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观察。
我再说一个故事;今天是最后一天喔。我们还讲这个赵州禅师的事情。赵州禅师,有一句话:「赵州八十犹行脚,只因一念未悄然。」赵州这位禅师是山东人,在中国的山东。他八十岁了,他还是出去各处参访,就是心里面对于佛法还有所不足、还有所不知,要去向善知识去参学。这看出一件事:这位禅师了不起,他很认真的在做这件事;不像我们还没到八十岁,我们不参学了,他就是参学。参学的时候,到了云居禅师这个地方,到了云居禅师这里来的时候,这云居禅师一看赵州来,就说:「老老大大,何不觅个住处?」赵州禅师八十岁了,人一看,「喔!你年纪这么大了」,就是你这么大了还各处跑,你找一个地方安住下来,不要动了嘛!这句话,我们可以这么讲吧?其实不是这个意思。
「何不觅个住处」,就是还是拿我们凡夫说,容易明白。我们凡夫这个心就是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分别,不真实的境界上分别,在这个名闻利养上,在这苦恼的境界上,在这贪瞋痴的境界上,在这上分别。在这上分别,就是心在这上住。「住」这个字,实在就是在这里活动,就叫做「住」。说:「你在什么地方住?我在香港住。」实在就是你在这个地方生活,你在这个地方活动,这叫做「住」。在这里住,明白一点说,就在色声香味触上,在苦恼的境界上住,这是一个凡夫的境界。凡夫境界,说是:「你老老大大,何不觅个住处?」就是你要找一个令你心里面清净,没有烦恼,能够离一切相,无分别的境界;就是圣人的境界,或者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。你应该在这个地方住下来,不要在这世俗谛上虚妄分别,应该这样子用功修行嘛!就是这么一句话。
「老老大大,何不觅个住处?」说是年轻人各处参学,你已经参学这么多年了,你还不自己安下来用功修行吗?还出来跑什么?或者这么意思。那么赵州禅师说:「什么地方好住呢?你叫我找一个地方住,那么在什么地方住呢?」云居禅师说:「山前有一个古寺基,这个地方可以住。」山前面有一个久远的庙的基,一个老的庙在那个地方,你可以在那儿住。那么赵州禅师说:「你去住吧!我不住。」这话的意思,这是有点玄意的。
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,就是说:你不要在有土匪的地方住,你到一个没有土匪、安全的地方住。我们这么说,我们容易明白。如果真实从佛法上说,你不要在这个尘劳的境界上住,要在没有尘劳的、离一切相的,那个第一义谛那里住,应该在那里住。那么这个云居禅师就是这么意思。但是若深一层来说,你在第一义谛那个地方,你也不可以执着的;你若执着第一义谛,也是错误的,就是与第一义谛还是不合适了,是这么意思。所以赵州禅师说:「你去住吧!」那个意思:这个地方是不可住。尘劳的境界不能住,第一义谛也不可以取着的呀!你若执着那个地方可住,那还是尘劳的境界了。赵州禅师这句话有点诃斥云居禅师的味道,有这个味道。
那么这时候,这个赵州禅师就离开了云居禅师这里,到了茱萸禅师那里去。这个茱萸禅师看见赵州禅师,也还是这句话:「老老大大,何不觅个住处?」也还是这句话说给他。那么赵州禅师也是说:「什么地方好住呢?」茱萸禅师说:「老老大大,住处都不知!」就说这么一句话。这句话就是说得巧一点,就是诃斥了:你学习佛法这么多年,你都不知道怎么样安住第一义谛呀?这就是诃斥他了。那么赵州禅师说:「我三十年来弄马伎,今日却被驴扑。」我三十多年了,「弄马伎」,就是很高明的人,他都要受我的教导。但是今天呢,我被一个驴跌倒了,摔倒了,是这句话,这样意思。
那么这一段禅师的语录,我看出来:古代的禅师,他们都是如来禅,并不是祖师禅,这些人。而这些人,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,我们应该知道警惕呀!他们用功修行的时候,感觉这个地方还有点心里不安,知道去求法。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没有这回事,发了很大的脾气,起了很多的烦恼,心里面不感觉到有问题;「是你不对!不是我不对」,还是这样子。我们若是看古代的大德,不是!「你对不对是你的事,我的心要与道相应才可以;与道不相应,我有问题。我要去学习,要向善知识去请教」,有这样的意思。
所以这个「住」,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」,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这个意思是说,我们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,这些虚妄的境界上虚妄分别;应该在那个第一义谛,离一切相,在那里安住,是这样意思。现在这个文正是这个意思,就是「观色寂灭离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以无所得故」,也是这样意思。就是不要在虚妄分别的境界上住,要超越这个虚妄的境界,到离一切相的第一义谛那里去相应,在那里住,应该这样子,我们应该办这件事。
说是我们学习了佛法,就算是你得了正知正见,你还要做这件事。就是使令这个心不被虚妄的境界所影响,不被污染的境界所污染,你心里面能离一切相,要做这件事。而这件事就是修止观了,就是修四念处。这大乘佛法的四念处,和《阿含经》的四念处也是有点差别,是有点差别的。但是我相信我们现在的人,多数都是钝根人,还是「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」比较好;直接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与第一义相应,那当然也是好。总而言之说,心里面不要继续地虚妄分别;不要虚妄分别,我们就不会有贪心、也不会有瞋心、也不会有愚痴心,我们心就清净。心清净,今天也清净、明天也清净,久了的时候就得圣道了。得了圣道以后,你再发大悲心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,那么自他两利,这是佛法的兴盛的气象,而不是衰败了啊!
在古代的时候,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鸠摩罗什法师没有来的时候,就有《放光般若》,《放光般若》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但是那是另一个人翻译的。而这个道安法师每一年讲两遍,那个道安法师是大智慧人。那么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的时候,他就翻译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比《放光般若》翻得好,所以当时的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。在南北朝的时候,很多人学习《大品般若经》,所以那个时候的佛教应该是比现在兴盛,比我们现在兴盛。
而《大品般若经》应该是南北朝,到隋朝统一中国以后,隋、唐,可能还有人学习。但是唐朝的末年,到了宋以后,《般若经》的弘扬就少了。那么就是到了宋、元、明、清以后,就是《楞严经》在中国弘扬得广、弘扬得强。就是《楞严经》和《起信论》,天台宗也讲这个,华严宗也是讲这个,禅宗的人也就是这个。这个《中观论》的这些著述,中国没有了,失传了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也没有了,后来杨仁山……,清朝的末年,到了民国初年,这杨仁山居士在日本有个同学,从日本请回来。请回来以后,中国的三论也有人学习了,也有人学习唯识了,也逐渐地兴盛一点。但是到现在来看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还是不多,学习唯识的人也不多,这还是学习念阿弥陀佛的人多,还是这样子。念阿弥陀佛人多,也是可以说佛法兴。但是只念阿弥陀佛,如果念成功了,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倒是好,但是我感觉成功的人不是很多,不是很多的。
我们今天在这里有因缘,志莲净苑这个道场,在宽慧法师在的时候我曾经来过这里。譬如说他请这个显慈老法师;海仁老法师在这儿讲经我有来听,就是这样来过。后来我去了美国,和志莲净苑我完全都不认识,我怎么能有因缘在这里讲经呢?就是在温哥华有个姓林的居士,林瑞佩,也叫阿佩。我这几年也常到温哥华去讲经,他也常常来听经,我和他也不那么熟识。但是他就是发动,和这里的人,和一位蔡居士联络,和这个*轮会社的……那是他认识的人联络这件事。那么这里的负责人和*轮会社的负责人同意这件事,所以才有因缘在这里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〈天王品〉。有这么一个机会,使令我在这里又学习了一遍,我非常感谢。我感谢志莲净苑的领导人,感谢志莲净苑的文化部的负责人,我也非常感谢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肯来陪着我学习这部经,我也很感谢。因为没有这个因缘呢,我也不会注意的去阅读,当然我以前是读过的;使令我又有机会再学习一遍。但是这一品还没有讲完,但是讲三天也很好。
我希望佛法兴盛,就是希望佛教兴盛。佛教兴盛,就是佛教要有人,佛教本身要有人才是兴盛的;没有人,佛教就灭亡了。就是真实的为了佛法的兴盛,能够救度一切众生都开智慧,那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好,能继续在这个世界弘扬佛法,使令人间成为净土也是好。所以我非常感谢,我就说到这里,我也多谢各位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