以這個問題就是,你有時間、沒有時間,實在來說,是你自己的安排。你願意有時間,也是你的安排;沒有時間,也是你的安排;不是真的,不是決定沒有時間,不是這樣子。
但是你若是深一層地想一想這件事,臨命終的時候,不管修那一個法門,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、要正念分明,那你就能夠往生到光明的世界去、安樂的世界去。不管你修什麼殊勝的法門,不得了的法門,最第一的法門,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顛倒了,就完了,你可能到叁惡道去的。所以你因出外旅遊,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課,對不對?這就你自己想一想對不對?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