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觀察。
我再說一個故事;今天是最後一天喔。我們還講這個趙州禅師的事情。趙州禅師,有一句話:「趙州八十猶行腳,只因一念未悄然。」趙州這位禅師是山東人,在中國的山東。他八十歲了,他還是出去各處參訪,就是心裏面對于佛法還有所不足、還有所不知,要去向善知識去參學。這看出一件事:這位禅師了不起,他很認真的在做這件事;不像我們還沒到八十歲,我們不參學了,他就是參學。參學的時候,到了雲居禅師這個地方,到了雲居禅師這裏來的時候,這雲居禅師一看趙州來,就說:「老老大大,何不覓個住處?」趙州禅師八十歲了,人一看,「喔!你年紀這麼大了」,就是你這麼大了還各處跑,你找一個地方安住下來,不要動了嘛!這句話,我們可以這麼講吧?其實不是這個意思。
「何不覓個住處」,就是還是拿我們凡夫說,容易明白。我們凡夫這個心就是在這虛妄的境界上分別,不真實的境界上分別,在這個名聞利養上,在這苦惱的境界上,在這貪瞋癡的境界上,在這上分別。在這上分別,就是心在這上住。「住」這個字,實在就是在這裏活動,就叫做「住」。說:「你在什麼地方住?我在香港住。」實在就是你在這個地方生活,你在這個地方活動,這叫做「住」。在這裏住,明白一點說,就在色聲香味觸上,在苦惱的境界上住,這是一個凡夫的境界。凡夫境界,說是:「你老老大大,何不覓個住處?」就是你要找一個令你心裏面清淨,沒有煩惱,能夠離一切相,無分別的境界;就是聖人的境界,或者就是第一義谛的境界。你應該在這個地方住下來,不要在這世俗谛上虛妄分別,應該這樣子用功修行嘛!就是這麼一句話。
「老老大大,何不覓個住處?」說是年輕人各處參學,你已經參學這麼多年了,你還不自己安下來用功修行嗎?還出來跑什麼?或者這麼意思。那麼趙州禅師說:「什麼地方好住呢?你叫我找一個地方住,那麼在什麼地方住呢?」雲居禅師說:「山前有一個古寺基,這個地方可以住。」山前面有一個久遠的廟的基,一個老的廟在那個地方,你可以在那兒住。那麼趙州禅師說:「你去住吧!我不住。」這話的意思,這是有點玄意的。
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,就是說:你不要在有土匪的地方住,你到一個沒有土匪、安全的地方住。我們這麼說,我們容易明白。如果真實從佛法上說,你不要在這個塵勞的境界上住,要在沒有塵勞的、離一切相的,那個第一義谛那裏住,應該在那裏住。那麼這個雲居禅師就是這麼意思。但是若深一層來說,你在第一義谛那個地方,你也不可以執著的;你若執著第一義谛,也是錯誤的,就是與第一義谛還是不合適了,是這麼意思。所以趙州禅師說:「你去住吧!」那個意思:這個地方是不可住。塵勞的境界不能住,第一義谛也不可以取著的呀!你若執著那個地方可住,那還是塵勞的境界了。趙州禅師這句話有點诃斥雲居禅師的味道,有這個味道。
那麼這時候,這個趙州禅師就離開了雲居禅師這裏,到了茱萸禅師那裏去。這個茱萸禅師看見趙州禅師,也還是這句話:「老老大大,何不覓個住處?」也還是這句話說給他。那麼趙州禅師也是說:「什麼地方好住呢?」茱萸禅師說:「老老大大,住處都不知!」就說這麼一句話。這句話就是說得巧一點,就是诃斥了:你學習佛法這麼多年,你都不知道怎麼樣安住第一義谛呀?這就是诃斥他了。那麼趙州禅師說:「我叁十年來弄馬伎,今日卻被驢撲。」我叁十多年了,「弄馬伎」,就是很高明的人,他都要受我的教導。但是今天呢,我被一個驢跌倒了,摔倒了,是這句話,這樣意思。
那麼這一段禅師的語錄,我看出來:古代的禅師,他們都是如來禅,並不是祖師禅,這些人。而這些人,對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來說,我們應該知道警惕呀!他們用功修行的時候,感覺這個地方還有點心裏不安,知道去求法。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沒有這回事,發了很大的脾氣,起了很多的煩惱,心裏面不感覺到有問題;「是你不對!不是我不對」,還是這樣子。我們若是看古代的大德,不是!「你對不對是你的事,我的心要與道相應才可以;與道不相應,我有問題。我要去學習,要向善知識去請教」,有這樣的意思。
所以這個「住」,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」,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這個意思是說,我們不要在色聲香味觸上,這些虛妄的境界上虛妄分別;應該在那個第一義谛,離一切相,在那裏安住,是這樣意思。現在這個文正是這個意思,就是「觀色寂滅離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以無所得故」,也是這樣意思。就是不要在虛妄分別的境界上住,要超越這個虛妄的境界,到離一切相的第一義谛那裏去相應,在那裏住,應該這樣子,我們應該辦這件事。
說是我們學習了佛法,就算是你得了正知正見,你還要做這件事。就是使令這個心不被虛妄的境界所影響,不被汙染的境界所汙染,你心裏面能離一切相,要做這件事。而這件事就是修止觀了,就是修四念處。這大乘佛法的四念處,和《阿含經》的四念處也是有點差別,是有點差別的。但是我相信我們現在的人,多數都是鈍根人,還是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比較好;直接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與第一義相應,那當然也是好。總而言之說,心裏面不要繼續地虛妄分別;不要虛妄分別,我們就不會有貪心、也不會有瞋心、也不會有愚癡心,我們心就清淨。心清淨,今天也清淨、明天也清淨,久了的時候就得聖道了。得了聖道以後,你再發大悲心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那麼自他兩利,這是佛法的興盛的氣象,而不是衰敗了啊!
在古代的時候,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鸠摩羅什法師沒有來的時候,就有《放光般若》,《放光般若》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但是那是另一個人翻譯的。而這個道安法師每一年講兩遍,那個道安法師是大智慧人。那麼鸠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的時候,他就翻譯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比《放光般若》翻得好,所以當時的中國佛教徒皆大歡喜。在南北朝的時候,很多人學習《大品般若經》,所以那個時候的佛教應該是比現在興盛,比我們現在興盛。
而《大品般若經》應該是南北朝,到隋朝統一中國以後,隋、唐,可能還有人學習。但是唐朝的末年,到了宋以後,《般若經》的弘揚就少了。那麼就是到了宋、元、明、清以後,就是《楞嚴經》在中國弘揚得廣、弘揚得強。就是《楞嚴經》和《起信論》,天臺宗也講這個,華嚴宗也是講這個,禅宗的人也就是這個。這個《中觀論》的這些著述,中國沒有了,失傳了。《成唯識論述記》也沒有了,後來楊仁山……,清朝的末年,到了民國初年,這楊仁山居士在日本有個同學,從日本請回來。請回來以後,中國的叁論也有人學習了,也有人學習唯識了,也逐漸地興盛一點。但是到現在來看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還是不多,學習唯識的人也不多,這還是學習念阿彌陀佛的人多,還是這樣子。念阿彌陀佛人多,也是可以說佛法興。但是只念阿彌陀佛,如果念成功了,往生阿彌陀佛國也倒是好,但是我感覺成功的人不是很多,不是很多的。
我們今天在這裏有因緣,志蓮淨苑這個道場,在寬慧法師在的時候我曾經來過這裏。譬如說他請這個顯慈老法師;海仁老法師在這兒講經我有來聽,就是這樣來過。後來我去了美國,和志蓮淨苑我完全都不認識,我怎麼能有因緣在這裏講經呢?就是在溫哥華有個姓林的居士,林瑞佩,也叫阿佩。我這幾年也常到溫哥華去講經,他也常常來聽經,我和他也不那麼熟識。但是他就是發動,和這裏的人,和一位蔡居士聯絡,和這個*輪會社的……那是他認識的人聯絡這件事。那麼這裏的負責人和*輪會社的負責人同意這件事,所以才有因緣在這裏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〈天王品〉。有這麼一個機會,使令我在這裏又學習了一遍,我非常感謝。我感謝志蓮淨苑的領導人,感謝志蓮淨苑的文化部的負責人,我也非常感謝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肯來陪著我學習這部經,我也很感謝。因爲沒有這個因緣呢,我也不會注意的去閱讀,當然我以前是讀過的;使令我又有機會再學習一遍。但是這一品還沒有講完,但是講叁天也很好。
我希望佛法興盛,就是希望佛教興盛。佛教興盛,就是佛教要有人,佛教本身要有人才是興盛的;沒有人,佛教就滅亡了。就是真實的爲了佛法的興盛,能夠救度一切衆生都開智慧,那麼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也好,能繼續在這個世界弘揚佛法,使令人間成爲淨土也是好。所以我非常感謝,我就說到這裏,我也多謝各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