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

  我问那个教务主任、问佛学院院长:「那怎么办呢?」「没有办法!」我这话越说越多!到外国去拿到博士学位了,「我是一个法师,我拿到博士学位了,我这个法师是博士。」南无观世音菩萨!结果回来讲课的时候,顺顺文可以,把这个文讲一讲可以,你有问题不要问我。这是怎么回事情啊?所以说,一个在家居士学佛多少年了,「我皈依佛、皈依法,不皈依僧」,这就表示佛法的衰相。我们出家人……,我现在是想要说什么就说什么;台湾从一九四九年之后,应该五几年以后,台湾一直的办佛学院到现在,应该四十多年了,这佛学院办了这么多年,到今天佛学院里面想要请一个适当的人来讲课,请不到。这表示什么事情?就是佛法衰了,佛法衰微了。无可奈何!没有办法。

  

  但是我另外有个想法,我这么看我们佛教,在家居士姑且不提,就说出家人,比丘、比丘尼里面,有才华的人还是有,有才华的人。你看出家了,现在在台湾很多大学毕业的出家,拿到学位的,在美国也是有,在这边也是有。这个有才华的人是有,可以栽培的,是可以栽培的。为什么到今天的佛教,在佛学院里面是这样情形?所以我希望你们在家居士,为了佛法的兴盛,也不必耻笑出家人,你们把头发剃掉出家;出家,好好学习佛法。学习佛法,我认为光是学习还不行,就是刚才说了,你只是学习佛法,你内心的问题不能解决,这还是靠不住啊!要修奢摩他,要修止观。修止观,你把内心的问题调一调。

  

  我头一天说,我们要具足正知正见,然后还要调心,就是用止观来调伏烦恼,令心清净,身清净、口清净、意清净,三业清净。这样子呢,你再为人师,你出来弘扬佛法,办佛法的教育,使令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增长智慧,这个戒、定、慧都能圆满,这样佛法就兴盛了,就会兴盛。如果我们不这样作,佛法我看……,我们表面上看都是靠不住;真实的来说,我认为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。不要等到几十年后,就是现在,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,已经开始灭亡了。

  

  我头一天也说过,在家的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能具足正知正见的有几个?我认为都不多啊!你不具足正知正见,佛法就在你这里灭亡了,你要知道;我认为就是这样子。所以我们在家佛教徒也好、出家佛教徒也好,为了佛法的兴盛,要佛法不要灭亡,你要发无上菩提心,要发心啊!不要说:「你发心,我不发心」,不可以这样。就是自己要发心才可以啊!

  

  「观色寂灭离,不生不灭」,这就是还是前面那个「寂灭」的意思。这个生灭是个流动、是个动乱的境界,但是观这一切法它的本性,离开了因缘,它自己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?生不可得、也灭不可得,也没有生、也没有灭。《法华经.序品》上说:「观诸法性无有二相,犹如虚空」,就是这样观。观这个色是有生灭的,由因缘而生,因缘合和而生,因缘离散就灭了。但是观这一切法的本性呢,生也不可得、灭也不可得,所以叫做「不生不灭」。

  

  这个「垢」和「净」,譬如说是我们人间的人的生命体,就比三恶道好一点,我们人间的这个色就可以说是净,三恶道就可以说垢。但是人间的色,若和诸天来说呢,人就是垢了,诸天就是净。若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就是连诸天也算在内,你若和阿罗汉来对比,只要你还是凡夫都是垢,阿罗汉他的色受想行识就是净,就是清净。但是阿罗汉的身体,是父母所生的话,也还是不那么理想;若得法性身了的时候,那就是清净的。但是也是因缘生法,只要是因缘生法,它的本性就是毕竟空的,所以生也不可得、灭也不可得,垢也不可得、净也是不可得的。

  

  我们凡夫有的时候会有高慢心,「喔!我的智慧比你高,我的能力比你强,我今天的权力很大,你要听我的」,就生高慢心。但是佛教徒,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的,我也不可得,就是没有高慢心。在家人不学习佛法、不修无我观的时候,功高振主,就有这些问题,这就是社会上、政治上都有这些问题,所以凡夫的世界实在是丑陋得很啊!是污秽得很啊!只有佛教徒学习圣道,修四念处的时候,把内心的污秽都去掉了,无论有怎么样的功德,怎么样的殊胜庄严,没有高慢心,平等的。因为在毕竟空上没有差别相,没有胜、也没有负,也没有优、也没有劣,都是无差别的;所以圣人是没有高慢心。

  

  这个圣人没有高慢心,若按小乘佛法要到阿罗汉,大乘佛教要八地菩萨以上,没有高慢心。就是初地菩萨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乃至到第七地菩萨,也是圣人了,还有高慢心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圣人他也有高慢心,虽然这些圣人有高慢心,和凡夫不同,他立刻会觉悟,不应该有高慢心。虽然是这样子,但有的时候还是起来。因为内心里面那个高慢的种子还在,非要继续地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深入地这样观察,不断地这样观察,时间久了,把这个种子消灭了。到了阿罗汉以上的境界,到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,这个高慢心的种子没有了;没有种子,不高慢。虽然他是很高尚,我们所不及,但是他还是不高慢,没有高慢心,没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所以我们佛教徒有这样的微妙法门,使令我们……。我们佛教的团体,如果用四念处、用佛法来学习、来修行的话,没有社会上的问题;没有社会上的这个团体里面不合、要打官司的问题,没有这个问题。但是我们佛教徒如果不学习佛法,你不修四念处,和在家人一样,没有差别;因为你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,这是一样的。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自己反省,你究竟应该走那一条路?究竟你应该走那一条路?我们是修学圣道是好呢?是不修学圣道,我们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,是好呢?应该要想一想这个问题。不要从表面上的这些事情,表面上都不是真的。

  

  「不垢不净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,观色是这样子,观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子,也是无差别的。

  

  我还要再说几句:我们佛教里边,如果你是个小庙,这个问题也可能少一点。如果你是个大庙,你的组织庞大了,你不提倡修四念处,你和社会上团体一样,有很多问题,令你头疼,有很多的问题,你不容易处理的。你没有这些财富的问题,「争之所在,即利之所在」,你有很多的财富的时候,这问题都来了。所以这个事情,你说:「我就是这样子」,这样子,你自己会头疼的,一定是这样子的,没有疑问的。

  

  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。

  

  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以无所得故。

  

  前面是说观这个色受想行识,作如是观。下面是「观地种乃至识种」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这是六界。这也主要是观察我们的生命体,但是也包括了身体以外的山河大地,也是包括这些事情。这些事情也是寂灭的,也是离的,也是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也是毕竟空寂的,也是这样子。

  

  我们昨天讲那个故事,就是法进禅师,他修水三昧,他修成功了,他这个身体不见了,只是看见有水在那里。那个水从什么地方来的?就是他的定心,在禅定里面的那个心所变现出来的。他若一出了禅定的时候,这个水就没有了。那么这时候看出来也是因缘所生法,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」,所以那个水本身也是毕竟空的,就是没有的。当然他这个禅定,有时候出定、有时候入定,我们才知道有水,或者没有水。但是这个世界上的地水火风这件事,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共业所变;我们这么多的众生一直在那儿,死一个、死两个,表面上没有什么影响,所以我们很难知道这个地水火风是众生的业力所变。但是在佛法里面讲,它也是,是众生的业力所变,也就是你的心所变的。所以那个地水火风本身,离开了众生的心,地水火风本身是没有地水火风的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上说:「是风动?是幡动?」「也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。」那么这也就是这个意思,风和幡是人心所变现的;人心若是不动了的时候,就没有这些事情,所以它本身也是空无所有的。这是地水火风。

  

  这个识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这个识,就是我们的分别心。分别心也是因缘所有的,也不是真实的。譬如说是他现在学医,他毕业了,也实习了,正式做了医生的时候,他有这种识,他能够知道这个药、也能知道病,又能用药来治病,他有这个知识。我们不行,我们没有学过,这种思想我们没有。所以这个识也是由你自己创造的,它也是因缘所有,因缘所有,它本身也是空无所有,也就是毕竟空的,是这样子。也是「寂灭离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以无所得故」,因为它的真实不变的体性是没有的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

  

  这个修如是观呢,应该是先观察缘起,然后再观察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的,要分这个次第。《金刚经》上说是: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叫「六如观」,我们用这个修观也是可以。修观就是:譬如这个梦,你先观察梦,然后观察如梦,分这两个次第。譬如说我做梦的时候,我不知道是梦,有人请我吃饭,我吃得很香,我吃得很饱,醒梦的时候,肚子还是空的,没有那么回事。那么这就觉悟、明白一件事:在梦里面的时候感觉肚子饱,这是虚妄分别,不是真实的。在梦里面有人骂我,实在醒了梦,没有人骂呀!这个骂,完全都是虚妄分别;有人赞叹我,也都是虚妄分别,没有这回事,都是空的。那么在梦的时候,就像真的一样,所以是虚妄不真实,有而不真实;醒了梦的时候,根本是没有这回事。所以这就是两个相貌:一个是空、一个是假;你先观察它是假的,然后再观察它是空的,这样观察。所以你想这样修观的时候,先观察因缘所生法都是假的,然后再观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,分成两个阶段,这样观察。久了的话,就有作用,它就有作用的。所以,「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以无所得故」,是这样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