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6

  我問那個教務主任、問佛學院院長:「那怎麼辦呢?」「沒有辦法!」我這話越說越多!到外國去拿到博士學位了,「我是一個法師,我拿到博士學位了,我這個法師是博士。」南無觀世音菩薩!結果回來講課的時候,順順文可以,把這個文講一講可以,你有問題不要問我。這是怎麼回事情啊?所以說,一個在家居士學佛多少年了,「我皈依佛、皈依法,不皈依僧」,這就表示佛法的衰相。我們出家人……,我現在是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;臺灣從一九四九年之後,應該五幾年以後,臺灣一直的辦佛學院到現在,應該四十多年了,這佛學院辦了這麼多年,到今天佛學院裏面想要請一個適當的人來講課,請不到。這表示什麼事情?就是佛法衰了,佛法衰微了。無可奈何!沒有辦法。

  

  但是我另外有個想法,我這麼看我們佛教,在家居士姑且不提,就說出家人,比丘、比丘尼裏面,有才華的人還是有,有才華的人。你看出家了,現在在臺灣很多大學畢業的出家,拿到學位的,在美國也是有,在這邊也是有。這個有才華的人是有,可以栽培的,是可以栽培的。爲什麼到今天的佛教,在佛學院裏面是這樣情形?所以我希望你們在家居士,爲了佛法的興盛,也不必恥笑出家人,你們把頭發剃掉出家;出家,好好學習佛法。學習佛法,我認爲光是學習還不行,就是剛才說了,你只是學習佛法,你內心的問題不能解決,這還是靠不住啊!要修奢摩他,要修止觀。修止觀,你把內心的問題調一調。

  

  我頭一天說,我們要具足正知正見,然後還要調心,就是用止觀來調伏煩惱,令心清淨,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,叁業清淨。這樣子呢,你再爲人師,你出來弘揚佛法,辦佛法的教育,使令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增長智慧,這個戒、定、慧都能圓滿,這樣佛法就興盛了,就會興盛。如果我們不這樣作,佛法我看……,我們表面上看都是靠不住;真實的來說,我認爲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。不要等到幾十年後,就是現在,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,已經開始滅亡了。

  

  我頭一天也說過,在家的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能具足正知正見的有幾個?我認爲都不多啊!你不具足正知正見,佛法就在你這裏滅亡了,你要知道;我認爲就是這樣子。所以我們在家佛教徒也好、出家佛教徒也好,爲了佛法的興盛,要佛法不要滅亡,你要發無上菩提心,要發心啊!不要說:「你發心,我不發心」,不可以這樣。就是自己要發心才可以啊!

  

  「觀色寂滅離,不生不滅」,這就是還是前面那個「寂滅」的意思。這個生滅是個流動、是個動亂的境界,但是觀這一切法它的本性,離開了因緣,它自己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?生不可得、也滅不可得,也沒有生、也沒有滅。《法華經.序品》上說:「觀諸法性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」,就是這樣觀。觀這個色是有生滅的,由因緣而生,因緣合和而生,因緣離散就滅了。但是觀這一切法的本性呢,生也不可得、滅也不可得,所以叫做「不生不滅」。

  

  這個「垢」和「淨」,譬如說是我們人間的人的生命體,就比叁惡道好一點,我們人間的這個色就可以說是淨,叁惡道就可以說垢。但是人間的色,若和諸天來說呢,人就是垢了,諸天就是淨。若是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就是連諸天也算在內,你若和阿羅漢來對比,只要你還是凡夫都是垢,阿羅漢他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淨,就是清淨。但是阿羅漢的身體,是父母所生的話,也還是不那麼理想;若得法性身了的時候,那就是清淨的。但是也是因緣生法,只要是因緣生法,它的本性就是畢竟空的,所以生也不可得、滅也不可得,垢也不可得、淨也是不可得的。

  

  我們凡夫有的時候會有高慢心,「喔!我的智慧比你高,我的能力比你強,我今天的權力很大,你要聽我的」,就生高慢心。但是佛教徒,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的,我也不可得,就是沒有高慢心。在家人不學習佛法、不修無我觀的時候,功高振主,就有這些問題,這就是社會上、政治上都有這些問題,所以凡夫的世界實在是醜陋得很啊!是汙穢得很啊!只有佛教徒學習聖道,修四念處的時候,把內心的汙穢都去掉了,無論有怎麼樣的功德,怎麼樣的殊勝莊嚴,沒有高慢心,平等的。因爲在畢竟空上沒有差別相,沒有勝、也沒有負,也沒有優、也沒有劣,都是無差別的;所以聖人是沒有高慢心。

  

  這個聖人沒有高慢心,若按小乘佛法要到阿羅漢,大乘佛教要八地菩薩以上,沒有高慢心。就是初地菩薩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到第七地菩薩,也是聖人了,還有高慢心。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的聖人他也有高慢心,雖然這些聖人有高慢心,和凡夫不同,他立刻會覺悟,不應該有高慢心。雖然是這樣子,但有的時候還是起來。因爲內心裏面那個高慢的種子還在,非要繼續地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深入地這樣觀察,不斷地這樣觀察,時間久了,把這個種子消滅了。到了阿羅漢以上的境界,到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,這個高慢心的種子沒有了;沒有種子,不高慢。雖然他是很高尚,我們所不及,但是他還是不高慢,沒有高慢心,沒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所以我們佛教徒有這樣的微妙法門,使令我們……。我們佛教的團體,如果用四念處、用佛法來學習、來修行的話,沒有社會上的問題;沒有社會上的這個團體裏面不合、要打官司的問題,沒有這個問題。但是我們佛教徒如果不學習佛法,你不修四念處,和在家人一樣,沒有差別;因爲你內心的問題沒有解決,這是一樣的。所以我們佛教徒應該自己反省,你究竟應該走那一條路?究竟你應該走那一條路?我們是修學聖道是好呢?是不修學聖道,我們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,是好呢?應該要想一想這個問題。不要從表面上的這些事情,表面上都不是真的。

  

  「不垢不淨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,觀色是這樣子,觀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子,也是無差別的。

  

  我還要再說幾句:我們佛教裏邊,如果你是個小廟,這個問題也可能少一點。如果你是個大廟,你的組織龐大了,你不提倡修四念處,你和社會上團體一樣,有很多問題,令你頭疼,有很多的問題,你不容易處理的。你沒有這些財富的問題,「爭之所在,即利之所在」,你有很多的財富的時候,這問題都來了。所以這個事情,你說:「我就是這樣子」,這樣子,你自己會頭疼的,一定是這樣子的,沒有疑問的。

  

  「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。

  

  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以無所得故。

  

  前面是說觀這個色受想行識,作如是觀。下面是「觀地種乃至識種」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這是六界。這也主要是觀察我們的生命體,但是也包括了身體以外的山河大地,也是包括這些事情。這些事情也是寂滅的,也是離的,也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也是畢竟空寂的,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們昨天講那個故事,就是法進禅師,他修水叁昧,他修成功了,他這個身體不見了,只是看見有水在那裏。那個水從什麼地方來的?就是他的定心,在禅定裏面的那個心所變現出來的。他若一出了禅定的時候,這個水就沒有了。那麼這時候看出來也是因緣所生法,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所以那個水本身也是畢竟空的,就是沒有的。當然他這個禅定,有時候出定、有時候入定,我們才知道有水,或者沒有水。但是這個世界上的地水火風這件事,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衆生共業所變;我們這麼多的衆生一直在那兒,死一個、死兩個,表面上沒有什麼影響,所以我們很難知道這個地水火風是衆生的業力所變。但是在佛法裏面講,它也是,是衆生的業力所變,也就是你的心所變的。所以那個地水火風本身,離開了衆生的心,地水火風本身是沒有地水火風的。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「是風動?是幡動?」「也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。」那麼這也就是這個意思,風和幡是人心所變現的;人心若是不動了的時候,就沒有這些事情,所以它本身也是空無所有的。這是地水火風。

  

  這個識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這個識,就是我們的分別心。分別心也是因緣所有的,也不是真實的。譬如說是他現在學醫,他畢業了,也實習了,正式做了醫生的時候,他有這種識,他能夠知道這個藥、也能知道病,又能用藥來治病,他有這個知識。我們不行,我們沒有學過,這種思想我們沒有。所以這個識也是由你自己創造的,它也是因緣所有,因緣所有,它本身也是空無所有,也就是畢竟空的,是這樣子。也是「寂滅離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以無所得故」,因爲它的真實不變的體性是沒有的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

  

  這個修如是觀呢,應該是先觀察緣起,然後再觀察因緣所生法是畢竟空的,要分這個次第。《金剛經》上說是: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叫「六如觀」,我們用這個修觀也是可以。修觀就是:譬如這個夢,你先觀察夢,然後觀察如夢,分這兩個次第。譬如說我做夢的時候,我不知道是夢,有人請我吃飯,我吃得很香,我吃得很飽,醒夢的時候,肚子還是空的,沒有那麼回事。那麼這就覺悟、明白一件事:在夢裏面的時候感覺肚子飽,這是虛妄分別,不是真實的。在夢裏面有人罵我,實在醒了夢,沒有人罵呀!這個罵,完全都是虛妄分別;有人贊歎我,也都是虛妄分別,沒有這回事,都是空的。那麼在夢的時候,就像真的一樣,所以是虛妄不真實,有而不真實;醒了夢的時候,根本是沒有這回事。所以這就是兩個相貌:一個是空、一個是假;你先觀察它是假的,然後再觀察它是空的,這樣觀察。所以你想這樣修觀的時候,先觀察因緣所生法都是假的,然後再觀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,分成兩個階段,這樣觀察。久了的話,就有作用,它就有作用的。所以,「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以無所得故」,是這樣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